張藝耀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北京師范大學以愛國主義為主題開展教學實踐公演活動,師生聯手共同推出大型音樂劇《往事歌謠》。此歌劇一經推出,便獲得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和關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傳媒學院的院長也認為,該音樂劇代表了北師大美術教育的創(chuàng)意,體現了全體教職工愿意為祖國新時代藝術做貢獻,出力量的決心。音樂劇《往事歌謠》的主題是愛國,不忘初心,將個人利益融入集體利益中來,與新中國新時代共同進步。通過兩個多小時的演出,舞臺上精心設計的造型,華麗的服飾裝飾,以及豪放激情的西北民歌和婉轉悠揚的民間情歌,把觀眾帶到了王洛賓曲折壯闊的人生歷程上來:青年時期滿腹經綸,毅然決然的辭去京師學堂學習的機會,體現出他憂國憂民,報效國家的凌云壯志;扎根西北貧困地區(qū),放棄去西方深造音樂機會,在少數民族中收集譜寫一篇篇民族歌曲,展現了他對音樂和民族深深的熱愛與誠摯之情;把自己的痛苦與不幸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始終將表達著真善美的歌曲展現給世人,用自己的愛去安撫世人的靈魂。音樂劇詳細講述了他結識人生導師,人生摯友的故事,通過回憶,想起昔日求學時,聆聽魯迅先生的演講,結識賽克,蕭紅等音樂人以及自己的愛情經歷?;貞浥c現實互相交叉,加之朋友對他的鼓勵,使王洛賓重新燃起自己在音樂夢想上的勇氣,從那時他便決定投身于偉大的中國音樂事業(yè)中來。同時,音樂劇除了挖掘和發(fā)揚王洛賓優(yōu)秀的精神文化之外,也不忘將培育新時代音樂人才的使命忘記,使該劇在藝術,思想上都達到了一流的水準?!锻赂柚{》通過音樂,歌劇,舞蹈的形式演繹了王洛賓為了民族音樂獻身于西北邊疆地區(qū),搭建了一座不同于一般音樂劇的舞臺,將老一輩先烈投身愛國事業(yè)中的偉大事跡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同時,音樂劇根據王洛賓創(chuàng)作的民族歌曲,衍生出很多原創(chuàng)歌曲,讓觀眾在欣賞王洛賓經典曲目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北師大的音樂特色。該劇作為講述一位音樂家故事的現場劇,音樂在其中起到了串聯觀眾感情和氣氛的作用。每當劇中的人物在不同的場合唱出心之所向的時候,他們的內心波動就與觀眾的內心波動聯系到了一起,產生了共鳴的作用。
二十世紀,當與王洛賓同時代的年輕音樂人都把目光投向西方音樂界,準備去國外深造時,王洛賓卻選擇了我國貧瘠的西北少數民族地區(qū),這一切都基于他對祖國和音樂的深切熱愛。他走訪了新疆,甘肅,青海地區(qū),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在了收集整理,繼承和發(fā)揚我國西北地區(qū)民歌事業(yè)上。然而,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西北地區(qū)的民歌基本沒有以文字的形式保留下來的。都是以口口相傳的方法在民間傳唱。王洛賓以一己之力,帶著紙筆走訪這些地區(qū),將他們的民歌用漢字和樂符記錄了下來,將口頭傳唱進化為紙張傳播,為西北地區(qū)的民歌事業(yè)做出了重大貢獻,實現了西部地區(qū)民歌傳播形式的轉變。
同時,為了填補西北地區(qū)民歌上的空白,也為了促進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王洛賓創(chuàng)作了大量以歌唱民族團結,互助友愛,生產勞作和熱愛國家的民歌。這些歌曲歌詞生動形象,譜曲親切自然,唱起來朗朗上口。并且他的作品內容豐富,涉及知識點廣闊。在西北地區(qū)長期的收集和創(chuàng)作過程中,他非常注重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繼承,認為這些流傳至今的民謠都是經過歷史的過濾的。在他長期的潛心研究中,發(fā)現西北地區(qū)少數民族音樂里的一些缺點和不足,比如,在研究新疆民族音樂中,發(fā)現音樂歌詞存在語序混亂,語言冗長的缺點,這種缺點的存在使新疆的民歌變得非常難唱,所以他將歌唱中的氣息調整應用到民族音樂中,努力使民族音樂在歌唱中變得更加完善。
王洛賓不僅把西北地區(qū)民族歌曲保存繼承下來,并且還將其中的內容加以改造和升華,不斷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民歌以更好地形式流傳至今。而詩歌之所以能夠被保存下來,并流傳至今,這和詩歌能夠引起人們之間的共鳴有關系,詩歌和民歌在不斷地傳播過程中,它們的內容也會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不斷順應時代的發(fā)展,只有這樣詩歌和民歌才能流傳下來。王洛賓對許多西北民歌做了一些大膽的調整,讓這些詩歌和民歌的表現力更貼近當代。王洛賓先生在繼承這些民歌時做了許多這樣的改動,有的改變了結局,有的升華了主旨,但是這些舉動無一不重新賦予了這些民歌生命,為這些民歌的傳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王洛賓在改造西北地區(qū)少數民族歌曲時,為了能讓這些歌曲在廣大漢族同胞中流傳,便在改編完的基礎上,加入漢語再次改編融合。另外,在西部民歌漢語化的過程中,王洛賓發(fā)現了新的創(chuàng)作意象,比如,在王洛賓創(chuàng)作的歌曲中,月亮常常代表著溫馨和浪漫,而在我們漢族傳統(tǒng)的意識中,月亮常常代表著思鄉(xiāng)和哀愁,這種改變也讓西北地區(qū)的民歌在漢族中所接受并廣為流傳。王洛賓在西北地區(qū)創(chuàng)作的民歌,大部分都是以情歌為主,歌詞中流露著對真摯愛情的向往和追求,在那個年代,他創(chuàng)作的歌曲看上去與時代是那么的不協(xié)調,然而,仔細的品味他的作品就會發(fā)現,歌曲中的愛,不僅僅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更有一層民族之愛,體現了民族精神,他雖然寫的是人們之間的愛情和友情,但體現的卻是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中華民族有眾多的民族歌曲,但是,如果沒有人去改編整理,就不會有這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被我們所傳唱,王洛賓深深地扎根西北地區(qū),讓一些老歌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光彩,讓民間音樂永葆青春,他是真正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發(fā)揚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十六個民族百花齊放,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始終堅定包容的態(tài)度對待各民族文化,才能讓中華文化大放異彩。王洛賓在西北地區(qū)扎根基層數十年,在其創(chuàng)作歷程中,既融合了少數民族中優(yōu)秀文化,又把漢族里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放入創(chuàng)作中來,讓民歌不斷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因此,在新時代仍然要學習王洛賓先生包容對待文化的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民族的文化想要矗立不倒,屹立于世界之巔,離不開當代每一個青年人對待文化的包容態(tài)度。
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也有了新的時代特征,高校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有新的教學方向。青年人應當如何堅守自己的擔當,堅定愛國信念,高校如何培育愛國的有素質的藝術人才,如何讓青年人延續(xù)紅色經典精神,讓當代青年在國際舞臺上講好中國故事,不僅是當代愛國主義教育的首要任務,更是每一個當代青年人共同參與的使命。王洛賓所創(chuàng)造的民間音樂和作品,代表了中國情懷和中國精神,更跨越了國家,代表全人類的真善美。堅守青年愛國擔當,堅定青年愛國信念,講好中國故事,傳遞好愛國精神,北師大創(chuàng)作的《往事歌謠》王洛賓的故事,具有當代價值,其作品抒發(fā)了真摯的愛國精神,通過這首歌曲,就可見王洛賓先生雖遠在西北,但仍然心系國家抗日,心系國家安危。當代藝術青年應當用新的藝術形式,積極響應國家藝術建設的號召,用堅定的信念和扎實的藝術功底,為新時代的藝術建設做出貢獻。
王洛賓的一生飽經坎坷,但他始終滿懷著熱情和堅定的信念,進行音樂創(chuàng)作,履行著對音樂的忠誠,其作品充滿了愛國主義精神,色彩鮮明,積極向上。百年浮沉,王洛賓雖然已經離去,但是他作品卻永遠地保存下來。當今時代對王洛賓作品中包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fā)揚,對王洛賓作品中藝術手法,寫作技巧的學習應用,都為中華民族民間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王洛賓先生用一顆愛國善良的心,用紙筆記錄民間音樂,用雙腿深入西部地區(qū),創(chuàng)作出了不朽的民間音樂篇章,超越了時空、民族以及國度的界限。把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把愛國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結合在了一起,統(tǒng)一了全人類的共同審美。六七十年前的歌曲,如今聽起來仍然不落俗套,仍然能從中感受到當時的溫馨芬芳,他的音樂向世人傳達了積極樂觀,豁達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濃厚的人文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