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州,510006) 苗艷敏 黃子天 陳凱佳
心身疾病,又稱心理生理疾病,是一組從發(fā)病、發(fā)展、轉歸及預防均與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的軀體疾病[1]。心身疾病的主要特點包括:①心理社會因素在疾病發(fā)生與發(fā)展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②表現為軀體癥狀,有器質性的病理改變或已知的病理生理過程;③不屬于軀體形式障礙[2]。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以心理社會因素為誘因的疾病在疾病發(fā)病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升高。醫(yī)學模式已經由原來傳統(tǒng)的生物醫(yī)學模式逐漸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心身疾病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中醫(yī)學歷來重視心理因素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早在《黃帝內經》時代就有關于心身醫(yī)學相關內容的豐富論述。
現代痿病是以筋脈遲緩、軟弱無力,甚或肌肉瘦削等為主要特征的難治性疾病[3]。中醫(yī)學之痿病范圍則更為寬泛?!饵S帝內經》中關于痿病病因的論述,除風、熱、濕、燥等外邪因素和臟腑內傷因素外,重點提出了情志和社會因素致痿。劉光華等[4]也指出,《黃帝內經》中關于精神情志及社會因素致痿的認識獨樹一幟,可惜未被后人重視。 本文從心身醫(yī)學思想出發(fā),梳理《黃帝內經》中有關痿病的心身論述,分析病因病機,以期拓寬痿病的臨證思路,為痿病的現代研究和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黃帝內經》中記載的致痿的心理因素主要有“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所愿不得”“悲哀太甚”“悲哀動中”“愁憂不解”“恐懼不解”等。李志榮等[5]分析了“悲”的內涵,提出“悲”是人們由分離、失去所愛(喪失) 或所追求的愿望破滅(挫折失敗) 引起的情緒體驗,因此“有所失亡,所求不得”“所愿不得”引起的情緒體驗屬于中醫(yī)“悲”志的范疇。
《素問·舉痛論》曰:“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營衛(wèi)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心系”是指心聯系其他組織的脈絡。《靈樞·經脈》載:“心手少陰之脈,起于心中……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指出心系上連于肺。
此句各家注解基本一致。如高士宗注解道:“悲則心氣并于肺,故心系急;心系上連于肺,故肺布葉舉;肺位居上,主行營衛(wèi)陰陽之氣,今肺布葉舉,而致上焦不通,營衛(wèi)不散,則氣郁于中,而致熱氣在中。悲則氣消,以此故也?!蓖鹾閳D注解道:“過度悲傷則使心臟系統(tǒng)痙攣拘急,并影響到肺,使肺葉張大抬高,呼吸失常,以致胸腔內脹滿,氣的運行通路不通暢,營氣和衛(wèi)氣不能正常運行布散到全身去,而停留在胸中,時間長了轉化成熱,而損耗氣,所以說‘悲則氣消’。”張介賓在《類經·疾病類·情志九氣》中指出:“悲生于心則心系急,并于肺則肺葉舉?!薄夺t(yī)學入門·氣口人迎脈訣》亦云:“脈緊因悲傷心包?!?/p>
因此,悲傷刺激過度,先觸動心,使心系痙攣拘急;由心及肺,肺葉舉,使肺氣不宣;心肺同居上焦,氣抑不行,營衛(wèi)當散不散,郁聚胸中則化生熱邪;營衛(wèi)化熱,則胸中之正氣耗傷。胸中之正氣即宗氣,其上走息道,助肺司呼吸,貫注入心脈助心行血,向下賴肺之肅降而蓄于下丹田,并注入足陽明之氣街而下行于足。故宗氣不足,將影響心肺的生理功能和氣血的正常運行?!蹲x醫(yī)隨筆·氣血精神論》載:“宗氣者,動氣也。凡呼吸、言語、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力強弱者,宗氣之功用也。”宗氣的盛衰不僅影響氣血運行的通暢與否,而且與人體的呼吸、視聽言語、肢體運動等機能的強弱密切相關。
《素問·痿論》載:“五臟使人痿何也?……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者則生痿躄也。心氣熱……虛則生脈痿,樞析挈,脛縱而不任地也。肝氣熱……發(fā)為筋痿。脾氣熱……發(fā)為肉痿。腎氣熱……發(fā)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fā)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fā)為痿躄,此之謂也?!?/p>
此段內容介紹了五臟使人痿的病因病機。肺熱可致痿躄,心氣熱可致脈痿,肝氣熱致筋痿,脾氣熱致肉痿,腎氣熱致骨痿。其原因為何?因為“悲”引發(fā)肺鳴而致肺熱葉焦而致。具體過程為:“悲”使心系急,肺葉舉,上焦不通,營衛(wèi)不散,氣機不暢則發(fā)“肺鳴”;營衛(wèi)不散,郁聚胸中生熱邪,火熱熏蒸,使肺熱葉焦;肺為華蓋,肺熱可使熱氣相傳于另四臟,致使其虛損內熱[6];營衛(wèi)化熱,肺葉焦,津液和水谷精微不能正常宣發(fā)敷布到全身,五臟無所稟受,功能受到影響而生痿病。
《素問·痿論》載:“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析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北狗螣嵋l(fā)心氣熱,心氣熱則下脈逆而上行,下氣不足而生脈痿,小腿松弛無力。因“悲”使營衛(wèi)不能正常敷布,故心氣血虛,氣血虛則善恐易驚。臨床可見以重癥肌無力就診的患者,無眼瞼下垂,無復視,僅下肢無力,走路費力,并膽小易驚,還伴有被害妄想。
《素問·痿論》又載:“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fā)則心下崩數溲血也。”胞絡,心包絡之脈。悲哀太甚,熱亦甚,氣更消,以致心胞絡之氣絕;胞絡氣絕則血不行,心主血脈功能受損;心熱內動其血,可出現心室破裂和小便帶血等癥狀。如過度悲傷引發(fā)的應激性心肌病,也常被稱為心碎綜合征,可因心肌急性缺血而快速損傷,致使左心室功能出現一過性障礙,甚至出現心室破裂等高危并發(fā)癥[7]。
文獻報道此病多發(fā)于60歲左右女性[8]?!鹅`樞·天年》載:“六十歲,心氣始衰,若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即通常人在60歲時心氣開始衰減,心主血脈功能下降,心氣虛則悲,故善憂悲。若再遇巨大悲傷刺激,心氣更衰,心主血脈功能更易受到影響,所以癥狀比較明顯?!秱浼鼻Ы鹨健D人方上·求子第一》載:“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敝赋雠佑^多,故由情感引發(fā)的疾病多于男子。因此,中老年女性相對更易因“悲”而致心主血脈功能痿而不用?!端貑枴ゐ粽摗芬仓赋觯骸肮时静≡唬蠼浛仗摚l(fā)為肌痹,傳為脈痿。”大經,即心經。
《靈樞·本神》提出:“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敝赋霰Ц酰瑫^度消灼心肺之氣,繼而傷及心肺之臟,影響生命的安危。
《靈樞·本神》載:“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北н^度傷及內臟,使臟器竭絕,累及肝則傷魂,魂傷則精神失常,陰縮而攣筋,甚至有生命危險。
另外,還可由社會環(huán)境落差誘發(fā)“悲”的情緒而致痿?!端貑枴な栉暹^論》載:“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躄為攣?!敝赋鲆蚪疱X、權力、地位喪失等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所產生的落寞、失意等巨大的負面情緒,可傷及精神和臟腑組織。即使沒有遭遇外邪,也可引發(fā)痿躄等病變,甚至身亡。這說明,社會因素導致的情緒問題也是痿病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因素,臨床診治中不可忽視其對疾病的影響。
“愁憂不解”,其影響可由心及肺再及脾,致四肢不舉或脾胃之痿。
“悲”和“憂”均為肺志。當人對已發(fā)生的不幸事件無可奈何時,情緒以“悲”為主;若是對前景擔心則產生以“憂”為主的情緒[9]。因此,“憂”常和“思”或“愁”相連而用。《靈樞·口問》載:“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奔s,意指約束、限制。過度憂思即“愁憂不解”,先動于心使心系急,再及肺使肺葉舉,致使氣機不暢,營衛(wèi)失和而致病,與過悲致痿相似。
《靈樞·本神》載:“脾,愁憂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薄皭帯弊郑墩f文解字》曰:“惰也?!奔闯顟n不解會由肺及脾而傷意。脾藏意,主四肢,意傷則怠惰而亂,四肢不舉,甚或喪生。張介賓在《類經·本神》中言 :“憂本肺之志,而亦傷脾者,母子氣通也。”憂思不解傷脾致脾氣不運;營衛(wèi)郁而生熱,氣血津液不得正常布散;熱傳至脾,使胃干而渴,胃失濡潤,日久成痿。如較常見的慢性萎縮性胃炎,現代醫(yī)學研究認為,其特征為胃黏膜上皮和腺體萎縮、數目減少,或伴腸化生、異型增生,其發(fā)生多與情志不暢、飲食失調和稟賦不足有關[10]。即致使此病發(fā)生的其中一個影響因素即為愁憂不解,日久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而致病,是典型的心身疾病。
因此,“愁憂不解”除了可導致四肢不舉的肢體無力之外,也可因情志不暢而引發(fā)脾胃本身的痿病,即慢性萎縮性胃炎。
“恐懼不解”,其影響可由腎及心再及肺,上下不通,精血不生,骨枯髓減。
《素問·舉痛論》載:“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從陰陽、水火的升降理論來說,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心火必須下降于腎,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使心火不亢??譃槟I志,恐則氣下。因此,恐懼過度可使腎中精氣不能上濟于心,腎氣不升則心火不降??謶殖掷m(xù)不解,久之可致上下不通。心火亢于上,火旺刑金,肺失宣降,心肺功能失調,營衛(wèi)失和,氣血津液不布,全身臟腑組織皆不能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故精血不生,精傷則骨枯髓減。腎水寒于下,氣郁而不行,氣郁則情志亦郁。現代醫(yī)學研究也發(fā)現,屬于“骨枯髓減”范疇的骨質疏松和“郁”的關系密切[11]。
《靈樞·本神》載:“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酸痿厥,精時自下?!薄翱謶植唤狻彼碌墓丘?,即為現代醫(yī)學的骨質疏松癥和遺精病等。
《素問·舉痛論》載:“百病生于氣也。”而五志為五臟之氣化生,因此五志的適當或過度對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有重要的影響。由于五臟之間的相互關聯,五志之間也可相互變生。如人體的氣機肝升肺降,升降相宜則氣機調暢。過悲可使肺氣不降,肺氣不降則肝氣不升,故可致郁。過恐使精卻,腎氣不升,心火不降,腎水寒于下,氣郁不成,水不生木,也可致肝氣郁而不暢。因此,發(fā)病之初也許是單一情志異常致病,病情日久,則常伴生或變生其他情志異常,所以臨床常見兩種或兩種以上情志異常致病合并出現。
從上述病因病機的分析可知,誘發(fā)痿病的心理因素主要是“過悲”“愁憂不解”和“恐懼不解”等情志,其誘發(fā)的除以肢體無力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痿病外,還可有應激性心肌病、慢性萎縮性胃炎和骨質疏松癥等多個系統(tǒng)的痿病。其共同特征是:外界刺激先影響到心,由心及肺,心肺功能失調,營衛(wèi)不散,氣血津液得不到正常敷布,再波及到他臟而致痿病。心理方面表現為心神不寧、郁郁寡歡或膽小易驚?!鹅`樞·邪氣臟腑病形》載:“愁憂恐懼則傷心?!睆埥橘e在《類經·疾病類·情志九氣》中也指出:“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fā)?!币虼耍橹局畟詴坝谛?,然后再影響到相應臟腑的功能。
綜上所述,痿病的病因除了臟腑內傷、外邪等以外,心理社會因素也是一個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在痿病的診治過程中,要辨別患者的致病因素中是否有心理社會因素存在,識別患者所經受的具體情志刺激及中醫(yī)五志分類,分析其形成原因,并給予恰當的處理和應對,以消除心理社會因素對疾病的潛在影響,從心身兩方面同時進行診治,以期收到更為滿意的治療效果,為痿病的現代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