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慧
摘要:STEAM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學科融合教育,學科融合教育的核心任務是通過項目學習或解決問題等方式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課程,科學實踐更應注重學生的項目式研究。在STEAM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改進原有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體驗,完善評價機制,探索以學生興趣為出發(fā)點,立足科學教材,聯(lián)系實際生活的科學綜合實踐課程,讓學生通過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開闊視野,提升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字:STEAM教育;項目式教學;課程探索
新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新增加了技術與工程領域的內容,在實施建議中提出小學科學與其他學科關聯(lián)密切,并倡導跨學科學習方式。STEAM,是一種以項目學習、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課程組織方式,它將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有機地融為一體,以數學為基礎,通過工程與藝術解釋科學與技術,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與STEAM 教育理念十分契合,科學教師可以嘗試將這種教育理念、模式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推動 STEAM 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實踐,對小學科學課程改革也是一種新的嘗試。
一、基于教材,改進實驗,開展項目式學習,滲透STEAM教育理念。
1.完善實驗材料,便于開展項目式研究
小學科學課程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探究式課程,有實驗類、制作類等,為學生開展項目式研究搭建了平臺。
例如:科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三課《杠桿類工具的研究》一課,我認為可以將“小桿秤的研究”這部分內容拿出來,單獨作為一節(jié)課,開展項目式研究,體現(xiàn)STEAM教育模式。
“小桿秤的研究”一課適合開展STEAM活動,涉及了科學、數學、人文、工程多方面知識,學生自主從設計、選材、制作、評價多環(huán)節(jié)開展項目研究,合理的材料是有效開展STEAM活動的基礎,我們應該在教材的基礎上改進制作材料。第一,用紙片作秤盤,太輕 ,這樣在標示“0”刻度時是非常困難的,如果改成不銹鋼小盤或是小盆就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而且更容易盛放物品;第二,教材中使用一次性筷子作為秤桿,偏短,造成小桿秤的量程偏小,在使用過程中制約了稱量范圍,我建議改成40厘米的小木棒,并打磨成前粗后細的形狀,這樣改進后有利于學生制作與評價。
2.以問題為驅動開展小組自主探究
以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為驅動,通過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為載體,引導同伴間的合作,合作中構建模型,將多學科知識融合,并融入生活,運用到實踐中。這可以幫助學生開展團隊STEAM活動,引領傳統(tǒng)科學課堂走向STEAM理念下的新型課堂,并有效提升學生綜合科學素養(yǎng)。
科教版六年級上冊《用紙造一座“橋”》項目中,核心問題是“用紙造橋要考慮哪些問題”,分解后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充分合理的利用給定的制作材料”,如要研究材料的特性、數量;第二個問題是“如何增加橋的穩(wěn)定性及承重能力”,如要考慮橋的形狀與結構、部件的組合和連接等問題。各環(huán)節(jié)在逐層深入的問題和任務的驅動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主探究計算用紙造橋所需要的數據(數學)→分析材料特性,思考形狀、結構對橋的穩(wěn)定性及抗彎曲能力的影響(科學)→思考、交流、查閱資料設計簡圖 (工程)→依據設計簡圖來制作、改進(技術),高效開展項目研究,滲透STEAM教育理念。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探索綜合實踐課程,體現(xiàn)STEAM教育特色。
1.緊密聯(lián)系生活
新版《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探究要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fā),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理解基本科學知識,發(fā)現(xiàn)和提出生活實際中的簡單的科學問題,并嘗試用所學科學知識解決。STEAM教育就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開展的綜合實踐課程,就是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解決問題,所以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學科學課堂應緊密聯(lián)系生活,這樣更有利于課程的開展。
2.滲透人文藝術精神
小學科學課程涉及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領域的知識,要求學生要注重自然世界的整體性,人與自然的和諧,探索和了解自然的同時要尊重自然。小學科學教材中多個章節(jié)涉及到人與自然方面的內容,如:二年級上冊《做大自然的孩子》,六年級上冊《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等;教材中還有很多章節(jié)涉及到人文歷史方面的內容,如:二年級上冊《書的歷史》、五年級下冊《船的發(fā)展史》等。這些都是STEAM教育中“A”的體現(xiàn),所以基于STEAM理念的小學科學課堂應滲透人文藝術。
3.滲透工程意識
新課程標準加入了技術與工程方面的內容,這與STEAM教育恰好吻合,小學高段教材中每個單元最后一到兩節(jié)課都重點突出了技術與工程目標,適合學生開展項目式研究。
三、結合學生興趣,促進學生體驗式成長,完善評價機制
1.關注學習體驗
科學課要富有趣味性,并且要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有趣的教學設計能夠增加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有利于教學目標的生成及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
STEAM 教育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更注重學生真實的學習體驗,注重學習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倡導學生嘗試不同的方法,重視過程,允許出現(xiàn)錯誤,失敗的結果同樣具有價值,分析結果,找到失敗的原因,讓學生在反思中成長,在反思中發(fā)散思維,提高對問題的處理能力。
2.完善評價機制
STEAM教育是包容的、開放的、靈動的。通過運用真實情境過程性評價學生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挖掘學生個體成長與不足。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自評、互評,并將批判性思維、信息表達能力、創(chuàng)新力、團隊合作融入評價系統(tǒng),引導學生用跨學科復合思維方式探究和解決真實情景中的問題,開闊視野、發(fā)散思維。
STEAM教育的融入正在悄悄改變著小學科學實踐課程教學模式,這種變革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動手實踐能力的提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都會起到更積極的作用。如何踐行 STEAM 教育,更好地將 STEAM 教育理念融合到小學科學實踐課程中,還需要我們對教材進行挖掘,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