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慎花
坐在我診室里的小楓,看起來柔柔弱弱,文雅大方,說起話來輕輕軟軟的。
她說:老師,我以前關門的時候總是不放心,要檢查好多次,但并不影響我去上課??墒亲罱欢螘r間,好像嚴重了,而且每次檢查完門鎖到了教室,腦子里還是反復想門鎖了沒有,總是這樣想,上課也想,下課也想,腦子太累了!
我:哦,變嚴重了,最近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嗎?
小楓:我讀的是師范學校,大專三年級的時候可以申請“專升本”,我特別想報名;但是,最近省里有個師范生基本功大賽,老師想讓我參加。
我:老師讓你去參加有什么特別原因嗎?
小楓:因為這幾年我都是學年第一名,基本功還挺扎實的,可是我還想專升本,這兩個事兒有點沖突了,讓我覺得壓力好大。
我:還有別的原因嗎?
小楓:前幾天室友晚上回到宿舍后,睡前忘記鎖門了。好嚇人?。∵€有另一個室友出門的時候忘了把鑰匙拔下來。雖然我也知道這些事兒都是偶然的,可是讓我更緊張了,檢查門鎖的次數越來越多了??傆X得有事兒要發(fā)生。我是不是得了強迫癥?您能幫幫我嗎?總是這樣真是太痛苦了!
根據小楓提出的問題,我們更仔細地溝通后將其典型的問題行為歸納如下:
內心常有不安全感,窮思竭慮,反復考慮計劃是否適當,反復核對檢查,唯恐疏忽和差錯。
行為循規(guī)蹈矩,對自己要求嚴格,拘泥細節(jié),不會變通,甚至生活小節(jié)也要“程序化”。如果不遵照一定的規(guī)矩和程序,就會感到焦慮不安或要重新做。
猶豫不決,常常推遲或避免作出決定。
小楓的控制欲和支配欲較強,常常不合理地要求別人也要嚴格地按照她的方式做事,否則心里很不痛快。
此外,小楓平時與人交往很關注細節(jié),總覺得身邊同學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自己很難與他們深入交往下去。因此,小楓在校園里基本是獨來獨往的狀態(tài),缺乏親密的朋友關系。
首先??小楓要做的是學會放松,不苛求自己。
我給小楓的建議是要學會給自己的生活留白,不把生活程序化、刻板化。在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時,不要把時間排得太滿,每天給自己留有適當的休息和娛樂時間,如每天晚上睡前聽聽自己喜歡的歌,或者學習累了去操場上跑跑步。使一直緊張刻板的生活有一個彈性的空間,以保持心理上的放松。
其次?采用日本學者森田正馬創(chuàng)建的順其自然的心理療法,讓小楓認識和了解強迫癥的表現及產生機制,在覺察和了解強迫癥的基礎上,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坦然接納自己的強迫行為。
當檢查的想法出現,該怎么辦就怎么辦,做了以后就不再去關注或評價它的對錯。如小楓擔心門窗沒有關好,鎖完門后就不再回去檢查,并暗示自己沒檢查也沒什么大不了的,這不會帶來什么災難性的后果,自己只要把專注力放在目前正在做的事情上就行了。一開始這樣做有點難,慣性思維可能會不斷地把人拉入檢查與不檢查的沖突中,從而帶來心理上的焦慮和不安。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和自己意志的努力,強迫行為會慢慢減少或消失。
最后? 對于小楓的強迫檢查癥狀,可以通過真實的情境再現讓她確信自己行為的真實性,通過多次的反復驗證,使得小楓慢慢放下焦慮的念頭,確立足夠的自信。
真實情境的再現可以通過“拍照”或找“證人”等方式進行。我建議小楓以后在檢查門鎖或檢查其他一些重要事情的時侯,可以即時用手機拍照以留作證據,或者找個要好的朋友做自己的目擊證人。在遇到一些不確定事情時候,可以找身邊的好朋友求證一下,以驗證行為的真實性,減輕內心的焦慮。
個體的強迫行為往往源自早期長期累積在內心深處的焦慮、恐懼和不安全感,某種強迫行為只是偶發(fā)的擺脫焦慮的行為方式,而小楓的強迫行為也不例外。小楓告訴我,她早年被寄養(yǎng)在親戚家,家庭教育方式也很嚴苛,這樣的經歷使得她內心深處極度缺乏安全感,經常產生恐懼感。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長期的人格培養(yǎng)和塑造,不是短時間能解決的,需要小楓和父母的共同努力。
值得欣慰的是,小楓發(fā)現隨著年歲增長和生活條件的好轉,近幾年來,父母對她的態(tài)度比以前更溫和細膩,對她生活上的關注程度也比以前高,經常會給她買些水果或牛奶送過來,也不再朝她發(fā)脾氣了。小楓對父母的親近感逐漸增強,以前小楓甚至想遠離父母,遠離家庭?,F在因為與父母關系較親近,感覺家庭很溫暖,所以喜歡回家,喜歡和父母在一起吃飯、聊天,跟以前要逃離家庭的感覺完全不同。這些對小楓內心安全感和歸屬感的塑造有極大的促進作用,也有助于她內心深處培養(yǎng)對人際的信任和關愛能力,從而緩解強迫行為。
后來,在進行回訪時,小楓高興地說自己的強迫檢查行為減少了許多,而且心情也比以前放松了許多。即使會出現強迫行為,自己的心情也沒有以前那么擔憂和害怕了。當然,要想完全改變小楓的人格特質并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小楓早期的童年經歷、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一些現實因素共同造成了她目前的人格特征,其改變也需要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