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新
前段時間,休學了一個多學期的小慧重新回到了校園??删驮诜敌5牡诙?,小慧在課堂上放聲大哭,老師、同學都不知所措。在老師的建議下,小慧被父母帶到了我的診室。
小慧的媽媽向我介紹了她的情況,半年前某天放學的時候,小慧突然從座位上站起來,拿起凳子沖到學校的走廊準備往天井下跳。幸好旁邊的同學眼疾手快,第一時間把她阻攔下來。她不停地哭,大家都不知道為什么。后來去看了精神專科,醫(yī)生診斷小慧為抑郁癥,并且指導她進行藥物治療。
媽媽邊說邊抱怨,不明白孩子怎么會得抑郁癥。再說都休學了一個學期,也吃了半年藥,怎么還不見好轉?爸爸則自始至終都默不作聲。
我向小慧了解情況才知道她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持續(xù)情緒低落、消極,強烈感到生活壓抑,沒有希望。對此,小慧的父母毫無察覺,甚至在見到女兒不愛學習、成績下降之后,小慧的媽媽還怪她“不懂事,不好好學習,小孩子哪來那么多不高興?”
這次休學后返校第二天,剛回到校門口時,因為一點小矛盾小慧與媽媽發(fā)生了爭執(zhí),媽媽一句“我早就希望你快點回學校,這樣省得讓我和你爸看著就煩心”把她的心情一下子推入谷底。接著新班級里一個男生在與同伴聊天時說了一句“我才沒像抑郁癥的人那樣心理脆弱”。小慧無心聽到之后,心里更加不是滋味,情緒也就在那一刻又爆發(fā)。
當我和小慧面對面坐下來時,我發(fā)現(xiàn)她的眼神里寫滿了憂傷。我問她,“你如何看待自己抑郁癥這件事?”她如釋重負地回應我:“原來我是生病了?!?/p>
一開始在家休養(yǎng)的那段時間,她發(fā)現(xiàn)自己“憋屈”在內心的說不清的東西突然有了去處。一直以來,沒有人告訴她,自己為什么會難受,甚至她覺得自己在很多時候還挺堅強樂觀的。她還挺驕傲地給我舉了不少例子,比如,在小學階段受到同學孤立、被欺負,她回家告訴父母,父母只是把自己數(shù)落一番,讓自己好好反省為什么會這樣。跟老師說,老師會批評那些同學,但是那些同學只會更加變本加厲地欺負她。所以她選擇自己一個人面對。
她說,“我依靠自己一路走來,好像什么都還可以,不可以的話又能怎么樣,我還是得自己往前走。”不難看出,小慧一直在壓抑著自己的想法和真實的感受,當自己需要父母的“心理支持”時,父母沒有理解她的需要,也沒有得到過肯定。
提及上學期的“危機事件”時,小慧極度失望,她認為父母并不那么在乎她有沒有受傷,反而覺得她沒事找事。而醫(yī)生的診斷,讓她看到自己真實的情況,不是“矯揉造作”,原來是情緒生病了,她需要為自己的情緒找個出口。
后來,我單獨跟小慧的爸爸媽媽溝通,幫助他們了解“抑郁癥”,希望他們能夠理解抑郁癥是一種疾病,這種疾病會讓人變得心情低落、沒有興趣,沒有動力,腦子變慢,學習跟不上,也不愛跟外界打交道了。小慧的父母仍然不理解,為什么自己的孩子會得抑郁癥?感覺自己平時對待孩子總是盡可能滿足她的要求,“能給她的都給她,希望她高高興興的?!?/p>
我告訴他們疾病不會挑人,發(fā)病的原因也多種多樣,就好像感冒這種最常見的疾病也有好多原因,有可能是穿少了,或者本身體質比較弱,也有可能是這次來的寒流太嚴重。小孩子也會有情緒的波動,并不僅僅是高興就好。家長要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心情起伏變化。
小慧的爸爸問“是不是讓她堅強點就好了?”我說不是的,抑郁癥不是不堅強,甚至有可能是孩子“太懂事,總是照顧別人的感受”。小慧的父母好像有些理解了,我鼓勵他們和孩子一起面對疾病。小慧的媽媽又擔心“藥是不是得吃一輩子?”我告訴他們這個要和醫(yī)生配合,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根據(jù)病情的發(fā)展變化再來決定。
原來,在此之前,小慧的父母雖然定期帶她看心理醫(yī)生,但是心里一直充滿抵觸情緒。在他們看來,小慧從來都很獨立,根本不用去操心她任何事情,之前做出那樣極端的事情,是因為一時沖動而己。爸爸常常告訴女兒,不要太把醫(yī)生的話放在心上,根本就沒什么事情,開心點就可以了;而媽媽也覺得這沒多大點事,不至于搞得那么麻煩。
我問小慧,做好回學校開始新生活的準備了嗎?她有些遲疑地告訴我,心情很矛盾。一方面,她覺得繼續(xù)在家待下去,父母和自己的狀態(tài)可能會越來越不好。另一方面,心情還是時有起伏,有時覺得心情很低落,有時覺得莫名的壓抑,無處發(fā)泄。
我對她的矛盾情緒表達了理解和支持,
同時和她一起探討了接下去要面對的生活和挑戰(zhàn):
首先,時刻關注自我心理狀態(tài)的變化。
小慧目前仍處于抑郁癥的恢復期,雖然能回到學校正常上學,但是情緒比較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和事件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她需要明確自身的病情,定時定量服藥。在保持心理狀態(tài)穩(wěn)定的前提下,學會覺察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其次,嘗試把真實的感受和需求反饋給父母。
小慧和父母之間的情感溝通存在很大的障礙,因此需要打破父母不理解和小慧不被理解這樣的循環(huán)。我多次與家長溝通,幫助他們學習與孩子情感溝通的技巧,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同時,也鼓勵小慧把自己渴望獲得的支持傳達給父母,讓他們“看見”。
最后,積極尋找其他有效的社會支持。
我鼓勵小慧還可以通過更多的方式去尋找到情感上的支持,比如自己信任的好朋友、班主任、心理老師,在有需要的時候也可以和主治醫(yī)生溝通。
無論是小慧還是父母,一開始他們對于抑郁癥的態(tài)度都是不確定、不接受。經過多次輔導,小慧能夠更好地認識病情并主動覺察自身的情緒變化。在情緒發(fā)生較大困擾時,也能夠主動找到外界力量比如心理老師等尋求幫助。同時,面對父母的“不接受”,她也正通過主動溝通和表達去和解,從而改善抑郁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