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振鋒
摘要:語文圖式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出發(fā)點,以圖式理論為理論依據,秉持“得于圖,悟于心,應于行”理念,確立“四個一”質量目標,堅持四項教學原則,實施“三化”行動,打造圖式教學模型,采用“五維度”課堂教學評價方式以及“三性”素養(yǎng)評價方式。這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新性、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體系,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效益,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最終實現“語文立人”的理想。
一、問題的提出
語文素養(yǎng)是一個具有廣泛意義的概念,是語文學科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yǎng)的載體。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無論是世紀之初的“語文素養(yǎng)”,還是新時代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作為一直堅守在教學一線的我們初心不變,“素養(yǎng)”始終是開展語文教育教學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fā)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課程改革的推進,我國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領域發(fā)生了令人欣慰的變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語文課程傳承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功能、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特點、語文教學立德樹人的導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相統(tǒng)一的教學規(guī)律等一系列重大的語文教育理念已經普遍確立。
二、語文圖式教學核心概念的界定
所謂圖式,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圖式這一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在康德的認識學說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把圖式看作是“潛藏在人類心靈深處的”一種技術,一種技巧。因此,在康德那里,圖式是一種先驗的范疇。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皮亞杰通過實驗研究,賦予圖式概念新的含義,成為他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的核心概念。他把圖式看作是包括動作結構和運算結構在內的從經驗到概念的中介,在皮亞杰看來,圖式是主體內部的一種動態(tài)的、可變的認知結構。他提出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活動是認知結構產生的源泉,讓兒童獲得充分活動的活動機會,對他們的認知發(fā)展是極為必要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三、語文圖式教學理念、目標與原則
(1)語文圖式教學理念。圖式教學理念——得于圖,悟于心,應于行。學生通過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的圖、表、格等,獲得新知識,理解新內容,在此基礎上內化為頭腦中新圖式,形成語文素養(yǎng),進而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舉止。簡而言之,就是借助圖式,獲得知識,領悟在心,形成素養(yǎng),規(guī)范行為。
(2)語文圖式教學目標。圖式教學的總體目標,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新版課程標準頒發(fā)之前是語文素養(yǎng),這是一脈相承的)。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把它細化為“四個一”質量目標,每個“一”包含六個層面的要求。一種文字——漢語言文字:積累、建構、梳理、整合、表達、交流;一種思維——語文思維:體驗、聯想、想象、分析、概括、判斷;一種能力——審美能力:感受、欣賞、鑒別、評價、表達、創(chuàng)造;一種自信——文化自信:理解、認同、繼承、弘揚、借鑒、參與。在達成“四個一”質量目標的過程中,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以真正養(yǎng)成,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也得以充分發(fā)揮,“語文立人”的理想得以實現。
(3)語文圖式教學原則。原則一:夯實語言根基,提升語用能力。語文圖式教學,要緊緊圍繞“語言文字”這個核心展開,根據文本和教學任務設計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語言實踐活動。原則二:打開思維窗戶,培育語文思維。語文圖式教學,就其全部的具體過程而言,實際上就是學生感受語言文字蘊含魅力、習得語言文字表達智慧、運用語言文字交流實踐的思維過程。原則三:擦亮審美眼睛,感受語文魅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促使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美,在品味中感受美,在交流中傳遞美,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美。
四、實施語文圖式教學的三大行動路徑
(1)教學圖式化行動?!皥D式”是語文圖式教學的首要特征和核心要素。教學圖式化行動是實施語文圖式教學關鍵,即通過形象生動的客觀“圖式”整合教學內容,從而促進主觀“圖式”的形成。這個行動使語文課堂教學更集中、更高效,克服了語文教學肢解式教學和碎片化教學的弊端,破解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難題。
(2)板書學生化行動。在圖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導學“圖式”,這種“圖式”僅顯示新知識(教學內容)的脈絡、框架和核心問題,具體的內容有待學生填寫,核心問題也有待學生解決。學生經過閱讀、思考、探究之后直接在黑板板書出自己的答案、看法和見解。教師根據學生的板書進行引導、啟發(fā)、修正和評價。黑板成為學生展示自我、表達觀點的舞臺,更成為師生交流對話、推動教學進程、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的平臺。黑板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工具重新煥發(fā)出強大的生命力。
(3)提問多樣化行動。在指向個人的提問和指向群體的提問這兩種傳統(tǒng)提問方式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提問方式多樣化和創(chuàng)新化的探索與實踐,總結形成了系列新型提問方式——接力式提問,隊列式提問,數列式提問,抽簽式提問,學生問答式提問。這些新型提問方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效提升語文圖式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五、語文圖式教學模型
(1)圖式引學,激趣明任。教師在黑板上畫出(或通過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展示)關于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導學“圖式”,這個導學“圖式”顯示了新知識的脈絡和核心問題,但具體的內容有待學生填寫,核心問題也有待學生解決,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
(2)圖式導學,合作探究。學生在“圖式”的引導下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或獨立思考,或合作研討,歸納、概括、梳理、整合教學內容,填寫“圖式”的空缺之處,回答“圖式”相關問題,初步形成知識網絡。
六、語文圖式教學多元多維度評價體系
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評價主要使用專項性評價、監(jiān)測性評價、綜合性評價。專項性評價融入語文表達交流活動課當中,分階段考察“演講、辯論、朗讀、背誦、默寫、書法、快速作文、課外閱讀”等專項技能,從不同方面落實語文能力的達成。監(jiān)測性評價是指通過傳統(tǒng)的考試監(jiān)測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情況。綜合性評價就是把語文教學與班級管理相貫通,從“以德做人(感恩、誠信、愛心、自律、禮貌)、智慧做事(自信、理智、勇氣、責任、求實)、高效學習(好學、勤奮、專注、創(chuàng)新、夢想)、獨立生存(吃苦、忍耐、自立、理財、適應)”四個維度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蔣開天.圖式特質論——基于康德、皮亞杰圖式學說的歷史考察[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0(02):4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