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太行山區(qū)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機碳庫及組分變化特征

        2021-07-20 11:19:08加鵬華李春雨尹???/span>許皞
        關(guān)鍵詞:碳庫海拔高度土壤有機

        加鵬華,李春雨,尹海魁,2,許皞,3

        (1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資源與環(huán)境科學(xué)學(xué)院,河北 保定 071000; 2 河北工程大學(xué) 地球科學(xué)與工程學(xué)院,河北 邯鄲 056038;3 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國土資源學(xué)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土壤有機碳庫作為地球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大且活躍的碳庫之一,對土壤肥力的作用處于核心地位、對農(nóng)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起基礎(chǔ)作用,同時在碳循環(huán)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它的形成主要取決于植物向土壤中碳的輸入,輸入源主要有植物地上凋落物、根系脫落物和根系分泌物等[2]。土壤有機碳庫的變化主要是其中的土壤活性有機碳庫發(fā)生變化而引起的[3],土壤活性有機碳是指土壤有機碳(TOC)的活性部分,具有周轉(zhuǎn)速率快、穩(wěn)定性差、有效性較高等特點[4],是土壤圈中一種十分活躍的重要化學(xué)物質(zhì),雖然只占TOC的較小部分,但它們可以在TOC變化之前反映土壤微小的變化,從而影響土壤的固碳能力,進而影響全球氣候的變化[5-6]。對于調(diào)節(jié)土壤營養(yǎng)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xué)過程、土壤微生物活動以及其他土壤化學(xué)、物理和生物學(xué)等過程具有重要意義[7-8]。近些年來,土壤活性有機碳組分研究已成為土壤、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科學(xué)領(lǐng)域所關(guān)注的焦點和研究的熱點之一。國內(nèi)外學(xué)者對土壤活性有機碳開展的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植被類型,不同海拔、生態(tài)修復(fù)等方面對土壤有機碳庫的影響,通常土壤活性有機碳的表征包括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易氧化有機碳(ROC)、可溶性有機碳(DOC)[9-14]。

        山地占到地球整個陸地的30%,山地構(gòu)建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重要的組成部分,山地土壤有機碳庫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隨海拔梯度引起的溫度、水分、植被類型、土壤類型等要素的顯著改變[15]。海拔梯度是一個復(fù)雜的環(huán)境因子,不同的海拔梯度,它的微氣候表現(xiàn)出不同的狀態(tài),從而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到植被的組成類型、土壤的性質(zhì)變化、土壤微生物的構(gòu)成以及土壤有機碳分解,它們都可能顯著影響土壤碳庫的動態(tài)變化[16-19]。國內(nèi)外學(xué)者對海拔梯度下山地自然土壤有機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機碳隨海拔的變化特征以及影響因素上。所采用方法不同,研究結(jié)果差異也較大。土壤有機碳含量隨海拔梯度的變化都有顯著的變化,但不同研究區(qū)域變化規(guī)律不一。如周焱針對武夷山不同海拔碳庫變化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有機碳庫隨海拔梯度呈上升趨勢[8],而Kobler等對位于阿爾卑斯山北部的研究結(jié)果卻相反[20]。宋立倩針對青藏高原不同海拔有機碳含量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有機碳含量隨海拔梯度上升表現(xiàn)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21]。朱凌宇針對祁連山不同海拔有機碳庫研究與宋立倩保持一致,祁連山土壤總有機碳庫在海拔高度上表現(xiàn)為中高海拔>高海拔>中低海拔,隨著海拔梯度呈“增加-減少-增加-減少”的變化趨勢[22]。不同學(xué)者研究土壤有機碳庫隨海拔變化的主導(dǎo)因子也有所不同。如吳雅瓊認(rèn)為溫度和水分是調(diào)控其在海拔高度上變化的主導(dǎo)因子[23]。張鵬針對祁連山土壤碳庫研究,發(fā)現(xiàn)引起土壤有機碳在不同海拔下有顯著變化的主導(dǎo)因子是氣候、植被和利用方式[24]。孫慧蘭針對伊犁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機碳分布研究,發(fā)現(xiàn)引起土壤有機碳垂直變化顯著的主導(dǎo)因子是植被類型分布和人類活動[25]。

        太行山脈位于黃土高原與華北平原之間,綿延400余公里。是中國東部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征都存在著明顯差異。從低海拔到高海拔有多種土壤類型,分布多種植被。因此,本研究以太行山區(qū)阜平縣大沙河-北流河流域為研究區(qū),海拔梯度在219~2 000 m之間,以6個海拔梯度下常見典型植被類型的土壤為研究對象,分析了在不同海拔下0~40 cm剖面土壤有機碳及碳組分的變化特征,以期揭示在太行山區(qū)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活性有機碳的變化規(guī)律,提高不同海拔下土壤碳庫循環(huán)機制以及阜平生態(tài)環(huán)境響應(yīng)的評價準(zhǔn)確度,為阜平縣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前提下建立合理土地利用管理、退耕還林等政策以及太行山區(qū)植被恢復(fù)與碳庫保護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同時對于認(rèn)識山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碳匯功能,為整個華北地區(qū)山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以及作為碳源或碳匯的潛在能力作理論支撐。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及樣品采集

        研究區(qū)位于河北省太行山阜平縣主條帶大沙河-北流河流域。此流域貫穿阜平東西,海拔落差在190~2 286 m之間,保定市最高峰坐落于阜平縣西邊,與山西毗鄰。氣候為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暖溫帶半濕潤地區(qū),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多干熱風(fēng),夏季高溫、高濕、降水集中,秋季秋高氣爽。年均氣溫為12.6 ℃。年均降水量為550~790 mm;無霜期140~190 d,地方小氣候特征明顯。研究區(qū)植被分布受到水熱狀況影響,垂直梯度變化明顯,從下到上依次為丘陵灌草叢區(qū)、中低山疏林灌叢區(qū)、中山闊葉林區(qū)、針闊混交林區(qū)、亞高山針葉林區(qū)、亞高山草甸區(qū)。綜合考慮不同土壤類型、植被類型和海拔,最終在海拔梯度上選擇6個梯度,20個采樣點,由于土壤類型不同導(dǎo)致有效土層厚度不同,綜合選擇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層,每層取3個環(huán)刀土用于土壤容重測定,另外進行土樣采集,將相同層次多點取樣土壤充分混合,除去植物根系、動植物殘體及大的石塊,采用四分法分保留土樣1 kg左右裝入樣品袋并進行編號,低溫保鮮運回實驗室,將土樣風(fēng)干處理后進行研磨、過篩和測定。

        1.2 測定方法

        土壤有機碳(TOC)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外加熱法測定;土壤易氧化有機碳(ROC)采用KMnO4氧化比色法測定[26];土壤可溶性有機碳(DOC)采用振蕩浸提,所有上清液經(jīng)過濾。將0.45 μm濾膜進行過濾分析,過濾液用LiquicTOCII有機碳分析儀測定[27];土壤微生物量碳(MBC)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測定[28]。

        1.3 數(shù)據(jù)處理

        土壤碳庫管理指數(shù)(CMI)參照Blair[26]等提出的方法計算得出,以250 m海拔下的土壤為參考土壤,非活性有機碳含量通過(TOC-ROC)得出。

        碳庫活度(L)=活性有機碳含量(LOC)/非活性有機碳含量(NLOC)

        碳庫活度指數(shù)(LI)=碳庫活度(L)/參考土壤碳庫活度(L參)

        碳庫指數(shù)(CPI)=土壤有機碳(TOC)/參考土壤有機碳(TOC參)

        土壤碳庫管理指數(shù)(CMI)=碳庫指數(shù)(CPI)×碳庫活度指數(shù)(LI)×100

        土壤各層的碳儲量計算公式[29]為

        式中:SOCs為特定深度的土壤有機碳儲量 (t/hm);Ci為第i層土的有機碳含量 (g/kg);ρi為第i層土壤容重 (g/cm3);Ti為第i層土壤厚度 (cm);θi為第i層>2 mm 礫石含量 (體積%);n為參與計算的土壤層次總數(shù)。研究區(qū)中大于2 mm礫石含量極少,故忽略不計。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方差分析運用ANOVA。在Excel 2010軟件中完成數(shù)據(jù)整理和制圖,顯著性水平α=0.05。所有數(shù)據(jù)均為5次重復(fù)的平均值,結(jié)果為平均值±標(biāo)準(zhǔn)誤差。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有機碳含量分布特征

        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有機碳的測定結(jié)果如圖1所示。

        注: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同一土層深度不同植被類型間差異顯著(P<0.05),( )中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同一植被類型不同土層深度間差異顯著(P<0.05),下同。圖1 各海拔下不同土層土壤TOC的分布特征Figure 1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TOC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由于研究區(qū)海拔跨度大,太行山區(qū)阜平縣不同海拔梯度下土壤有機碳分布具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從圖1可以看出,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土壤中,土壤各土層有機碳含量大小均為2 000 m>1 800 m>1 400 m>1 000 m>700 m>250 m(P<0.05),且有機碳含量差異顯著;在同一海拔不同土層中,均為0~10 cm>10~20 cm>20~40 cm(P<0.05),除在700 m海拔土壤10~20 cm與20~40 cm有機碳含量差異不顯著之外,其余差異均顯著。2 000 m海拔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層的土壤總有機碳含量依次為51.74 g/kg、38.35 g/kg、23.68 g/kg,分別為1 800 m海拔對應(yīng)土層的2.12、1.86、1.38倍,1 400 m海拔的2.86、2.83、2.34倍,1 000 m海拔的4.44、5.12、4.70倍,700 m海拔的5.13、7.04、5.55倍和250 m海拔的7.77、8.48、6.10倍。

        2.2 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分布特征

        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量碳的測定結(jié)果如圖2所示。

        圖2 各海拔不同土層MBC的含量Figure 2 The content of MBC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從圖2可以看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與總有機碳的趨勢相同,均呈現(xiàn)隨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加的趨勢,2 000 m>1 800 m>1 400 m>1 000 m>700 m>250 m,250 m海拔和700 m海拔不同土層對比,差異均不顯著。250 m、700 m和1 000 m海拔下的20~40 cm土層相互間差異同樣不顯著,其余土壤MBC的含量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土層間有顯著差異(P<0.05);在同一海拔下,土壤MBC含量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差異顯著(P<0.05); 2 000 m海拔0~10 cm、10~20 cm和20~40 cm 土層的MBC分別為 661.74 mg/kg、460.51 mg/kg和119.07 mg/kg,為1 800 m海拔對應(yīng)土層的1.93、1.76、0.88倍,1 400 m的2.55、4.24、1.91倍,1 000 m海拔的3.29、5.93、3.20倍,700 m海拔的4.24、8.69、3.14倍和250 m海拔下的5.16、7.82、3.03倍。

        2.3 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易氧化有機碳含量分布特征

        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易氧化有機碳的測定結(jié)果如圖3所示。

        圖3 各海拔不同土層ROC的含量Figure 3 The content of ROC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土壤ROC含量均呈現(xiàn)隨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加的趨勢,2 000 m>1 800 m>1 400 m>1 000 m>700 m>250 m,在0~20 cm土層,除250 m和700 m 海拔下土壤ROC含量差異不顯著外,土壤ROC的含量在其余海拔高度下有顯著差異(P<0.05),在20~40 cm土層間,2 000 m與1 800 m間、1 000 m與1 400 m海拔間、700 m與250 m海拔間差異顯著(P<0.05);在同一海拔下,ROC含量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差異顯著(P<0.05);2 000 m 海拔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層的ROC為6.6 g/kg、2.39 g/kg和1.08 g/kg,分別為1 800 m海拔對應(yīng)土層2.32、1.22、1.03倍,1 400 m海拔的3.41、2.33、2.54倍,1 000 m海拔的5.00、4.17、3.41倍,700 m海拔的11.42、10.03、8.16倍和250 m海拔的13.04、11.42、11.03倍。

        2.4 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可溶性有機碳含量分布特征

        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可溶性有機碳的測定結(jié)果如圖4所示。

        圖4 各海拔不同土層可溶性有機碳的含量Figure 4 The content of DOC in different soil layes at different altitudes

        土壤可溶性有機碳含量均呈現(xiàn)隨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加的趨勢,2 000 m>1 800 m>1 400 m>1 000 m>700 m>250 m,除在10~20 cm土層,700 m和1 000 m海拔下DOC含量差異不顯著外,土壤DOC的含量在其余海拔高度均有顯著差異(P<0.05),且在同一海拔下,DOC含量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而減小,差異顯著(P<0.05);2 000 m海拔下0~10 cm、10~20 cm和20~40 cm土層的DOC為79.16 mg/kg、67.46 mg/kg和46.90 mg/kg,分別為1 800 m海拔對應(yīng)土層1.37、1.30、1.21倍,1 400 m海拔的1.71、3.35、3.31倍,1 000 m海拔的2.15、4.05、4.01倍,700 m的3.17、4.19、4.93倍和250 m海拔的5.53、8.13、9.16倍。

        2.5 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活性有機碳占總有機碳的比率

        在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活性有機碳組分占總有機碳的比率見表1。

        表1 土壤活性有機碳占總有機碳比率Table 1 The percentages of LOC to TOC %

        活性有機碳占土壤總有機碳比率較活性有機碳含量更能體現(xiàn)土壤活性有機碳庫的狀況,土壤有機碳中活性有機碳所占比例越高,說明土壤有機碳的活性越強,穩(wěn)定性越差。從表2中可以看出土壤的MBC/TOC值變化區(qū)間在0.23%~1.38%之間。在同一海拔不同土層下,10~20 cm土層MBC/TOC值均高于其他土層,除250 m海拔土壤10~20 cm與20~40 cm土層比值差異不顯著之外,其余MBC/TOC值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同一土層間不同海拔下,MBC/TOC值變化并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250 m海拔土壤MBC/TOC值均大于其余海拔植被類型;ROC/TOC值變化在2.52~13.90%之間。在同一海拔下,除1 800 m海拔土壤在不同土層之間ROC/TOC值差異不顯著,其余海拔下不同土層差異均顯著,且均為0~10 cm>10~20 cm>20~40 cm土層。在同一土層不同海拔下,ROC/TOC值沒有明顯的變化規(guī)律,在0~10 cm土層間,2 000 m海拔土壤ROC/TOC值最高,為13.90%,在10~20 cm土層間,1 800 m 海拔ROC/TOC值最高,為9.50%,在20~40 cm土層間,1 000 m海拔ROC/TOC值最高,為6.24%;DOC/TOC值變化區(qū)間在0.14~0.32 %之間,在同一海拔下,均為0~10cm土層DOC/TOC值最大,除2 000 m海拔土壤不同土層間DOC/TOC值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余海拔0~10 cm與20~40 cmDOC/TOC值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均與10~20 cmDOC/TOC值差異不顯著。

        2.6 不同海拔下土壤有機碳儲量及碳庫質(zhì)量變化特征

        在不同海拔高度下土壤有機碳儲量及碳庫質(zhì)量各指標(biāo)見表2。

        表2 不同海拔下土壤有機碳儲量及碳庫質(zhì)量的變化Table 2 Change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carbon pool quality at different altitudes

        由表2可得,土壤SOCs、CMI、CPI整體變化趨勢保持一致,均呈現(xiàn)隨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增加的趨勢,2 000 mSOCs、CMI、CPI值均為最高,分別為207.07、1 287.22、7.55。除CMI值在250 m和700 m海拔下變化差異不顯著外,其余SOCs、CMI、CPI值變化在不同海拔下差異均顯著(P<0.05);L值變化無明顯的變化規(guī)律,1 800 m 海拔下L值表現(xiàn)最高,為10.04%,且除與2 000 m 海拔L值差異不顯著外,與250 m、700 m、1 000 m、1 400 m 海拔L值差異均顯著(P<0.05)。250 m海拔下L值最低,為4.67 %,與700 m海拔L值差異不顯著,與其余L值差異均顯著(P<0.05);LI值整體表現(xiàn)隨海拔升高而升高的趨勢,但1 800 mLI值最高,為1.86,與2 000 mLI值差異不顯著,1 400 m和1 000 m、700 m和250 mLI值差異不顯著,但250 m、700 m與1 000 m、1 400 m與1 800 m、2 000 m海拔下土壤LI值差異均顯著(P<0.05)。

        3 結(jié)論與討論

        本研究中,土壤有機碳含量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遞增。具體表現(xiàn)為2 000 m>1 800 m>1 400 m>1 000 m>700 m>250 m。研究區(qū)內(nèi)不同的海拔下,植被分布有明顯的垂直差異,不同植被類型下枯落物的數(shù)量、組成及其分解行為等均有不同。土壤有機碳輸入的最主要來源是植被及枯落物,因而植被類型是除了氣候條件外影響土壤有機碳的重要影響因素[6,30-31]。其中研究區(qū)內(nèi)亞高山草甸植被土壤有機碳含量最高,這可能是因為山地草甸主要由草本植物組成,生長旺盛,且草本植物的根系生命周期短,微生物活動強,每年死亡的根系都會給土壤提供大量的有機質(zhì),而且在高海拔地區(qū),相對的低溫條件和較高的降雨量(最高海拔年降雨量比最低海拔高約240 mm)同時有利于有機質(zhì)的累積[8,32]。低海拔荒草地植被土壤的有機碳含量及各活性有機碳含量最低,這可能是因為低海拔區(qū)域位于河流沖積地帶,且成土母巖以花崗巖為主,化學(xué)分化作用強,地表上植被及枯落物稀少,植被覆蓋度低,同時有相對最高的溫度和適宜的降雨量也加速了有機質(zhì)的分解。700 m、1 000 m、1 400 m和1 800 m海拔下土壤有機碳含量介于2者之間,同一海拔梯度內(nèi)隨著土層的加深,有機碳含量顯著降低,這一明顯的“表聚”現(xiàn)象與很多已有研究一致[6,8,11,24,30-31]。這可能是因為一方面植被凋落物主要集中在表層,且表層土壤的溫度、濕度、土壤質(zhì)地等環(huán)境因子更有利枯落物腐殖化過程的進行,使得表層有機碳不斷累積,而下層土壤質(zhì)地變得緊實,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使得表層土壤有機質(zhì)等物質(zhì)向下輸送受到限制,從而導(dǎo)致下層受地表凋落物影響小,所以表層TOC含量更高[11,33]。

        本研究中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各活性有機碳含量均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遞增,且同一海拔梯度隨著土層的加深,含量顯著減少,與TOC隨海拔變化和土層的趨勢保持一致,這與許多學(xué)者研究的結(jié)果一致[6,8,34],這主要是因為土壤活性有機碳含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土壤總有機碳含量[35]。MBC是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衡量土壤生物肥力的關(guān)鍵因子,土壤有機碳是土壤微生物生長代謝的底物,微生物的數(shù)量會因植被類型和土壤養(yǎng)分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其中土壤pH作為影響MBC含量的重要因子之一,pH對微生物的活性、有機質(zhì)的分解起重要作用,影響土壤養(yǎng)分元素的釋放,固定和遷移等,整體來說,大多數(shù)土壤養(yǎng)分元素pH在6.5附近時,有效性比較高,本研究得出,在高海拔區(qū)域,pH呈現(xiàn)弱酸性(6.65~6.71),有利于微生物的分解轉(zhuǎn)化,進而增加土壤MBC的含量[36];ROC是土壤TOC中易氧化、易分解的活性有機碳組分,能夠敏感地反映土壤有機碳庫的動態(tài)變化,它主要是受植被凋落物、根系分泌物分布的影響[37],本研究發(fā)現(xiàn)表層ROC含量要顯著高于深土層,與多位學(xué)者[6,37]研究一致,這主要因為隨著土層深度的增加,凋落物、根系等外源很難輸入到深土層,且微生物活躍性降低。DOC的含量變化與TOC、ROC、MBC。整體保持一致,且DOC有明顯的“表聚”現(xiàn)象。這可能是因為DOC具有一定溶解性、并與TOC、ROC、MBC均受植物和微生物影響強烈,而且DOC存在的多少與土壤中的氧化物和黏土礦物對之的吸附作用有很強的相關(guān)性。本研究中,2 000 m海拔DOC含量明顯高于其他植被類型,2 000 m植被多為一年生植物,生命周期短,凋落物注入到土壤中的周期短。表明各活性有機碳組分與總有機碳有很強烈的相關(guān)性,與前人的研究吻合[6,8,10,12,34,37]。

        本研究中,各活性有機碳所占比例明顯不同,造成這種現(xiàn)象主要是因為不同方法測得的各活性有機碳的絕對大小在機制上是不同的,土壤各活性有機碳占TOC的比率大小依次為ROC>MBC>DOC,ROC所占TOC比例較高,這與許多研究者保持一致[8,38]。這可能是ROC不僅僅包含生物學(xué)上的活性有機碳庫,而MBC和DOC沒有包含土壤里的所有活性有機碳庫,僅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在同一海拔梯度內(nèi)ROC/TOC隨著土層加深逐漸降低,這與張仕吉研究一致[37],而MBC/TOC、DOC/TOC并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規(guī)律,這可能是因為研究區(qū)內(nèi)土層有效厚度較淺,隨著土層加深,土壤質(zhì)地越來越緊實,阻礙了枯落物向下遷移,土壤ROC含量變化比TOC變化更為劇烈。

        土壤碳庫管理指數(shù)可以系統(tǒng)的反映土壤有機碳的變化,它受土壤碳庫指數(shù)與碳庫活度指數(shù)的共同影響,耿其明通過對唐縣坡改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研究得出,不同年限以及不同利用方式均影響著整個土壤剖面下CMI、CPI、LI的變化[10]。本研究中,CMI隨著海拔不斷升高保持而遞增,CMI值越大,表明土壤肥力越高,更適合植被生長。有機碳儲量的分布規(guī)律與TOC保持一致,隨海拔增長不斷而遞增的趨勢。表明,亞高山2 000 m更適合TOC的儲存。

        綜上所述,太行山內(nèi)219~2 000 m海拔區(qū)間內(nèi)不同海拔下土壤TOC、MBC、ROC、DOC、CMI、CPI、LI均表現(xiàn)出隨著海拔不斷遞增的趨勢,在不同土層內(nèi),均表現(xiàn)出隨土層加深明顯下降的規(guī)律。0~40 cm土層內(nèi),TOC、ROC、MBC和DOC的平均含量在5.02~37.93 g/kg、0.27~3.55 g/kg、9.24~64.51 mg/kg和75.46~413.78 mg/kg,均為亞高山草甸最高,荒草地最低;MBC/TOC、DOC/TOC沒有表現(xiàn)出明顯的規(guī)律,ROC/TOC隨著土層加深逐漸降低,其中2 000 m 海拔下0~10 cmROC/TOC比值最高。表明亞高山草甸養(yǎng)分循環(huán)速率快,有利于有機碳的積累。在今后的太行山區(qū),高海拔區(qū)域的植被應(yīng)該進一步加強對它們的保護,穩(wěn)定碳庫,低海拔區(qū)域應(yīng)該進行人工植樹、退耕還林等措施來固碳。

        猜你喜歡
        碳庫海拔高度土壤有機
        故障狀態(tài)下純電動汽車環(huán)境壓力及海拔高度估算方法
        北京汽車(2021年1期)2021-03-04 13:05:46
        長期定位試驗下砒砂巖與沙復(fù)配土的碳庫管理指數(shù)
        綠色科技(2020年20期)2020-11-20 01:56:34
        秸稈還田對農(nóng)田土壤碳庫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研究進展
        大氣氮沉降對森林土壤碳庫的影響
        西雙版納橡膠林土壤有機碳分布特征研究
        秸稈還田的土壤有機碳周轉(zhuǎn)特征
        土壤有機碳轉(zhuǎn)化研究及其進展
        AMDIS在土壤有機污染物鑒別中表征性統(tǒng)計量的探究
        不同海拔高度人群胃蛋白酶原血清水平差異性分析
        不同封育年限草地土壤有機質(zhì)組分及其碳庫管理指數(shù)
        99日本亚洲黄色三级高清网站| 亚洲综合色区另类av|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男人堂色偷偷一区| 东京热日本道免费高清| 日韩亚洲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无码的精品免费不卡在线| 日本人妻av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护士奶头又白又大又好摸视频| 69堂在线无码视频2020| 手机在线免费观看av不卡网站| 国产无夜激无码av毛片|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国产桃色精品网站| 日本高级黄色一区二区三区| 天堂中文官网在线| 中文在线天堂网www| 国产免费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不卡| 色偷偷偷久久伊人大杳蕉| 99福利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系列|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蜜桃麻豆www久久囤产精品| 中文不卡视频|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999国产精品999久久久久久|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视| 极品av在线播放| 久久久精品毛片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在线观看视频亚洲| 色综合中文字幕综合网| 久久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毛片| 国产肉体ⅹxxx137大胆| 成人自拍视频国产一区| 亚洲毛片一区二区在线| 日韩av精品国产av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