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玉坤
今年32歲的盧彥卓,出生于陜西寶雞。從小就喜歡美術(shù),夢想成為雕塑師。2005年,盧彥卓剛剛初中畢業(yè),聽到北京一個雕刻廠可以學到雕刻技術(shù)的消息后,毅然來到了北京。
看著這個敦厚喜歡學習的小伙子,師傅們鼓勵他。在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的雕刻過程中,盧彥卓每天在選材、打胚、修光、開臉、雕刻等多道工序之間忙碌,漸漸地練成了過硬的功夫,可以隨心所欲雕刻出難度最高的360度圓形作品,能在4平方厘米的象牙上刻出600多字。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雕刻大師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作品后,便產(chǎn)生了學習微雕的想法。于是,他辭去了雕刻廠的工作回到了西安。
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盧彥卓一邊雕刻印章,一邊向微雕發(fā)起了沖鋒。為了展現(xiàn)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選取直徑僅有0.2毫米的豬鬃,精心磨出了特制的刻刀。但因為豬鬃細小脆弱,一雕刻就會應(yīng)聲而斷,使盧彥卓感到非常失望。但盧彥卓并不甘心失敗,憑著過硬的雕刻基礎(chǔ),一次又一次地反復(fù)試驗和探索。他把豬鬃放在一塊固體膠上一次次進行雕刻試驗,當他第一次在上面刻出一個“月”字時,他高興得快要跳起來。
突破了在豬鬃上面刻字的難題,盧彥卓又用心血和才情,在直徑僅0.15毫米的牛毛上面進行試驗,并逐漸地摸索出了白色的牛毛比其他顏色的牛毛堅韌的規(guī)律。盧彥卓已經(jīng)可以在牛毛上面雕刻出“月是故鄉(xiāng)明”等字句。
經(jīng)過百折不撓的努力,盧彥卓讓一根根牛毛“長”出了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變成牛氣沖天的工藝品,實現(xiàn)了魔法雕塑師的夙愿,用實踐再次驗證了那句顛撲不破的真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p>
(摘自《思維與智慧·上半月》2021年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