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斌
1936年6月,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在陜北瓦窯堡成立。1937年,國共雙方確立了二次合作的方針,抗日紅軍大學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校址遷往陜北延安。1941年7月,抗大總校在山西省興縣李家灣以第一二〇師教導團為基礎,創(chuàng)辦了抗大第七分校,附屬一所陸軍中學,共有學員2000多人。1942年,為“保存和培養(yǎng)干部,準備反攻”,黨中央決定將抗大七分校遷到甘肅隴東繼續(xù)辦學??勾笃叻中W員在隴東一面學習,一面生產,和當地軍民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用鮮血和生命孕育了抗大之“魂”。
匯聚隴東
甘肅省境內東部的慶陽地區(qū),習稱“隴東”,位居陜甘寧三省區(qū)交匯處,是甘肅唯一的革命老區(qū)??勾笃叻中P滦V肪臀挥陔]東華池縣東華池村。這里曾為南梁陜甘邊區(qū)革命政府所轄中心區(qū)域,群眾基礎深厚;靠近延安,距慶陽驛馬關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數百里之遙。依靠子午嶺這道天然屏障以及隴東分區(qū)和第三八五旅七七〇團等駐防部隊,這里既是保衛(wèi)邊區(qū)的前沿陣地,又是戰(zhàn)略練兵的可靠后方;這里山多林密、資源豐富、土地肥沃,完全能夠滿足辦學的條件。
1943年1月,中央軍委決定抗大七分校開赴隴東??勾笃叻中<八鶎訇戃娭袑W的師生從山西興縣出發(fā),經陜北綏德和延安長途跋涉,于4月底到達合水縣,與抗大二分校附中正式合并,成立新的抗大七分校。彭紹輝兼任校長,喻楚杰任副校長。學校下設政治部、訓練部、校務部、供給部、衛(wèi)生部、辦公室和文工隊等。校部駐合水縣老城鎮(zhèn)。所屬陸軍中學共1500余人被編為七分校第一大隊,駐扎在大鳳川。此后不久,抗大二分校附中師生共1500余人在校長江隆基的帶領下輾轉到達合水,并入七分校,其中8個男生隊被編為第二大隊,起初駐在合水蒿咀鋪一帶山區(qū),后移駐豹子川張岔。女學員被編為兩個女生隊,直屬校部領導,駐在蒿咀鋪柳溝一帶。1943年12月底至1944年4月,晉冀魯豫軍區(qū)所屬太行陸軍中學和太岳陸軍中學共計1100余人先后來到合水,被編為抗大七分校第三大隊,駐扎在合水縣平定川。1944年9月上旬,抗大七分校校部機關和女生隊在校長彭紹輝的率領下,從合水縣遷到華池縣東華池村。至此,抗大七分校在隴東的組建工作全部完成,全校師生總人數達5200多人。
抗大七分校數千名師生在國民黨的層層封鎖下,積極發(fā)揚抗大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學習、生產兩不誤,在東華池一帶挖窯洞、建校舍,興辦“革命家務”,不僅使這百里荒野變成了富饒糧倉,而且以實際行動粉碎了國民黨的反動企圖。
豐衣足食
抗大七分校剛到東華池時一無所有,漫山遍野只有稀稀疏疏的幾孔荒廢窯洞。由于人多窯洞少,很多學員只能傍山架棚,露宿荒野,部分學員因為淋雨生了病。
為解決校舍問題,彭紹輝等人結合當地實際,帶領學員依山挖窯洞。經過2個多月夜以繼日地苦干,共打窯洞690孔。后來,他們還修建了伙房、食堂,修整出一塊近百畝的大平地,為冬季開展軍事訓練創(chuàng)造了條件。喻楚杰還從各隊選拔了一批能工巧匠,就地取材,為校部箍石窯46孔(今天成為抗大七分校紀念館)、蓋平房35間。喻楚杰親自動手設計圖紙,帶領學員用木頭建起一個可容納2000余人的大禮堂,供全校開會、學習、開展活動之用。
建校初期,還有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糧食短缺??勾笃叻中偟綎|華池時,糧食和蔬菜都由邊區(qū)政府和當地政府提供。由于受到國民黨的封鎖,運糧工作十分困難??勾笃叻中m憫h中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從1944年4月開始,全校師生在勞動實踐中,想出了很多巧干的辦法,如對付樹根“連根拔”,對付叢草“火燒連營”等。為了進一步提高開荒進度,學校組織在隊與隊、班與班、山頭與山頭之間開展競賽。大家偷偷干、結對干,創(chuàng)紀錄、破紀錄,一天連續(xù)干十幾個小時,每個學員每天開荒都在一畝以上,涌現出丁建民、田博良、呂國忠、王有恒等勞動英雄。開荒任務完成后,學員們趕緊把谷子、糜子、豌豆等都播種下去……千年的荒山在抗大學員的心血和汗水澆灌下,終于變成保障生存的糧田 。
女生隊的到來為抗大七分校增添了一道柔美的色彩。當時,隴東地區(qū)條件相當艱苦,女生隊隊員以極大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同男生隊一道取得了大生產運動的勝利。紡線是女生隊的主要任務。她們在窯洞前的廣場上,各班圍坐成一個大圈,人手揮動,紡車飛轉,加班加點地連續(xù)紡線。這些小姑娘在黨的教育培養(yǎng)和勞動實踐的鍛煉下,既刻苦認真又樂觀活潑,還心靈手巧。除紡線外,女生隊還承擔了織毛衣、毛襪和做棉軍服的任務。在制作棉衣的過程中,她們到山上挖來很多樹根,將根皮熬成多種顏色的水,再試驗調色,制成多種顏料,把毛線染成咖啡色、黃色、深灰色、淺灰色等,然后織成多種顏色、多種花樣的毛衣、毛襪,解決了部隊的過冬御寒問題。
對抗大七分校師生而言,勞動生產改善了生活、鍛煉了思想、錘煉了意志。到1944年底,他們開墾荒地6萬余畝,生產糧食折合細糧5650余石,并做到蔬菜全部自給,全校養(yǎng)豬1300余頭、羊1100余只、牛100余頭??勾笃叻中T跂|華池大禮堂舉行了勞動英雄、模范工作者大會及展覽會,表彰大隊級勞動英雄與模范工作者72名,并選出校級勞動英雄與模范工作者22名、先進單位6個。在展覽會上,展出530多件展品和100多幅圖表,還用連環(huán)畫的方式宣傳勞動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先進事跡,進一步弘揚了抗大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
錘煉成才
抗大七分校特別重視學員的思想教育。結合學員年齡小、思想單純、不怕困難、樂觀向上、接受能力強等特點,分校領導從分析抗戰(zhàn)形勢入手,通過開展整風學習,召開座談會、講座等形式,讓學員明確來這里的目的、國內形勢和現狀、自己的使命和任務等。
練兵主要分為射擊訓練和體育訓練。射擊訓練主要集中在1943年冬到1944年春,在豹子川新建成的大操場上,彭紹輝親自到訓練場,獨臂舉槍進行動作示范,講解瞄準要領,學員們深受啟發(fā),進步很快。體育訓練主要是練單杠、雙杠、木馬,這是很適合青年人的訓練科目,尤其是單杠和木馬成了必練科目,既增強了學員的體質,又鍛煉了他們的膽識,為戰(zhàn)術訓練中的爬高、跳越障礙打下了基礎。
學習課程有政治課、軍事課和文化課。政治課和軍事課主要是學習馬、恩、列、斯和毛澤東的著作?!吨袊锩椭袊伯a黨》《兩個中國之命運》《論持久戰(zhàn)》《實踐論》《矛盾論》《新民主主義論》《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以及整風文獻都是重點精讀課程。文化課主要是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地理和俄語。為保證學員能更好地掌握知識,抗大七分校專門從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延安大學等學校調來10多名教員。他們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學員特點、當地實際情況、革命工作的需要,把學員分成初中隊、高小隊,還有少量的初小隊。在課程設置上,有部隊建設、革命戰(zhàn)爭和工農業(yè)生產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術等。
當時,學習條件很差,最突出的困難是缺少課本和教學用具。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大家自己動手,解決困難。沒有教室,就在露天上課,搬塊門板當黑板,支起一塊石板就是桌子,搬來一塊石頭就是凳子;沒有粉筆,就用白土做成棒當粉筆。課本是用邊區(qū)生產的粗麻紙刻印的活頁文選,作業(yè)本是學校每天給每個學員發(fā)的幾張土造的“馬蘭紙”。盡管條件很艱苦,但是學員們的學習勁頭很大,一有空就抓緊學習。特別是沒有基礎的學員,白天利用一切空余時間學,晚上湊在油燈下繼續(xù)學,以頑強的毅力攻下一個又一個難關。
學習訓練之余,學校還組織學員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校文工隊和各大隊經常自編自演文藝節(jié)目,他們用床單作道具,臉盆當樂器,創(chuàng)演了《豹子川大合唱》 《難民區(qū)》《解放寧條梁》等劇目,吸引周邊數十里的老百姓前來觀看。
女生隊隊員在勞動中不怕苦不怕累,學習上刻苦認真,在勞動間隙還編演反映女生隊戰(zhàn)斗生活的文藝節(jié)目。女生一隊的“踩高蹺”、女生二隊演出的“柳溝風光”等是當時轟動全校的好節(jié)目,曾到校部駐地參加過匯報演出。女生二隊為了把文化生活搞得豐富多彩,還組織競選出俱樂部主任,大大豐富了隊內文化生活。
報效祖國
抗戰(zhàn)勝利后,抗大七分校師生陸續(xù)返回各自崗位。1945年9月,抗大七分校第三大隊率先重返晉冀魯豫前線。10月下旬,校部和第一大隊在彭紹輝帶領下奔赴晉綏邊區(qū),第二大隊數百名學員返回延安,被分配到中共中央有關部門工作。11月24日,中央軍委通知抗大七分校第一大隊學員全部結業(yè),一部分學員被分配到呂梁軍區(qū),一部分學員赴東北北滿工作。
1946年4月,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決定,以抗大七分校第二大隊為基礎組建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步兵學校。4月26日,第二大隊其余人員在東華池校部舉行了結業(yè)典禮。不久,留校人員轉入校址設在延安附近的安塞縣磚窯灣步兵學校繼續(xù)學習。至此,在隴東歷經3年的抗大七分校圓滿完成黨交給的神圣使命,所有學員全部離開這座革命熔爐,踏上新的革命征途。
抗大七分校在隴東的3年,是戰(zhàn)斗的3年、自力更生的3年、充滿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3年,也是隴東革命斗爭史上輝煌燦爛的3年。雖然物質條件異常艱苦,但學員之間、師生之間,學員和群眾之間情同手足,同甘共苦,隴東地區(qū)大部分有志青年加入到七分校的隊伍中,走上了革命道路。
抗大七分校在隴東辦學期間,為抗日前線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黨政組織及部隊培養(yǎng)了5000多名干部和初中級通信、機要、測繪、文藝、醫(yī)務等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們都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各領域的骨干力量。有的去了八一電影制片廠、電影局、新聞電影制片廠,有的去了部隊,有的去了學校,從事行政工作、通信工作、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他們都為新中國的建設和繁榮富強貢獻了一生。
隨著時間推移,抗大七分校畢業(yè)的學員在歷練中成才。200多名學習炮兵技術的七分校學員,在刻苦的學習實踐中逐漸成長為炮兵學校的中堅力量。以抗大七分校第二大隊為基礎組建的陜甘寧晉綏聯(lián)防軍步兵學校,在新中國成立后幾經整編、多次更名,發(fā)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陸軍學院,后又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邊海防學院。
抗大七分校的崢嶸歲月已經過去70多年了,但其創(chuàng)造的輝煌還在隴東這片熱土上光芒四射,每一名抗大七分校學員的英勇事跡仍深深鐫刻在隴東人民的心中。2009年,華池縣委、縣政府對抗大七分校舊址進行了維修,建成抗大七分校紀念館,恢復了分校部分舊貌,用12個展室、81幅照片、43件文物再現了學員們當年學習、戰(zhàn)斗和生產勞動的動人場景??勾笃叻中Ef址多次被甘肅省委、省政府和甘肅省慶陽軍分區(qū)評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省黨史教育基地、“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建設教育基地。
抗大七分校與隴東抗日根據地軍民,用愛國主義、共產主義精神書寫的革命的戰(zhàn)斗的英雄詩篇,以及在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為主要內容的抗大精神,與以“面向群眾、堅定信念、顧全大局、求實開拓”為主要內涵的南梁精神一道,成為我們黨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鼓舞激勵隴東老區(qū)人民堅守初心、砥礪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
(責編 閔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