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櫻
朋友阿毛找我傾訴,她的奶奶已是癌癥晚期,年前就確診了,全家一直對她隱瞞病情。阿毛說:“奶奶沒文化,也不識字,打的化療針被她當成營養(yǎng)針。住院那段時間,醫(yī)生護士也幫忙打掩護,她整天樂呵呵的,我卻心里疼得慌!”
她的奶奶沒有熬過這個春天,前些日子去世了。阿毛突然感覺很內(nèi)疚:“我覺得不該隱瞞真相,她那么一個要強的人,把幾個孩子拉扯大,大伯去世時她都忍住了沒哭,后來她還動過一次大手術,出了院她就把保姆辭了!”我安撫她:“奶奶在天堂里會原諒你們的,說不定她自己早就預感到了,只是沒有說破?!?/p>
她的傾訴,讓我想起一位老人。老人是我以前租房時的鄰居。她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在老家當工人,女兒大學畢業(yè)后留在城里創(chuàng)業(yè),開了一家公司,幾年間生意越做越大。她和老伴年齡大了,身體不好,女兒就把他們接到城里。后來,兒子所在的工廠倒閉,他嫌打工賺錢少,后來也進城,與人合伙做買賣。好景不長,投進去的錢賠了個干凈,還被人騙走20萬元,他天天喝悶酒,覺得自己是個窩囊廢。有一天晚上,他突發(fā)疾病,送醫(yī)院后再也沒搶救過來。老太太似乎有感應,問起兒子怎么好久沒來看她了,女兒就轉移話題,其實她很想和盤托出,但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說:“他去國外蓋大樓賺大錢去了!”近幾年,她和老伴的記憶力直線下降,老伴患上阿爾茨海默病,經(jīng)常走丟,不再問這問那了。她雖然腦子糊涂,卻經(jīng)常問起兒子。孫子長大也懂事了,考上了重點大學,課余做兼職攢學費,放假回來看望爺爺奶奶,說:“我爸不是不想回來,飛機票太貴了,活兒也很多。這不,給你寄回很多營養(yǎng)品,讓你和爺爺保重身體!”她似乎聽見,又好像沒聽見,嘴里喃喃地念叨著:“去那么遠的地方干嗎?坐飛機那么高,聽著就嚇人!”
在傳統(tǒng)的生死觀面前,“別告訴他(她)”是孝順的體現(xiàn),但是,這樣做的背后也擁有太多隱痛。人,從出生的那一刻,就隨身附贈了單程車票,無法返程,也不會有其他選項,每個人都是向死而生。真正的智者會懂得,很多時候,“死”這個字也是另一種活。史鐵生去世后,他的愛妻陳希米很久才走出來,她說:“把有限當無限活,方能活出‘永恒的可能;要把死送走,要讓‘死活下去?!蹦拘南壬ナ纼芍苣陼r,陳丹青寫道:“人為死者哀哭,是自傷,也是親昵的幸福?!贝诵腋?此啤按竽娌坏馈?,卻傳遞了一種莊重而悲憫的“活著”。
直面死亡,是探尋活著的意義;直面生死,也是思考如何好好活下去。我們每個人都會不自覺地尋找與自己相關的死,抑或是在經(jīng)歷身邊的人從這個世界抽身離去中有所開悟,然后才能慢慢地成熟,積攢足夠的勇氣去接納生命的荒誕和眾生的艱難。
人到中年,我越來越喜歡一句話:熱烈地活著,認真地去愛。今年的清明節(jié),阿毛沒法去給奶奶掃墓,她寫了一封長信封存起來。我由此想起電影《唐頓莊園》里罹患絕癥的老奶奶,她讓孫女對自己的病保密,臨終前她說道:“我的一生都活得有滋有味,我能夠很坦然地離開這個人世!”真正地活過、愛過、走過,大抵如此。
(摘自《遼寧日報》)(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