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育展 蘇桂壯 溫仕鑫
目前,乳腺癌已成為女性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每年新增數(shù)量在4/10000 左右,雖然該病尚無確切的發(fā)生機制,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其產生和內源性激素紊亂、遺傳、環(huán)境等相關[1]。以往針對不能手術的患者才會采用新輔助化療方式,讓病灶縮小、控制病情。不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將其用在保乳手術中也有著較好效果,為進一步探討其可行性和臨床效果進行了本次研究,詳情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2 月~2018 年2 月本院收治的98 例T2期乳腺癌患者,以入院日期單雙號為基準分為常規(guī)組及研究組,各49 例。常規(guī)組年齡39~65 歲,平均年齡(51.46±5.28)歲;腫瘤直徑2.3~5.6 cm,平均腫瘤直徑(3.86±1.05)cm。研究組年齡37~64 歲,平均年齡(51.16±5.35)歲;腫瘤直徑2.4~5.7 cm,平均腫瘤直徑(3.94±1.13)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guī)組患者直接進行保乳手術治療,切口分別在腋窩和乳房,腋窩切口時順著褶皺切開6 cm 左右,為放射狀或弧形。病灶切除范圍:近腫瘤1 cm 區(qū)域的組織、原發(fā)腫瘤、其深部胸大肌筋膜、活檢切口皮膚瘢痕、活檢殘腔、活檢穿刺針道等。標記基底、內、外、上、下切緣,術中通過快速冰凍技術對切緣做檢查,如果為陽性則擴大切除范圍。
研究組患者行新輔助化療后保乳手術治療。①化療方案為TE:第1 天靜脈滴注75 mg/m2表阿霉素,第2 天靜脈滴注175 mg/m2紫杉醇(持續(xù)3 h),1 個周期為21 d,至少2 個周期后進行療效判定,根據(jù)結果選擇手術時機。②手術指征:通過B 超、觸診等方式測量化療前后腫瘤最長徑,如果腫瘤標志物檢測結果為正常,病灶徹底消失未生成新的病灶或腫瘤最大直徑縮小≥30%,保持4 周以上,且患側腋窩淋巴結無明顯腫大,患者有保乳意愿,單一病灶,腫瘤離乳暈>2 cm,腫瘤最大直徑縮小到2 cm 以下,可以在化療后10~14 d安排保乳手術,方法同常規(guī)組。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乳房外觀 判定標準:①優(yōu):兩側乳房對稱,乳頭水平面差<2 cm,術側手感、皮膚正常,在外形方面美觀度良好,術側和健側無顯著差異,未因為瘢痕造成乳房上提或變形。②良:兩側乳房對稱,乳頭水平面差<3 cm,手感略差,局部色素沉著,患側外形與對側無差異或稍小于對側。③差:兩側乳房不對稱,乳頭水平面差≥3 cm,手感差、皮膚粗糙,在外形方面兩側差異明顯[2]。優(yōu)良率=(優(yōu)+良)/總例數(shù)×100%。
1.3.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遠處轉移和復發(fā)情況 所有患者術后隨訪18 個月,統(tǒng)計遠處轉移(肺轉移、骨轉移、肝轉移等)以及局部復發(fā)情況。
1.3.3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評分 采用生活質量調查表(QLQ-C30)評價生存質量,包括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5 項,每項滿分100 分,分值高則生存質量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后乳房外觀對比 研究組患者術后乳房外觀優(yōu)良率85.71%高于常規(guī)組的65.3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乳房外觀對比[n(%)]
2.2 兩組患者術后遠處轉移和復發(fā)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術后遠處轉移總發(fā)生率2.04%、復發(fā)率0 均低于常規(guī)組的14.29%、8.1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遠處轉移和復發(fā)情況對比[n(%)]
2.3 兩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評分對比 研究組患者術后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評分對比(,分)
注:與常規(guī)組對比,aP<0.05
女性體態(tài)美和形變特征主要的標志物之一就是乳房,健康飽滿的乳房能給予女性精神心理、社會心理上的滿足和自信,如果缺失則會影響心理健康。在西方國家>50%的乳腺癌患者會采取保乳手術,甚至部分晚期患者在確保遠期存活、有效控制疾病的情況下,也會采取保乳手術[3-5]。不過在我國,僅有10%的患者采取這一手術方式,究其原因是腫瘤越大,手術難度越大,預后效果越差,甚至會因為遠處轉移、腋窩淋巴結轉移而縮短存活期;而且大部分患者就診時已經到了中晚期,加之很多醫(yī)生和患者對保乳手術缺乏認知,所以還是以根治術為主。新輔助化療的展開,讓更多的患者達到保乳手術指征,在實際應用中以紫杉醇類、蒽環(huán)類聯(lián)合使用的化療方案為主,降低腫瘤細胞活性、消滅微轉移病灶,抑制遠處轉移的同時,同時讓腫瘤縮小、降低分期。原本需要采取改良根治術或標準根治術的患者,如果能符合保乳手術標準,可根據(jù)患者意愿實施手術。
保乳手術能將病灶組織切除的同時,保留乳房,最大程度降低手術對乳房美觀的影響,能解決標準或改良根治術后乳房缺失、變形、明顯瘢痕等問題。手術過程中會以原發(fā)腫瘤大小,或是新輔助化療后腫瘤殘余組織大小為基準,標記乳腺組織切除范圍,并且在術中進行切緣組織快速冰凍檢驗,確保切緣沒有殘留癌細胞,避免術后復發(fā)[6,7]。同時,術中會將健康的乳腺組織保留下來,所以能減少術后乳房缺陷問題,保持乳房美感。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組患者行新輔助化療后保乳手術治療,常規(guī)組直接行保乳手術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術后乳房外觀優(yōu)良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遠處轉移總發(fā)生率、復發(fā)率均低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術后社會功能、情緒功能、認知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評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新輔助化療后再進行保乳手術,能夠讓患者術后擁有更理想的乳房外觀效果,降低病灶轉移和復發(fā)率,讓患者獲得更好的生存質量。
不過部分患者新輔助化療后,原腫瘤范圍內會殘留癌細胞,所以不容易判斷切緣,如果出現(xiàn)遺漏,會提高術后原病灶復發(fā)率[8-10]。因此,新輔助化療后保乳手術要慎重選用,特別是乳房小的患者;而乳房大的患者,可以在化療前,通過放射性125I、紋身等方式對腫瘤邊界做好標記,化療后如果達到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將標記范圍內組織完整切除,有效抑制術后復發(fā)。為了控制術后遠期病灶轉移,在保乳手術前要全面檢查,確保新輔助化療后不存在轉移病灶,腋窩淋巴結沒有明顯腫大,這樣才能最大程度控制遠處轉移[11,12]。
綜上所述,新輔助化療后保乳手術在T2期乳腺癌治療中的可行性高,能改善治療和預后效果,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