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興 劉倩宜 曹秀芬
梅毒是一種傳染性疾病,是由梅毒螺旋體引起的系統(tǒng)性、慢性性傳播疾病,主要通過性途徑傳播,根據(jù)我國傳染病防治法將此病列為乙類防治管理病種。梅毒在世界范圍內(nèi)流行很廣,根據(jù)世界貿(mào)易組織(WTO)流行病學統(tǒng)計,全球每年有上千萬的新發(fā)病例,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南亞、次撒哈拉非洲。在我國近些年增長迅速,成為報告性病中最多的疾病。梅毒患者的皮膚黏膜含有梅毒螺旋體,可通過皮膚或黏膜微破損接觸即可得病,極少數(shù)通過輸血傳染[1]。95%的患者是通過無保護的性行為傳染。梅毒早期傳染性最強,隨著病期的推移傳染性越來越小,通常感染梅毒4 年以上性接觸傳染性就很微弱了。患者感染梅毒螺旋體后2~3 周就可發(fā)病,表現(xiàn)為淋巴結腫大和硬下疳,早期癥狀不顯著,隨著病情的進展可對多器官組織造成損害。盡早的診療可以控制疾病,避免病情惡化[2]。血清學檢測是診斷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的重要方法,在梅毒的診療及預后中均有重要的作用。檢測方法眾多,選擇靈敏度、特異度強的監(jiān)測方法,不但有助于梅毒的診療,還可減輕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TPPA 是診斷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的金標準,但是此檢查方式操作較為麻煩,ELISA 和GICA 應用較為廣泛[3]。本文就GICA 應用在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檢測中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3 月本院收治的99例疑似梅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72例,女27 例;年齡18~62 歲,平均年齡(40.35±7.45)歲;其中早期潛伏梅毒患者22 例,一期梅毒患者18 例,二期梅毒患者24 例,三期梅毒患者35 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未伴有淋病、艾滋病等其他傳染性疾病者;③依從性高,可配合臨床診查;④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執(zhí)行。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精神障礙者;②資料不全者。
1.3 方法
1.3.1 儀器與試劑 TPPA 試劑盒由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提供;ELISA 試劑盒由北京萬泰生物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提供;GICA 采用快速血漿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由北京萬泰生物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2 實驗方法 采用真空促凝管收集所有疑似梅毒患者的血液標本,采晨起空腹靜脈血3 ml,離心后分離血清(3000 r/min,離心5 min),將上清液儲存在4℃冰箱內(nèi)保存,運用ELISA、TPPA 對標本進行檢測,檢測過程均由同一位醫(yī)師進行,檢測試劑需配套使用。
1.4 觀察指標 將TPPA 檢測結果作為金標準,對照分析ELISA 和GICA 與TPPA 的診斷結果,并比較ELISA 和GICA 檢測準確度、特異度和靈敏度。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4.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TPPA 診斷結果 經(jīng)TPPA 診斷,99 例疑似梅毒患者中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陽性86 例,陰性13 例。
2.2 ELISA 與TPPA 的診斷結果對照分析 ELISA 檢測出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陽性80 例,其中真陽性72 例、假陽性8 例;陰性19 例,其中真陰性5 例,假陰性14 例。見表1。
表1 ELISA 與TPPA 的診斷結果對照分析(n)
2.3 GICA 與TPPA 的診斷結果對照分析 GICA 檢測出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陽性87 例,其中真陽性84 例、假陽性3 例;陰性12 例,其中真陰性10 例,假陰性2 例。見表2。
表2 ELISA 和GICA 檢測準確度、特異度和靈敏度比較(%)
表2 GICA 與TPPA 的診斷結果對照分析(n)
2.4 ELISA 和GICA 檢測準確度、特異度和靈敏度比較 GICA 檢測的準確度、靈敏度、特異度分別為94.95%(94/99)、97.67%(84/86)、76.92%(10/13),均顯著高 于ELISA 的77.78%(77/99)、83.72%(72/86)、38.46%(5/1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梅毒病原體是梅毒螺旋體,又稱為蒼白螺旋體,體長為5~20 μm,是一種對機體有致病性的密螺旋體,有很強的傳染性,對機體可造成慢性、復雜的病理損傷,可引起全身器官、組織病變,導致組織受損、功能失常,嚴重的甚至死亡[4]。梅毒是僅次于艾滋病的嚴重性傳播疾病。梅毒特異性抗體是梅毒螺旋體進入機體后刺激機體免疫系統(tǒng)所產(chǎn)生的抗體。大量研究表明,梅毒螺旋體入侵機體1 周內(nèi)即可產(chǎn)生抗螺旋體抗體,2~3 周可達到高峰,這些抗體可在血液中持續(xù)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5]。
上世紀80 年代,梅毒在我國廣泛流行,近些年呈上升趨勢,控制梅毒的傳播需對傳染源進行控制,加強梅毒的普查是防止梅毒傳播的主要手段。血清學檢查是篩查梅毒的有效檢測手段,在臨床實驗室應用較為廣泛[6]。TPPA 是檢測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的金標準,靈敏度、特異度非常高,近乎可達到100%,是理論上的證實試驗,可對梅毒一期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耗時長,從標本處理到檢查結果需要2 h,此檢查方式成本相對較高,檢測結果也不能自動化保存,不利于大批量檢測,試劑也相對昂貴,對操作人員的技術要求也非常高,患者的接觸度較低,不適合批量樣品的篩查,通常用于梅毒螺旋體的再次篩查中,臨床應用較為限制。ELISA 和GICA較為常見[7]。ELISA是檢測梅毒螺旋特異性抗體的較為普遍的方法,可利用酶標儀判讀S/CO 值、原始結果,是近些年從梅毒螺旋體基因工程的研發(fā)中而建立的檢測方法,其基因工程表達高純度、高活性,對血清中梅毒特異性抗體以及梅毒的分期均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結果易于保存和查詢,重復性較好,適用于批量標本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的篩查,是臨床較為廣泛的確認方法[8]。但是ELISA 雖然成本低廉,但是操作繁瑣,且假陰性率也相對較高,有些梅毒患者的血清經(jīng)稀釋后重新檢測依然為陰性,但經(jīng)過別的方法檢測為陽性,提示不是鉤狀效應的影響,ELISA 雖然對一起設備要求不高,但耗時較長,檢測繁瑣可作為一種輔助檢查方法[9]。
GICA 是以膠體金作為示蹤標志物來對抗原抗體檢測的新型免疫標記技術[10]。膠體金是氯金酸在還原劑(如抗壞血酸、白磷、枸櫞酸鈉等)作用下,聚合成為特定大小的金顆粒,由于靜電作用成為一種穩(wěn)定狀態(tài)的膠體[11]。膠體金在弱堿環(huán)境中帶負電荷,能與蛋白質(zhì)分子的正電荷結合,且結合非常牢固,不影響蛋白質(zhì)的生物特性,加上結合物的生物學及免疫學特性,可應用在病理學、組織學、細胞生物學及免疫學等領域。此檢測方法非常迅速,可應用在基層醫(yī)院或現(xiàn)場使用,檢測通常在15 min 內(nèi)即可完成,成本也低,無需特殊儀器設備,可適應多種檢測條件,若陽性樣本獲得較為困難,可多項檢測,標志物穩(wěn)定,樣品在4℃貯存2 年以上,且無衰減現(xiàn)象,膠體金本身為紅色,無需加入發(fā)色試劑,省略了酶標儀的致癌性底物和終止液的步驟,對機體無毒害。GICA 應用在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的檢測中,快速、簡單,結果觀察較為直觀,無需其他儀器設備,適合基礎醫(yī)院使用[12]。徐長根等[13]研究在GICA 快速篩查獻血者梅毒螺旋體抗體中,對60402例獻血者進行篩選,結果顯示,GICA 篩選血液的不合格率為0.25%,與ELISA 相較,陰性合格率為99.7%,GICA 和ELISA 的陰性符合率為99.8%。曹玉梅[14]研究在ELISA 與GICA 檢測梅毒抗體的比較中,分析梅毒患者血液中的特異性及非特異性抗體來判斷感染梅毒螺旋是否受感染梅毒螺旋體,經(jīng)過對60 例患者的血清樣本通過ELISA 和GICA 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ELISA 和GICA 的特異性、敏感性基本相符,而ELISA 的敏感性、特異度略高于GICA,得出的結論是GICA 簡便快捷,可用于臨床急診標本檢測,而ELISA 的特異性、敏感性較強,適用于大批量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的篩查[15]。本研究結果顯示,GICA 檢測準確度、靈敏度以及特異度均高于ELISA(P<0.05),本研究結果和上述研究部分相符,部分不符,但作者認為GICA 更適合應用于臨床。
梅毒感染病情較為復雜、病程較長,醫(yī)務人員需根據(jù)臨床目的不同選擇適宜的監(jiān)測方法,當GICA 不能做出明確診斷時可結合其他檢測方法,以盡早的發(fā)現(xiàn)感染患者,采用有效的治療手段控制患者的病情。作者認為GICA 檢查迅速、成本較低,是一般醫(yī)療結構較為理想的血清學檢測方法,可作為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的篩查。但是GICA 也有一些臨床應用限制,比如說GICA 容易受溫度和時間的影響,無法實現(xiàn)自動化,可用于臨床輸血前、急診手術等快速初篩,還需臨床確認試驗。
綜上所述,GICA 應用在梅毒螺旋特異性抗體的檢測中可作為疑似梅毒患者的初次篩查,此檢查方法快速簡單,易操作,無需任何儀器設備,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