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平, 周翔宇, 袁玉峰, 王 彪, 余曉玲,李隆杰, 唐登宇, 張貴才, 葛際江, 裴海華
(1.非常規(guī)油氣開發(fā)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山東青島 266580;2.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石油工程學院,山東青島 266580; 3.中國石化江蘇油田分公司工程院,江蘇揚州 225009)
油層溫度下脫氣黏度為50~10 000 mPa·s的原油為普通稠油,對于低黏普通稠油的開采以注水方式為主,由于水油流度比的差異以及地層的非均質性,此類油藏的采收率遠低于常規(guī)水驅油藏,加入少量水溶性聚合物可以有效降低水的流度從而影響采收率[1-7],聚合物驅在室內和礦場上得到全面的試驗[8-10],這已成為油田開發(fā)中改善水驅和提高采收率最成熟的技術之一。注入的聚合物存在一個最佳黏度范圍,在此范圍內隨著聚合物黏度的增加,稠油采收率明顯增加[11-13]。目前聚合物驅以及復合驅主要應用于中高滲儲層[14-16],對于低滲儲層,過高質量濃度的聚合物會造成注入困難,而低質量濃度的聚合物又無法滿足油田開發(fā)中對提高采收率的要求。筆者以江蘇油田中低滲普通稠油油藏(滲透率低于200×10-8μm2,地下原油黏度為218.94 mPa·s)為對象,以注入性能為技術指標研究聚合物質量濃度對其注入能力的影響機制,通過室內物理模擬實驗考察不同水油黏度比下聚合物驅提高采收率的效果。
實驗儀器:Texas-500C旋滴界面張力儀,美國德州大學;安東帕MCR 92流變儀;高靈敏度zeta電位及粒度分析儀,美國Brookhaven公司;PM400電子天平,瑞士METRLER公司,精度0.001 g;501型恒溫水浴鍋;烘箱;平流泵。
實驗模型為7.8~9.7 cm人造長巖心,驅油用巖心基礎數據見表1。
表1 實驗巖心物性參數
1.2.1 聚合物溶液有效黏度的測定
人造巖心抽真空并飽和水,計算其孔隙度。在55 ℃下將不同質量分數的聚合物溶液以不同流速(0.1~1 mL/min)注入巖心,直至壓降達到穩(wěn)定值。通過達西定律折算得到聚合物溶液在巖心中的有效黏度μef。計算公式為
(1)
式中,μef為聚合物溶液的有效黏度,mPa·s;k為巖心的滲透率,μm2;A為巖心的截面積,cm2;Δp為巖心兩端壓差,MPa;Q為流量,cm3/s;L為巖心的長度,cm。
計算中假設水沖洗時巖心孔隙結構與聚合物溶液通過時的孔隙結構相同[17]。用有效黏度來表征聚合物溶液在孔隙介質中流動時的實際黏度(達西黏度)[13]。
1.2.2 聚合物與巖心孔隙結構匹配性
聚合物分子大小、孔隙結構以及聚合物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控制著聚合物溶液在多孔介質中的流動[18]。在油藏條件下,超高分子量的聚合物中的超大聚合物分子容易堵塞孔喉半徑較小的多孔介質,所以油田在進行聚合物驅之前,需針對油藏孔喉特征參數,考察在油藏溫度及礦化度下聚合物的流體力學半徑與孔隙結構的配伍性[19]。
按照《壓汞法和氣體吸附法測定固體材料孔徑分布和孔隙度》(GB/T 21650.1-2008)通過壓汞實驗評價不同滲透率巖心的孔隙結構。
采用動態(tài)光散射儀測量溶液中的擴散系數,進而測定聚合物溶液的流體力學半徑。
1.2.3 驅油性能評價
55 ℃下采用巖心驅替實驗評價不同質量分數的聚合物體系在地層中的驅油性能。巖心抽真空飽和水飽和油,水驅至含水98%后注入0.3VP(VP為孔隙體積)聚合物段塞,后續(xù)再水驅,準確計量產液產油數據。
聚合物溶液的注入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聚合物的表觀黏度、聚合物在巖心中的吸附捕集作用等,而聚合物的表觀黏度又受到剪切速率的影響,因此不能單純地以某一剪切速率下的表觀黏度作為評價聚合物注入能力的指標。
筆者主要通過流動實驗研究不同滲透率巖心中流動線速度與聚合物有效黏度的關系。按照不同體系在不同驅替速度下流動的平衡壓力通過達西定律折算獲得的聚合物溶液的有效黏度,結果見表2。可以看出,在同一巖心中增加驅替速度溶液的有效黏度降低,在相同的驅替速度下滲透率越高的巖心表現出的有效黏度越低,表明低滲巖心中孔隙結構對溶液中聚合物的剪切降黏作用。同時流動過程中表現的有效黏度大于聚合物的表觀黏度,可能是由于聚合物在巖石表面的吸附和滯留作用增大了驅替壓力,表現為較高的流動阻力。
表2 有效黏度與線速度關系
圖1為不同滲透率巖心中流動線速度與聚合物有效黏度的關系。可以看出,聚合物的流動有效黏度與滲流速度呈半對數線性關系。
圖1 有效黏度與線速度的關系
圖2為聚合物的注入壓力隨聚合物質量分數的變化??梢钥闯?,即使采用7~10 cm的短巖心進行流動實驗,部分體系的注入壓力仍然大于1 MPa,特別是聚合物的質量分數從0.1%增大到0.3%時,注入壓力直線上升。因此可通過表征中低滲巖心的孔隙結構特征并關聯(lián)聚合物溶液的微觀形態(tài),探究注入壓力增大機制。
圖2 聚合物注入壓力與質量分數的關系
通過壓汞實驗評價24組氣測滲透率為(51~649)×10-3μm2的巖心的孔隙結構。結果見圖3。可以看出,孔喉平均半徑隨著巖心滲透率的增大逐漸升高,平均孔喉半徑為2~3 μm。
圖3 不同滲透率巖心的孔喉半徑
采用動態(tài)光散射表征聚合物溶液的流體力學半徑隨聚合物質量分數的變化規(guī)律,結果見圖4。可以看出,增加聚合物的質量分數,體系的流體力學半徑迅速增大,由于使用的聚合物為疏水締合聚合物,質量濃度增大后發(fā)生分子締合作用,因此當質量分數從0.1%增大到0.3%時,流體力學半徑從2 μm迅速升高達到16 μm,因此相比于孔喉平均半徑2~3 μm,質量分數為0.3%的聚合物流動阻力顯著增大主要是由于其流體力學半徑大幅度增大造成的。
圖4 不同質量分數聚合物的流體力學半徑
在明確聚合物注入性與聚合物質量分數的關系后,需要探究聚合物有效黏度與提高稠油采收率的關系。通過巖心驅替實驗,評價了在相同驅替速度下具有不同有效黏度的聚合物溶液提高采收率的能力,實驗結果見表3。
表3 不同聚合物質量分數對采收率的影響
不同體系提高采收率的幅度與水油黏度比的關系見圖5。
圖5 不同黏度比下聚合物提高采收率的效果
從圖5可以看出,低黏度的聚合物溶液提高采收率的能力較差;當聚合物溶液與原油的黏度比大于0.2后,采收率增值大幅度提高(可達18%)。雖然繼續(xù)增大聚合物溶液的黏度可以獲得高達24%的采收率增幅,但是體系黏度過高會影響其注入能力,因此綜合考慮驅油劑注入性能以及提高采收率能力,建議對于中低滲稠油油藏,采用化學驅時聚合物與原油有效黏度比為0.2較為適宜。
對于中低滲巖心,由于孔隙平均半徑小于3 μm,而聚合物溶液中流體力學半徑會隨著聚合物質量分數的增大而大幅度提高,從而加劇了聚合物在多孔介質中的吸附和滯留。低黏度的聚合物溶液提高采收率的能力較差;當聚合物溶液與原油的黏度比大于0.2后,采收率增值大幅度提高。因此對于中低滲稠油油藏,可通過測定聚合物流體力學半徑的變化篩選適合區(qū)塊孔喉尺度的聚合物質量濃度上限,而以聚合物溶液有效黏度與地下原油黏度比大于0.2作為聚合物質量濃度使用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