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曉霞 吳玲玲 梁海鋒 陳 靖
(西安工業(yè)大學,陜西西安,710021)
棉花是重要的農(nóng)產(chǎn)品和紡織工業(yè)的主要原料,其質(zhì)量關系到國計民生。棉花中一旦混入各類異纖,必將嚴重影響棉紡織品的質(zhì)量,給企業(yè)造成經(jīng)濟損失[1-2]。異纖是指混入棉花中的非棉纖維和非本色棉纖維,比如毛發(fā)、麻繩、塑料薄膜、編織袋絲等[3-4]。異纖在棉花加工過程中容易被打碎成無數(shù)細小的纖維,難以進行分揀和清除,這使得紡紗時易造成棉紗斷頭,織布時增加了斷經(jīng)、吊經(jīng)、經(jīng)縮等疵點的出現(xiàn),染色時因不同纖維著色性能不同而形成各種色疵,嚴重影響棉紡織品的質(zhì)量,降低了企業(yè)的效益[5]。所以,高效且全面地將異纖從棉花中挑揀出來是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其對于提高棉紡織品的質(zhì)量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多數(shù)棉紡織企業(yè)普遍采用人工挑揀方式,費時費力,效率低下,且挑揀的效果也不夠理想,容易產(chǎn)生漏檢與誤檢[6]。而一些現(xiàn)有異纖檢測設備主要在可見光和紫外光下檢測有色異纖,但白色或透明異纖檢測效果不好[7-9]。此外有些設備還結合了超聲波技術,可以檢測到部分白色或透明異纖,但對細小的異纖檢測效果不好。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可知,在近紅外波段可以對部分白色或透明異纖實現(xiàn)較好的檢測效果[10-12],此方法仍處在原理研究及驗證階段,需要繼續(xù)進行深入探索。
本研究選擇棉花中常見的12種異纖樣本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基于近紅外成像、圖像處理與分析方法,選用實驗室現(xiàn)有處于近紅外波段的808 nm和905 nm的濾光片展開試驗驗證研究,在400 nm~1 000 nm、808 nm、905 nm波長下對棉花中異纖的檢測進行研究,并對比分析不同波長下異纖樣本的成像特點以及檢測結果。
根據(jù)實驗室現(xiàn)有條件和設備,按照如圖1所示的成像系統(tǒng)整體結構示意圖,在實驗室搭建如圖2所示的成像系統(tǒng),進行近紅外成像異纖檢測的驗證研究。整個系統(tǒng)主要由線陣CCD相機、鏡頭、光源、棉花移動平臺、計算機等組成。
圖1 成像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相機選用高速線陣CCD相機,像元數(shù)為2 048 pixel,最高行頻為65 kHz,波長范圍為400 nm~1 000 nm;鏡頭選用焦距為50 mm尼康鏡頭,光源為LED燈。為了能夠采集到清晰的棉花和異纖圖像,在實驗室搭建的成像系統(tǒng)工作距離440 mm,幅寬180 mm。
在實驗室采集圖像時,將充分開松的棉花鋪成厚度為5 mm左右的均勻棉層放置在棉花移動平臺上。12種棉花中常見的異纖樣本如圖3所示。將異纖樣本裁剪成條狀或絲狀(長度為20 mm左右,寬度不大于5 mm),隨機散落在棉層表面,以便采集混有異纖的棉花圖像。接著分別在400 nm~1 000 nm、808 nm、905 nm波長下進行圖像采集,做對比試驗,由于異纖與棉花的材質(zhì)不同,具有不同的光譜特性,在圖像上表現(xiàn)為不同的灰度差異。在試驗中,選擇濾光片型的分光技術,即在靠近線陣相機端分別安裝中心波長為808 nm、905 nm的窄帶濾光片,從而實現(xiàn)這兩個波長下的圖像采集。
圖3 12種常見異纖樣本
在成像系統(tǒng)中采用線陣相機獲取圖像,線陣相機每次只能采集一行圖像,因此在對混有異纖的棉花進行圖像采集時,需要通過移動平臺讓異纖和棉花處于運動狀態(tài),才能掃描得到一幅二維圖像。二維圖像是由多次掃描得到的每行圖像按時間順序組合而成的。所采集到的圖像如圖4所示。
圖4 采集到的異纖和棉花圖像
7種白色或透明異纖在圖像上的第1排,從左到右依次是白紙、白色縫紉線、地膜、棉布條、泡沫塑料、塑料繩、白色編織袋絲;5種有色異纖在圖像上的第2排,從左到右依次是紫色編織袋絲、藍色編織袋絲、紅色縫紉線、棕色縫紉線、頭發(fā)。
采用OpenCV圖像算法對采集的圖像進行相應的處理與分析,最終實現(xiàn)異纖檢測。圖像處理與分析的流程如圖5所示。
將采集到的3幅圖像分別按照圖5所示的流程圖進行處理,在每一步的處理中依次采用中值濾波[13]和底帽變換實現(xiàn)圖像預處理,采用最大類間方差法實現(xiàn)閾值分割[14-15],采用Canny算子實現(xiàn)邊緣檢測,對得到的異纖邊緣進行后續(xù)處理,從而獲得較為完整的異纖輪廓,接著確定異纖在圖像中的位置,并使用矩形框在原圖像上標出。圖6~圖8分別是3幅圖像處理過程中的效果圖。
圖5 圖像處理與分析的流程圖
圖6 400 nm~1 000 nm波段下圖像處理過程中的效果圖
圖8 905 nm波長下圖像處理過程中的效果圖
圖7 808 nm波長下圖像處理過程中的效果圖
從異纖目標檢測的結果來看,可以分為已檢測、未檢測和錯誤檢測3種情況。其中已檢測是指能檢測到異纖長度的10%及以上,未檢測是指檢測到異纖長度的10%以下,錯誤檢測是指將不是異纖的部分錯認為異纖。7種白色或透明異纖和5種有色異纖的檢測結果統(tǒng)計情況見表1。其中,√表示已檢測,○表示未檢測,×表示錯誤檢測。
表1 異纖檢測結果統(tǒng)計表
對在400 nm~1 000 nm、808 nm、905 nm波長下采集的圖像進行灰度特性分析。從采集的圖像來看,7種白色或透明異纖在圖像上的亮暗程度不一樣,它們中的大多數(shù)與背景的對比不明顯。而5種有色異纖在不同波長成像時,它們與背景相比均較暗,與背景有明顯的對比。
圖9是經(jīng)計算得出的7種白色或透明異纖在不同波長與背景的灰度差曲線。可以看出,波長對灰度差的影響不大,其中地膜在不同波長與背景均有較大差異,所以它在不同波長均可以被較為完整地檢測出來。而其他異纖與背景有的差異大,有的差異小,所以出現(xiàn)了較多的異纖不能被檢測到,甚至還出現(xiàn)錯誤檢測的情況。綜合觀察曲線可以得出,白紙、白色縫紉線、棉布條、塑料繩、白色編織袋絲均在400 nm~1 000 nm波段下與背景差值最大,地膜和泡沫塑料在808 nm波長下與背景差值最大。
圖9 7種白色或透明異纖在不同波長下的灰度差曲線圖
圖10是經(jīng)計算得出的5種有色異纖在不同波長與背景的灰度差曲線。可以看出,波長對灰度差是有影響的,5種有色異纖均在400 nm~1 000 nm波段下與背景差值最大。在單波長下,紫色編織袋絲、藍色編織袋絲、紅色縫紉線、棕色縫紉線均在905 nm波長下與背景差值最大,而頭發(fā)在808 nm波長下與背景差值最大。
圖10 5種有色異纖在不同波長下的灰度差曲線圖
本研究利用高速線陣相機,在400 nm~1 000 nm、808 nm、905 nm波長下對棉花和12種異纖樣本進行了掃描成像,采用OpenCV圖像算法進行了處理,并分析了有色異纖和白色或透明異纖的檢測結果以及灰度特性。有色異纖在各波長下與背景均有較為明顯的灰度差異,其中只有頭發(fā)在905 nm波長下出現(xiàn)了未檢測情況,而其他有色異纖都可以被檢測出來。白色或透明異纖在各波長下大多數(shù)與背景的灰度差異不明顯,出現(xiàn)了較多的未檢測情況,甚至還有錯誤檢測。7種白色或透明異纖樣本在400 nm~1 000 nm波段檢測出5種,未檢測1種,錯誤檢測1種;在808 nm波長下檢測出5種,未檢測2種,無錯誤檢測;在905 nm波長下檢測出2種,未檢測5種,無錯誤檢測。綜合來看,白色或透明異纖在808 nm波長下檢測效果是比較好的,能夠檢測出大部分異纖,并且沒有出現(xiàn)錯誤檢測,這表明在近紅外波段檢測白色或透明異纖是切實可行的,且具有較好的檢測效果,為進一步檢測此類異纖提供了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