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佳寧,崔利華,常玲,王甲婷,王元開,張茜,張明珠
(北京豐臺右安門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北京 100069)
腦卒中是一種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其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趨勢,當患者腦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時則容易發(fā)生腦卒中。腦卒中又稱中風,主要是因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血管阻塞致使血液無法流入大腦而引發(fā)的腦組織損傷[1-2]。該病的典型癥狀為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吐字不清、偏癱等,嚴重危及患者的身體健康,使其生活質量下降。腦卒中可嚴重損害腦部功能,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死亡率[3]。平衡功能是腦卒中患者功能恢復的重要指標,部分患者發(fā)病后會出現(xiàn)平衡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康復效果[4]。該次研究選取2020年1—11月該院收治的82例腦卒中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小腦重復經顱磁刺激對其平衡功能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于該院就診的82例腦卒中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齡39~79歲,平均年齡(59.33±1.54)歲;24例腦梗死患者,17例腦出血患者;19例左側癱瘓,22例右側癱瘓。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齡38~79歲,平均年齡(59.12±1.28)歲;23例腦梗死患者,18例腦出血患者;20例左側癱瘓,21例右側癱瘓。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該研究通過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1)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的腦卒中相關診斷標準;(2)均為首次發(fā)病,伴有偏癱癥狀;(3)發(fā)病24 h內入院治療,發(fā)病9 h內意識清晰;(4)站立位平衡≥1級;(5)醫(yī)護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該研究內容,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后同意參與并配合該研究。
排除標準:(1)有癲癇家族史或癲癇病史;(2)合并心肺功能或肝腎功能障礙者;(3)顱內壓增高者;(4)顱內裝有金屬植入物或裝有心臟起搏器者。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取腦保護與營養(yǎng)神經等常規(guī)治療,并在康復師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物理康復訓練包括步態(tài)訓練、平衡訓練、神經肌肉促進技術訓練以及肌肉拉伸訓練等,每天訓練1次,每次40 min。作業(yè)治療包括運動功能訓練,訓練患者的平衡能力、手眼協(xié)調、肩關節(jié)活動等能力。同時采用猜測游戲、推理以及數(shù)目順序等方法訓練患者的注意力和記憶力,提高其思維能力。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與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采用小腦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采用磁刺激儀 (型號:YRD CCY-Ⅰ,武漢依瑞德醫(yī)療設備新技術有限公司,鄂械注準2014091249),于患者患側小腦(枕骨粗隆下1 cm,旁開3 cm處)行磁刺激,刺激治療時采用8字型線圈,固定好線圈位置,與頭皮相切。刺激參數(shù)設置如下:頻率為10 Hz,強度為110%健側大腦半球靜息運動閾值,時間為20 min,刺激2 s,間歇18 s,脈沖總數(shù)設置為1200個,每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6次,共治療18次。
對照組: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與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采用假刺激治療,即將線圈和頭皮垂直,但不進行刺激,參數(shù)設置及刺激部位與研究組相同。每日治療1次,每周治療6次,共治療18次。
(1)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評價標準:顯效:患者能獨立行走,生活可自理,無需他人幫助,患肢功能恢復;有效:患者能獨立行走,生活大部分可自理,患肢功能活動輕微障礙;無效:患者不能獨立行走,生活大部分無法自理,需依靠他人幫助??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2)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評分與Barthel指數(shù)(Barthel index,BI)評分。采用BBS評價患者的平衡能力,包含站起、坐下、獨立站、獨立坐、轉身等14個條目,每個條目最低分0分,最高分4分,總分56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平衡能力恢復越好。采用BI評定量表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好。
(3)對比兩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Fugl-Meyer assessment,F(xiàn)MA)評分。采用FMA量表對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進行評分,分為上肢與下肢,上肢包括33個條目,每個條目0~2分,總分66分;下肢包括17個條目,每個條目0~2分,總分3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上下肢功能恢復越好。
(4)對比兩組患者的穩(wěn)定性指數(shù)(stability index,SI)。采用Tetrax平衡儀[以色列陽光醫(yī)療有限公司,國食藥監(jiān)械(進)2005第2211845號]對患者的SI進行測評,患者將兩腳分開站立在左側和右側腳跟與腳掌的壓力感應器上,測試睜眼與閉眼兩種狀態(tài),SI越低代表患者的穩(wěn)定性越好。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BS評分、BI評分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BBS評分、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BS評分與BI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BBS評分與BI評分對比[(±s),分]
組別BBS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B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82)研究組(n=82)t值P值34.61±3.47 34.52±3.51 0.116 0.907 39.11±4.86 46.57±5.21 6.704 0.000 30.87±10.78 30.68±10.67 0.080 0.936 57.43±13.22 71.05±14.11 4.510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FMA評分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FM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上肢和下肢FMA評分對比[(±s),分]
表3 兩組上肢和下肢FMA評分對比[(±s),分]
組別 上肢FM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下肢FMA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82)研究組(n=82)t值P值33.08±12.88 32.89±12.79 0.067 0.946 41.34±14.28 49.66±15.76 2.505 0.014 22.21±2.24 22.14±2.19 0.143 0.886 24.68±2.66 27.26±2.54 4.491 0.000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睜眼或閉眼狀態(tài)SI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睜眼或閉眼狀態(tài)SI均低于各組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的睜眼或閉眼狀態(tài)SI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I對比(±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I對比(±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 P<0.05
組別 睜眼SI治療前 治療后閉眼SI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82)研究組(n=82)t值P值40.14±3.65 40.16±4.02 0.023 0.981 36.56±5.78a 32.24±4.13a 3.893 0.000 57.74±3.35 56.87±3.32 1.181 0.241 53.22±4.28a 48.32±4.11a 5.287 0.000
腦卒中是臨床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典型癥狀為肢體麻木、頭暈頭痛、偏癱、吐字不清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神經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具有較高的致殘率與致死率。該病可導致患者發(fā)生平衡功能障礙,使其步行能力與生活獨立性均受到嚴重影響[5-6]。常規(guī)治療多采用溶栓療法以改善患者的微循環(huán),但忽視了對患者肢體功能障礙與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改善,患者康復進展較慢。重復經顱磁刺激是一種較為新穎的物理治療方法,磁場穿過皮膚與骨組織可在神經阻滯處產生局部感應電流,進而發(fā)揮生物學效應[7-8]。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分為低頻與高頻,低頻刺激能夠產生抑制性作用,而高頻刺激則會增加興奮性。小腦對人體的平衡功能極為重要,小腦和大腦皮質之間有著密切的纖維聯(lián)系,通過向小腦皮質發(fā)放突觸投射丘腦底核可形成小腦-丘腦-大腦皮質的環(huán)路,進而實現(xiàn)小腦功能的整合,對健側初級運動皮質區(qū)進行重復經顱磁低頻刺激能夠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此外,通過對小腦進行重復經顱磁刺激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調節(jié)患者的神經細胞營養(yǎng)物質代謝。分析其原因為,對小腦進行重復經顱磁刺激可引發(fā)大腦皮層血流量的改變,有助于加速大腦皮層可塑性神經蛋白的代謝,增加腦供血供氧,提升三磷酸腺苷水平,不僅能夠提升患者的平衡功能,還能對患者的腦部功能起到保護作用。有研究表明,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增加小腦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可改善患者的神經系統(tǒng)功能,并提升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加速病情的恢復[9-10]。另外,小腦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無需進行導管插管,對腔內的刺激性較小,治療期間發(fā)生不良反應的風險較小,可促進受損的神經生理與行為反應的恢復。
該次研究中,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研究組患者的BBS評分、B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的上肢和下肢FMA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睜眼或閉眼狀態(tài)SI指數(shù)均低于各組治療前,且研究組患者的睜眼或閉眼狀態(tài)SI指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腦卒中患者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小腦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可進一步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
綜上所述,對腦卒中患者實施小腦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可明顯改善其平衡功能,促進上肢與下肢運動功能的恢復,促進患者盡早康復,建議推廣應用。但由于該次研究的樣本量較少,研究時間較短,故需增加樣本量、腦紅外成像及腦電圖等資料,并延長觀察時間,作進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