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娜,王娜
(1.青島市中心醫(yī)院北部院區(qū)內科,山東青島 266000;2.青島市中心醫(yī)院北部院區(qū)發(fā)熱門診,山東青島 266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病,其典型特征為呼吸氣流受阻,會明顯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及日常行為活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能有效減少病情急性發(fā)作,但不能從根本上阻止肺功能的下降。隨著近年來臨床醫(yī)學研究的不斷進展,呼吸功能康復訓練的優(yōu)勢逐漸被大家認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鍛煉,有利于緩解病情,并提升其活動耐力,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肺功能[1-2]。為進一步研究康復鍛煉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確切效果,該次研究選取該院2020年9月—2021年1月收治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8例為研究對象,分析呼吸功能康復訓練對患者肺功能及運動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共88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診斷標準;(2)患者臨床資料完整;(3)入院時檢查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as percentage of predicted value,FEV1%pred)為30%~80%。 剔除標準:(1)伴其他肺部嚴重疾病、嚴重呼吸性酸中毒、肝腎功能障礙、深靜脈血管相關疾病、神經性疾病、步行功能障礙者;(2)近3個月內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史者;(3)入院時pH值在7.25以內、血二氧化碳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CO2)在60 mmHg以上者;(4)存在藥物濫用史、酗酒者;(5)合并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各44例。對照組中男24例,女20例;年齡64~83歲,平均年齡(71.94±3.05)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6.89±2.77)年。觀察組中男26例,女18例;年齡63~83歲,平均年齡(72.17±2.94)歲;病程2~12年,平均病程(6.94±2.64)年。兩組患者基礎資料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對癥治療。注射用頭孢曲松鈉注射液[石藥集團中諾藥業(yè) (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2881]2.0 g加入生理鹽水250 mL,喘定注射液(二羥丙茶堿注射液,常州蘭陵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2021912)0.25 g入壺,靜脈滴注,2次/d;布地奈德氣霧劑 (魯南貝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987),800μg/d,吸入治療;口服鹽酸米諾環(huán)素膠囊 (惠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011)治療,首次0.2 g,以后早晚各服用0.1 g。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呼吸功能康復訓練,具體方法如下。
(1)腹式呼吸訓練。訓練過程中需令患者處于仰臥頭低位、放松腹部肌肉、雙腿彎曲;將右手放在胸骨柄位置限制胸部活動,左手放在肚臍處強迫腹部活動;用鼻子緩慢吸氣、放松腹肌、隆起腹部,憋氣2 s后撅嘴,緩慢將氣體呼出;呼氣過程中左手稍用力推壓,讓腹肌收縮;每次訓練持續(xù)1 min,休息2 min后再開始,整組訓練10 min左右,每日訓練4次。
(2)縮唇呼吸訓練。縮唇呼吸訓練的關鍵在于讓患者用鼻吸氣,再將嘴唇做口哨狀緩慢呼氣,每次呼氣控制在4~6 s,縮唇程度根據患者自身呼吸狀態(tài)自行調整,盡量將肺內空氣完全呼出??s唇呼吸訓練每分鐘進行8~10次,每次持續(xù)15 min左右,每日練習2次。
(3)全身呼吸操訓練。采用多種訓練方式相互配合,例如以縮唇呼吸聯合肢體活動,讓患者雙手上舉時吸氣、雙手放下時呼氣,練習15次左右;再讓其將雙手放在身體兩側,沿體側上移下滑并配合呼吸;令患者雙肘屈曲握拳并向前做擊拳動作,出拳時吸氣、收拳時呼氣;腿部活動則采用雙腿交替抬起方式,以屈膝90°為標準,抬起時吸氣、放下時呼氣。全身呼吸操并無固定模式,強調全身性活動配合呼吸練習即可。
(4)綜合呼吸訓練。令患者處于坐位或半臥位,采用縮唇呼吸方式,吸氣時全身放松便于吸入氣體到達肺底,呼氣時縮小嘴唇,以手輕壓幫助隔肌上移,緩慢呼出氣體。呼-吸時間比控制在1∶2,再進行呼吸操訓練。
兩級均干預2周。
(1)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肺功能改善情況,主要指標包括用力肺活量 (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1%pred、FEV1/FVC,采用安科臺車式肺功能測試儀(型號:FGC-A+,安徽電子科學研究所,皖械注準20192070007)進行測量。
(2)觀察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6 min步行距離(6minute walk distance,6MWD)。 準備好硝酸甘油類急救藥品,在病房人流量較少的走廊上規(guī)劃一條長20~30 m的直行路線,讓患者沿著路線來回走動6 min,記錄患者實際行走距離。測試期間若患者出現呼吸困難、發(fā)汗、面色蒼白、身體疲乏情況需暫停實驗[3]。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FVC、FEV1%pred、FEV1/FVC、6MWD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性別等計數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VC、FEV1%pred、FEV1/FVC水平比較,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水平均高于各組干預前,且觀察組患者上述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肺功能指標對比(±s)
注:與各組干預前比較,a P<0.05
組別FVC(L)干預前 干預后FEV1%pred(%)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2.19±0.18 2.19±0.20 0.001 0.986 2.27±0.15a 2.42±0.25a 6.271 0.006 42.07±2.19 42.08±2.04 0.021 0.973 43.16±2.96a 46.55±2.18a 5.669 0.000 FEV1/FVC(%)干預前 干預后46.26±1.96 46.28±1.87 0.049 0.965 47.95±2.14a 50.67±2.49a 8.317 0.000
兩組患者干預前的6 MWD對比,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6MWD顯著長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6MWD對比[(±s),m]
表2 兩組6MWD對比[(±s),m]
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n=44)觀察組(n=44)t值P值322.43±18.47 319.16±20.71 8.137 1.026 381.43±15.74 440.19±16.75 6.958 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進行性發(fā)展的慢性疾病,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主要表現為肺實質性破壞、氣流受限、氣體交換減少,其炎癥因子可引起患者體重減輕、骨骼肌萎縮、呼吸功能障礙,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呼吸功能康復訓練的實施意義在于延緩呼吸功能惡化,穩(wěn)定病情,改善肺功能[4-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進行康復鍛煉,根據其耐受度適當增加訓練強度,是提升患者體質、減輕呼吸困難、提升肺功能、避免發(fā)生殘障和減輕心理障礙的重要舉措??祻陀柧毜姆绞胶唵?、成本低,極易被患者接納,能夠普遍開展。呼吸困難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復評價最具意義的臨床指標[6]。在該研究中以FVC、FEV1%pred、FEV1/FVC為主要測量指標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肺功能進行評估,并采用6 MWD測定患者的運動耐力。
該次研究將呼吸功能康復訓練分為四種,即腹式呼吸訓練、縮唇呼吸訓練、全身呼吸操訓練、綜合呼吸訓練。腹式呼吸練習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水平,增加潮氣量,降低肺功能殘氣量,繼而提升肺泡通氣程度,改善呼吸困難狀態(tài),同時幫助患者調節(jié)換氣功能[7]。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存在肺充氣過度情況,則不宜增加潮氣量,在選擇腹式呼吸訓練時需謹慎[8-9]??s唇呼吸訓練能夠有效降低呼氣末肺容積,對于中重度氣道阻塞患者可有效降低其肺過度膨脹率,改善肺功能。全身呼吸操的基本原理在于將腹式呼吸或縮唇呼吸與站立、坐臥、下蹲、彎腰、擴胸等不同動作相結合,達到改善呼吸功能的效果,同時還可幫助患者強健體力[10-11]。綜合呼吸訓練在遠期效果方面較為顯著,可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其活動耐量,提升其肺功能。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患者FVC(2.42±0.25)L、FEV%pred(46.55±2.18)%、FEV1/FVC(50.67±2.49)%、6 MWD(440.19±16.75)m均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的(2.27±0.15)L、(43.16±2.96)%、(47.95±2.14)%、(381.43±15.74)m,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呼吸功能康復訓練,有利于緩解通氣不暢狀態(tài),改善其生活質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