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是獨自行事,一種是自我認可。
——“獨立”有兩種內(nèi)涵
“相親相愛一家人”“我愛我家”“快樂/幸福一家人”“×(姓)家大院”“家和萬事興”“We are伐木累”“快樂大本營”“皇親國戚”。
——中國家庭微信群名排名。除了以上8種,其他群名占比不到1%
“古典”的反義詞是“粗俗”,而不是“新”或“最近”。
——美國作家馬泰·卡林內(nèi)斯庫《現(xiàn)代性的五副面孔》
種子被埋在雪下/安靜發(fā)芽/老枯樹在夜里/長出一根新枝丫/而我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
——留守兒童寫的詩句
適度的“自戀”可以保護自己。
——在黑暗和孤獨中,人唯一能抓住的光亮,就是相信自己
“我當年”“我一同學”“我一朋友”“別人家孩子”。
——傳聞中的四大牛人
能工摹形,巧匠竊意。
——畢加索
半是青春回味,半是人情世故。
——中年人的足球野球局,與技術、身材沒有太大關系
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
——北京十一學校聯(lián)盟總校校長李希貴認為,教育不是知識和人之間的事,更不是考卷和人之間的事,而是人和人之間的事
把時間留給自己,把其他留給時間。
——有時候不在乎是最好的回應
一位作家和一匹馬的區(qū)別在于,馬聽不懂馬販子在說什么。
——瑞士著名作家馬克斯·弗里施在其日記中如此吐槽。作家與出版人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
如果你去拍賣會,畢加索的作品出來了,鴉雀無聲;一旦拍賣槌敲定價格,掌聲就來了。
——我們生活在為價格而非為畢加索鼓掌的世界
認識面孔也知道名字,僅此而已。
——在網(wǎng)絡社交時代,朋友和陌生人之外還存在這樣一類“熟人”
當年輕人意識到自己并非天才,人生命題就這么誕生了: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如何度過普普通通的一生。
——“普通學”的來源
人如果不追求自我人格的完整成熟,單靠“做父母”是無法使自己完美的。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成了許多人不為子女教育自省的借口?
不管活成什么狗樣,我都隱隱覺得自己前途無量。
——支撐我努力生活的,就是對遙遠的未來毫無來由的樂觀
無論是明明該兌現(xiàn)卻不兌現(xiàn)還找一堆理由搪塞,還是臨時增加條件,以最大程度稀釋兌現(xiàn)諾言帶來的“壞處”,都是對孩子心理的一種傷害。
——父母無戲言
魑魅暗涌,魍魎聲色,致神州疲弊。幸有忠志之士不懈于內(nèi),奮勇之子忘身于外。無畏暗夜,逐光而行。
——熱播劇《叛逆者》
只為表達感情,不為索取關系。
——何為真正的告白
知識是讓人變得自主獨立和思考,而不是去崇拜。
——學者劉擎談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