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槍老王
如今的槍械世界中有這么一款神奇機槍:它明明作為機槍誕生,卻一直被很多人當做理想步槍。很多人對這款槍愛的深沉,卻不認可它的機槍身份,總想著讓它“跳槽”當步槍。這款平平淡淡的機槍、很有精神的步槍,正是本文的主角——95式班用機槍(后文簡稱95班)。
如今的輕機槍世界分為兩個門派:專職派與兼職派。專職派輕機槍“機槍味”很足,大多使用彈鏈供彈,外形和步槍區(qū)別很大,米尼米、內格夫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兼職派機槍則反其道而行之,它們大多使用彈鼓/彈匣供彈,本質上就是“步槍Pro”,外形和步槍差異不大,95班就是其中的代表。
但我一直覺得,“步槍Pro”就是沒有靈魂的虛
假機槍。想當好一支機槍,必須有一些拿得出手的“硬功夫”,比如彈鏈供彈、可快速更換的槍管、好用的兩腳架、開膛待擊等等。然而隨著時代發(fā)展,一些硬功夫也沒有那么硬了,比如說兩腳架早已是過江之鯽,可快速更換的槍管也變得毫無設計難度。如今,機槍真正的硬功夫,只剩下了彈鏈供彈和開膛待擊。
我一直認為,彈鏈才是機槍的靈魂。從設計上講,彈鏈供彈是槍械中最復雜、最有挑戰(zhàn)性的機構,是每個槍械設計師都要立志攀登的珠穆朗瑪峰。從性能上看,看似普通的彈鏈也有一項巨大的優(yōu)勢:重量效率。
我們可以用計算的方式講解重量效率。眾所周知,美國M16步槍的鋁彈匣強度低、可靠性差,卻有一項極為突出的優(yōu)點——輕盈。作為金屬彈匣,M16的鋁彈匣居然比塑料的PMAG彈匣還略輕一些。然而即使輕盈如此,M16的鋁彈匣的重量效率也非常不理想。
M16鋁彈匣重量大約為110克,容彈量為30發(fā),每發(fā)5.56×45毫米槍彈的重量為12.3克。與5.56×45毫米槍彈配套的M27彈鏈,每個鏈節(jié)重量為2克。假如士兵攜帶300發(fā)槍彈,使用彈匣時,總重量為12.3×300+110×10=4790克。如果使用彈鏈,總重量為12.3×300+2×300=4290克。
裝在M27彈鏈上的M855普通彈和M856曳光彈,每5發(fā)彈中有一枚曳光彈?!安綐孭ro”大多沒有配套的曳光彈,顯得很不專業(yè)
M16的鋁彈匣重量是真輕,性能是真的一言難盡。3個M16彈匣也沒有1個AK彈匣沉,但即使如此,M16鋁彈匣的重量效率也低于彈鏈
95式采用無托布局,為了避免彈鼓硌射手,彈鼓不得不設計成了“偏心眼”,對槍械的重心有不利影響
傳說中的C-Mag。我每次看到這個大家伙,都很難想像它究竟如何扛在身上攜行,這么多年美軍就是不采用也很正常
發(fā)現了嗎,攜帶300發(fā)槍彈時,彈鏈+彈的重量比彈匣+槍彈的重量更輕。對于機槍而言,實際作戰(zhàn)時攜帶300發(fā)子彈并不夠。按照美軍的規(guī)定,一名機槍手的攜彈量高達600發(fā)。我們將性能拉胯的M16鋁彈匣替換為HK416/M27的鋼彈匣(重2.50克),那么重量對比如下。
600發(fā)彈+20個鋼彈匣:
12.3×600+250×20=12380克:
600發(fā)彈+600個彈鏈節(jié):
12.3×600+2×600=8580克。
看到了嗎,兩者之間的重量差異高達3800克,已經是一支HK416/M27的重量了。彈鏈機槍結構復雜、更為笨重,但考慮了彈鏈、槍彈的重量之后,總重量反而更輕。因此我一直認為,彈鏈、彈鏈供彈是機槍的“硬功夫”。
在重量效率上,普通的30發(fā)彈匣根本“打不過”彈鏈,那么彈鼓、45發(fā)彈匣與四排彈匣又如何呢?答案是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彈鼓是一個糟糕的設計。首先,彈鼓是一個大疙瘩,掛在士兵身上時,可謂是“掛哪里墜哪里”,攜行極其不便。其次,彈鼓本身的剛度不如彈匣,容易磕碰變形。此外,彈鏈輸彈依賴槍械,彈鼓依賴彈簧。彈鼓容量較大時,最后一發(fā)彈和第一發(fā)彈的輸彈簧力量差異極大,自動機推彈時的“硬度”不同、阻力不同,這種狀態(tài)差異最終會以可靠性問題的方式展示出來。
最后,彈鼓的重量效率也很差。舉個例子,5.56×45毫米口徑的C-Mag容彈量為100發(fā),裝滿槍彈重量為2100克。相比之下,使用4個HK416彈匣,重量為12.3×100+250×4=2 230克,重量差不多。相比之下,100發(fā)彈鏈的重量為12.3×100+2×100=1430克,明顯輕盈許多。別忘了,C-Mag可是個塑料貨,重量已經很難進一步降低了。
45發(fā)彈匣太高了。如果槍械必須使用45發(fā)彈匣,兩腳架就必須設計成“大長腿”
彈鼓的高度較小,不容易把槍械撐起來,兩腳架就不必變成大長腿。30發(fā)彈匣的高度也不大
雙排單進彈匣的“2變1”示意。手槍彈是一個圓潤的“胖子”,相對不容易卡滯,而步槍彈、機槍彈都很纖細.更容易卡滯
四排彈匣(下)與雙排彈匣。雙倍的“2變1”,雙倍的困難
待擊狀態(tài)的司登沖鋒槍,拉機柄、自動機位于后方,拋殼窗處于敞開狀態(tài)
至于45發(fā)長彈匣性能更是拉胯。首先,45發(fā)彈匣也是彈匣,重量效率和30發(fā)彈匣沒有本質區(qū)別。其次,彈鼓、30發(fā)彈匣的高度都比較小,不會把槍械撐高。而45發(fā)彈匣高度太大,槍械必須墊高,兩腳架的最小長度就必須設計得非常高。
四排彈匣也很糟糕。普通的雙排單進彈匣存在一個“2變1”過程?!?變1”過程中,槍彈的姿態(tài)變化“不夠順滑”、“相當擰巴”。彈匣的供彈及時性要求越高,2變1過程中的姿態(tài)異位問題就越嚴重。手槍大部分是半自動的,射速慢、容彈量小、簧力弱、對彈匣的供彈及時性要求不高,雙排單進彈匣尚可一用。但是,步槍、機槍射速較高,根本就不適用于雙排單進彈匣。
從本質上講,四排彈匣是兩個拼在一起的雙排單進彈匣,左右各自存在一個“2變1”過程,先天原理上就存在一定的可靠性缺陷,極度不適合機槍。此外,雙排單進彈匣的裝彈已經很痛苦了,四排彈匣的裝彈過程更是極度痛苦。更何況,四排彈匣也是彈匣,重量效率也不怎么樣,遠遠低于彈鏈,和彈鼓、彈匣“一丘之貉”。
我們都知道,開膛待擊的槍精度不好,所以狙擊步槍、步槍大多使用閉膛待擊。但以上看法只適用于單發(fā)精度,對于點射/連發(fā)精度而言,開膛待擊反而更好。
閉膛待擊槍械在點射/連發(fā)射擊時,首發(fā)槍彈狀態(tài)和2~N發(fā)是不同的。第一發(fā)槍彈射擊時,槍械的自動機不動,只有擊錘、擊針運動,和單發(fā)射擊時無異。2~N發(fā)射擊時,都存在一個自動機復進到位、閉鎖、隨即擊發(fā)的過程,存在明顯的撞擊。
點射/連發(fā)射擊時,射擊的一致性是最為重要的。閉膛待擊首發(fā)槍彈狀態(tài)和2~N發(fā)不同,必然存在首發(fā)離群的問題。也就是說,在一組點射中,最歪的反而是第一發(fā),簡直就像是離群彈。相比之下,開膛待擊槍械,第一發(fā)槍彈也存在復進到位、閉鎖、隨即擊發(fā)的過程,首發(fā)和2~N發(fā)差異更小,離群問題也就更輕微。所以,以點射/連發(fā)為主的槍械,大多是開膛待擊,比如機槍、二戰(zhàn)時的沖鋒槍。而這才是開膛待擊的核心意義,根本不是什么“彈膛敞開,幫助槍管散熱”。
更慘的是,95班是要考核單發(fā)精度、進行單發(fā)射擊的。每一個單發(fā)都相當于首發(fā)。槍械的瞄具必然要根據單發(fā)進行調整、優(yōu)化。而點射/連發(fā)時,首發(fā)又是離群的。在一組點射中,使用這樣的瞄具進行射擊,恐怕也只有第一發(fā)有效,2~N發(fā)都只能打寂寞了。機槍就是要進行點射/連發(fā)的,單發(fā)機槍根本毫無意義。
作為一名骨灰級機槍愛好者,我一共只為機槍找到了兩個“硬功夫”,然而95班一個都沒有。嗨,也難怪有些人不把它當機槍了。
國內的軍迷圈中一直流傳著95班的都市傳說:某年某月,國內派出隊伍參加澳大利亞舉辦的射擊比賽。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機智的參賽隊員拆掉了95班的兩腳架,裝上了30發(fā)彈匣,用它冒充95式參賽。95班的精度比普通的95式步槍更好,我國的參賽隊員拿著95班取得了一流的成績。由于95班和95式實在太像,傻乎乎的澳洲人從頭到尾都不知道這件事。
這個傳說在軍迷圈中流傳甚為廣泛,不少軍迷都覺得,95班才是95式的終極進化版:更大的容彈量(有彈鼓)、更好的精度,仍算得上輕盈的“體重”,甚至還自帶一個兩腳架,這樣的“配置”簡直不能更理想。一些軍迷甚至建議:干脆全軍人手一只95班吧,人人都是機槍手,多好呀!
每當我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都會感慨傳說的情節(jié)生動、趣味橫生,軍迷們感情真摯、充滿想像。然而遺憾的是,故事是假的。軍迷們雖然情真意切,卻極度不合理。
我們要注意到,95班或者步槍都采用了側置前背帶環(huán),環(huán)扣朝向左側,95式、95-1式皆是如此。95式步槍的刺刀座位于槍身下方,而95班的刺刀座位于槍身上方。然而,根據我找到的高清照片,奔赴澳大利亞比武的“95班”采用了下置背帶環(huán)、下置刺刀座,不符合95式、95班的任何特征。
95式的前背帶環(huán)、刺刀座采用了過盈配合+打銷固定的裝配方式。前背帶環(huán)、刺刀座的槍管孔直徑略小于對應位置的槍管直徑,裝配時,工人師傅使用專用設備,將前背帶環(huán)、刺刀座強行套在槍管上(類似于大腳穿小鞋)。在裝配完成后,工人師傅再將前背帶環(huán)、刺刀座打上橫銷,讓連接部位變得更加穩(wěn)定。
過盈配合是一種常見的連接方式,配合過程需要專用設備,一旦裝配完成很難拆下,基本上杜絕了DIY的可能。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那年參加澳大利亞比賽的槍械,根本不是拆了兩腳架的95班,而是專門從生產廠家定制的產品——只有廠家才有能力更改前背帶環(huán)、刺刀座的安裝位置。
雖然參加澳大利亞比賽的不是95班,但95班的精度確實比普通的95式更好些,壽命也更高、質量也更好。但是,95班比普通的95式更貴一些。然而如今國家富裕了,不差這點錢,給每個士兵都裝備一支95班,人人都當機槍手,這豈不是一件美事嘛?
人人都當機槍手的想法的確有一種美——想得美。我有一位朋友向我吐槽過,他剛剛當兵的時候,班長給他“安利”了95班,說95班火力猛、威力大、精度高,是絕對的好槍。朋友高興壞了,覺得班長很照顧他,就開開心心扛上了95班。然而跑步訓練的時候,他背著沉重的機槍,活活累成了一條狗,猛然回頭,發(fā)現班長卻背著輕巧的05式沖鋒槍。
忽悠新兵扛機槍是各國軍隊中的共有現象。不是每個人都是超人,槍太重,大家都會覺得累。一些軍迷朋友希望我軍士兵能裝備一支更準、更好的槍械,這樣的想法我可以理解,但我們應該推出一款精度更高的改進版本,而不是直接把95班塞到每一個士兵手中。這本是一個再明白不過的道理,然而卻在澳大利亞都市傳說的泛濫中,在人人都是機槍手的一廂情愿中,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本文中我們講述了95班機的故事,下一講中我們同樣講述一款國產機槍——88式通用機槍。
[編輯/何懿]
百米距離上測得的95班單發(fā)精度,確實不錯
閉膛待擊槍械首發(fā)離群示意,2~N(此圖中N=3)發(fā)槍彈反而比較集中
澳大利亞比武中的“95班”,注意刺刀座與前背帶環(huán)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