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高明飛
(遼寧省撫順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撫順 113000)
牙列缺失主要因牙周炎等引發(fā),易導致患者咀嚼能力下降,降低牙齒美觀度,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及生理健康[1]。既往臨床常采用常規(guī)修復治療牙列缺失,但常規(guī)修復治療僅適用于牙列缺失較少患者,臨床應用受限[2]??谇环N植修復是近年來新提出的一種治療牙列缺失方式,通過利用與人體可相容的材料植入牙列缺損處牙床,具有牢固穩(wěn)定、適應范圍廣等特點[3]。但目前醫(yī)學界鮮有比較兩種修復方式臨床療效的專項研究?;诖?,本研究旨在比較口腔種植修復與常規(guī)修復治療牙列缺失的臨床療效,以期為未來牙列缺失治療方案的選擇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口腔科接受治療的90例牙列缺失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觀察組(n=47)與對照組(n=43)。觀察組男27例,女20例;年齡25~47歲,平均年齡(36.14±5.27)歲;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20例,大學及以上18例。對照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4~49歲,平均年齡(36.25±4.97)歲;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19例,大學及以上15例。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納入標準:均為單顆牙列缺損患者;均為首次進行修復治療。排除標準:伴凝血功能異常;伴免疫功能障礙;伴精神功能異常。
1.2 方法
1.2.1 觀察組 予以口腔種植修復治療,術前患者拍攝全頜曲面斷層圖像,并依據(jù)圖像結果制作石膏模型,結合患者余牙及頜骨特點制定最佳種植方案。予以術區(qū)常規(guī)消毒及麻醉處理,于牙槽嵴頂部作平切,獲取牙槽骨術野后將其定位,分離黏骨膜及齦瓣,利用導向鉆開發(fā)出牙槽窩,隨后種植修復牙列缺失部位,種植體均為純鈦螺紋柱狀標準型種植體,均采用黏膜下愈合方式。修復后依據(jù)牙齦厚度及種植體植入深度選取合適覆蓋螺絲予以覆蓋,充分止血后縫合傷口。1周后拆線,術后5個月左右修復患者缺失結構,選取合適基臺后采用印模制作模型,試戴滿意后行拋光處理。
1.2.2 對照組 予以常規(guī)修復治療,予以常規(guī)口腔消毒及麻醉處理后,處理患者口腔內(nèi)殘牙、牙結石等,囑患者定期復診,待患者牙窩恢復滿意后常規(guī)備牙進行固定橋修復,依據(jù)牙列缺失情況制作模型,試戴模型,要求咬合協(xié)調,鄰接關系良好,若有問題可作拋光、粘固處理。術后持續(xù)隨訪3個月。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臨床療效與術前、術后3個月患者的牙齒滿意度。①臨床療效,顯效:牙列缺失徹底修復,外觀、功能與健康牙體無差異;有效:牙列缺失基本修復,外觀、功能與健康牙體幾乎無差異;無效:牙列缺失未修復,外觀及功能上與健康牙體區(qū)別明顯,且口腔活動時存在明顯不適[4]??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②牙齒滿意度采用本院自制滿意度評分量表(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86,重測效度為0.88),包含咀嚼功能、固定功能、美觀度及舒適度4項維度,各維度滿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滿意度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nèi)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檢驗采用Z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2.2 兩組患者牙齒滿意度評分比較 術前,兩組牙齒滿意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3個月,兩組咀嚼功能、固定功能、美觀度及舒適度評分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牙齒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dental satisfa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scores)
表2 兩組患者牙齒滿意度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dental satisfac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scores)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a P<0.05
?
牙列缺失臨床表現(xiàn)為牙齒缺損、咀嚼功能下降及發(fā)音不清等,常見危險因素為牙周炎與齲壞等。常規(guī)修復為目前臨床治療牙列缺失的主要手段,雖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臨床癥狀,但由于此方法不適用于牙列缺失嚴重患者,且術中植入體可能損傷患者正常牙體,影響患者的咀嚼功能,導致其臨床應用受限[5]。因此,亟需尋找更科學有效的治療方式。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術后3個月,兩組咀嚼功能、固定功能、美觀度及舒適度評分均高于術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牙列缺失效果更佳,可提高患者對修復牙齒的滿意度。分析原因為,口腔種植修復是采用可與人體完美相容的特殊材料作為牙根植入體植入牙列缺失處牙床,并利用合適螺釘將其覆蓋以形成牢固基樁,使植入體與牙列缺失處骨質緊密貼合,形成與缺失處同樣的結構,產(chǎn)生一定的應力作用,可對牙槽產(chǎn)生定量正常刺激[6-7]。此外,口腔種植修復可避免常規(guī)修復對正常牙體造成的磨損,對缺失處牙周影響較小,可有效促進患者咀嚼功能恢復,且美觀度較高[8-9]。宋志濤[10]研究結果顯示,牙列缺損患者采用口腔種植牙修復效果更佳,臨床療效較好,與本研究結果相似,但本研究補充探討兩種修復方式對牙列缺失患者咀嚼功能、固定功能、美觀度及舒適度的影響情況,相較更全面。但由于本研究未探討兩種治療方式對牙列缺失患者的遠期療效,未來需進一步延長隨訪時間探討遠期療效,以確保研究全面性、嚴謹性,以期為臨床治療牙列缺失提供更可靠的參考依據(jù)。
綜上所述,口腔種植修復治療牙列缺失效果更佳,可提高患者對修復牙齒的滿意度,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