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莫桑比克楠普拉省喀祖祖地區(qū)砂金成因及其對巖金指示意義*

        2021-07-13 01:54:56曾勇杰王翠芝宋英昕許生武李增勝
        礦床地質 2021年3期

        曾勇杰,王翠芝,宋英昕,劉 峰,潘 剛,許生武,康 濤,李增勝

        (1 江蘇省地質勘查技術院,江蘇南京 210049;2 福州大學紫金礦業(yè)學院,福建福州 350108;3 山東省金屬礦產成礦地質過程與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山東地質科學研究院,山東濟南 250013)

        砂金是原生金礦或礦化點在地殼抬升背景下到達淺表環(huán)境,受冰川、水系等表生作用進一步剝蝕沉淀而成(Falconer et al.,2009)。它們通常埋藏淺,開采成本低,并可能受風化作用而二次富集,選冶難度小,因而易于快速獲得經濟效益(陳麗萍等,2009;李軍,2018)。砂金各標型特征保留了原生金礦化成因相關信息,是指示未知區(qū)巖金勘探的重要標識之一。砂金礦床成因類型主要分為碎屑沉積和化學沉積,其厘定直接影響勘探的方法選擇和方向(楊永強等,1999)。碎屑砂金在成因上受化學作用較弱,多賦存于殘坡積、沖洪積沉積層,保留較多原生金礦化點的特征(楊永強等,1999)。砂金顆粒多呈棱角-次棱角狀,粒度分選性差,部分附著原生黃鐵礦(Long et al.,2011;Alam et al.,2018)。一些與原生金共生、伴生的重砂礦物在不同分選程度下的含量及比例被廣泛應用于預測源區(qū)金礦化的成因類型及位置(韋少港等,2015)。砂金顆粒的各形貌特征可半定量估算搬運距離,例如形態(tài)、礦物印模、連生礦物等(Town‐ley et al., 2003),也用于指示原生金結晶深度(李勝榮等,2008),是評價深部巖金成礦潛力的標志之一。雖然自然金在表生條件下溶解度較低,但地表的一些有機配位體、硫代硫酸鹽及生物作用等可與金絡合而溶解、再結晶,形成化學沉積砂金(Fairbrother et al., 2012; Silverstein et al., 2016; Reith et al., 2018;Dunn et al., 2019),常見針狀、樹枝狀、薄膜狀等(Dave et al., 2016),部分可見顯著的化學“風化邊”(邊部相對核部富金)(Giusti et al.,1984;Dave et al.,2016; Erik et al., 2018)。自然金所在沉積物可觀察到顯著化學風化作用的痕跡,如大量紅土沉積。由于化探異常與化學沉積金礦化套合較好,而廣泛應用于該類砂金的勘探工作(胡金才等, 2013; Roqué Rosell et al.,2018)。

        莫桑比克共和國位于非洲東南部,是中國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的非洲國家之一,早在2016 年被列為中非產能合作先行先試示范國家(安春英,2017),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包括金、鈦、煤、寶石等。境內原生金礦主要產于石英脈、石英碳酸鹽脈、含鐵石英巖等,發(fā)育在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巖石中(Consortium,2006)。多數金礦集區(qū)內的河流可見廣泛的砂金產出,例如太特(Tete)、尼亞薩(Niassa)、里哥納(Alto Ligonha)等地(黃建平等, 2005)。研究區(qū)位于楠普拉省南部喀祖祖地區(qū),有較多人工開采砂金的活動。地貌上整體屬于準平原-丘陵地帶,水動力條件受降雨周期影響較大。區(qū)內第四紀覆蓋層平均厚3 m,局部達數十米,物化探影響因素多且復雜,砂金異常因此成為重要的巖金找礦、潛力評價標志。

        境外礦產資源的勘查和開發(fā)是現(xiàn)階段中國調節(jié)礦產資源供需、瓶頸制約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參與全球資源配置的重大舉措(陸婧等,2019)。然而,境外礦產勘查常面臨基礎資料不全的困境,難以持續(xù)為本區(qū)及周邊的勘查工作,乃至戰(zhàn)略布局提供支持。本文總結了莫桑比克北部楠普拉省喀祖祖地區(qū)多年的礦產勘查工作,歸納報道了研究區(qū)基巖類型、構造及第四系地層特征。同時,利用掃描電鏡顯微分析技術及電子探針成分分析,揭示砂金形貌特征及重砂礦物組合,深入分析該區(qū)砂金成礦特征。綜合砂金賦存沉積層組構及區(qū)域地質特征,本文旨在指明該區(qū)砂金形成演化過程,推測物源及巖金成礦潛力,為后期巖金勘探及投資提供依據。

        1 研究區(qū)概況

        1.1 區(qū)域地質特征

        圖1 莫桑比克北部楠普拉省喀祖祖區(qū)域地質圖a.楠普拉省地理位置圖,星星標記為研究區(qū)位置;b.研究區(qū)區(qū)域地質特征圖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sketch map of the Cazuzu region,Nampula Province,northern Mozambiquea.Geographical map of Nampula Province,with star marking the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b.Regional geological feature map of the study area

        楠普拉群(Nampula Block)是莫桑比克北部最大的地殼塊體,為研究區(qū)的結晶基底(圖1a、b),由4個中元古代正、副片麻巖雜巖體構成(Macey et al.,2010),分別為莫庫巴組(Mocuba)、莫羅奎組(Molócuè)、庫里錯組(Culicui)、拉帕萊組(Rapale),區(qū)內主要出露前3 者。莫庫巴組為本區(qū)最古老巖石,經歷強烈混合巖化,發(fā)育樣式復雜的條帶狀構造,部分可見含同變形的角閃巖透鏡體。巖石類型主要為含角閃黑云斜長片麻巖、淺色片麻巖及黑云斜長片麻巖,含有大量無根的、同變形的長英質脈體。區(qū)內廣泛出露莫羅奎組巖石,巖性包括斜長角閃巖、黑云斜長片麻巖及各類副片麻巖。“瑪瑪拉(Mamala)”花崗片麻巖是該巖層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普遍發(fā)育磁鐵礦,多呈球形集合體且定向排列。莫羅奎組巖石發(fā)育多種尺寸的石英脈和長英質脈,表現(xiàn)為小角度斜切或與片麻理同變形。庫里錯組主要巖石為眼球狀花崗片麻巖,發(fā)育鉀長石“眼球”,長軸平行片麻理方向。巖漿活動以泛非期(元古宙晚期至早古生代)中酸性巖漿侵入活動及廣泛偉晶巖化作用為特征,在區(qū)內東部及南部發(fā)育串珠狀黑云二長花崗巖,東部斑狀花崗巖出露面積約為100 km2。

        區(qū)內構造運動導致了復雜的巖石變形樣式,可大致分為3 期:早期構造作用(D1)在莫庫巴組巖石中,發(fā)育無根的、同構造線的勾狀小褶皺,伴隨著廣泛的高級變質作用;中期構造作用(D2)廣泛發(fā)育在楠普拉群內多種巖石中,形成大量等斜褶皺、混合條帶及片柱狀礦物的定向排列,包括定向的礦物巨晶(例如長石眼球)及擠壓巖石碎片;晚期變形(D3)與納瑪瑪剪切帶(Namama Shear Zone)有關,核心地帶位于研究區(qū)西南方向約100 km,表現(xiàn)為剪切帶兩側發(fā)育不同強度的糜棱巖化,對本區(qū)影響較小,巖石露頭中難以識別該變形的痕跡(Consortium, 2006)。

        1.2 地貌及第四紀沉積物

        莫桑比克地貌以高原、山地為主,約占全國面積3/5,其余為平原。地勢從西北至東南大致分為4 級臺階:①多山地帶,平均海拔>1200 m,全國最高點賓加山(Monte Binga)海拔為2436 m,形成于泛非造山運動,在石炭紀—二疊紀被強烈侵蝕改造,是非洲大陸準平原化的響應;②高原地帶的海拔約為500~1200 m,形成于早白堊世侵蝕作用,與東非大裂谷事件同期;③丘陵地帶的海拔約為200~500 m,以低山丘陵和各種流水地貌為主,阿特拉斯(Atlas)造陸運動的結果,典型特征表現(xiàn)在贊比西峽谷及其支流;④沿海平原帶,平均海拔<200 m,為非洲較大的平原之一(Consortium,2006)。

        研究區(qū)海拔約400~1000 m,屬于準平原-丘陵地貌,西部沉積層厚度明顯大于南部。整體發(fā)育北西走向高原帶,南北兩側以低矮丘陵為主,劃分為緩坡平臺、洼地和斜坡。緩坡平臺為夷平面過程的主要產物,沉積物以含黏土長石、石英砂礫為主,多呈紅褐色。洼地的主要沉積物為灰白色-黃白色含黏土石英礫石,厚約5~10 m。斜坡受季節(jié)性降水影響,而多發(fā)育沖溝和河流,對河床表現(xiàn)出顯著的側蝕和下切,是區(qū)內基巖的主要出露部位。

        典型剖面第四紀沉積層由淺到深通常為砂質黏土層、黏土質砂層、石英礫石層和風化基巖(圖2)。礫石成分與底部巖石礦物組合對應,部分偉晶巖出露部位可見大顆粒長石、云母碎片等。溝谷及河流兩側的沉積層中可見鐵質黏粒膠膜,附著、充填于沉積物骨架顆粒的空隙、裂隙中,為流膠狀、泉華狀、似鮞狀的黏土礦物集合體,是地表水下滲、干濕交替淀積的結果(安芷生等,1978)。鐵質黏粒膠膜顏色受鐵含量的影響,常見土狀光澤的淺黃棕色至紅褐色,根據成熟程度可分為松散、半固結及固結鐵質膠膜,且厚度不均勻,約為0.5~3 m,最厚可達5 m。暴露地表的部位受陽光作用呈蠟狀光澤,形成鐵錳氧化物礦物膜(Lu et al.,2019)。

        區(qū)內水系受季節(jié)性降雨影響較大,分為北、中、南3 個樹枝狀水系群。北部發(fā)育流向南東的常年性河流,支流多為片流,僅在雨季才有明顯的流水。中部海拔較高,水系主要分布在東、西兩端。西部水系在區(qū)內長度約2 km;東部水系長約4 km,支流延伸約1~2 km。南部發(fā)育3條近南北向河流,長約6 km,支流普遍不超過2 km。

        圖2 研究區(qū)典型剖面素描圖Fig.2 Representative sedimentary profile in the study area

        2 采樣及分析方法

        本次研究共采集自然重砂沉積物樣品73 件,主要來自河谷兩側、河床底部及自然剖面。每個樣品重量約60 kg。樣品首先在河流中進行初步清洗、篩分,挑出礫石并沖掉大部分黏土。再用篩盤在均勻的水流中去除較輕的礦物,例如石英、長石、黑云母等,得到60~90 g 的灰砂(馬婉仙,1990)。利用磁鐵分選出其中的磁性礦物,在雙目鏡下對重砂礦物中的自然金進行挑選。為了更直觀地表示研究區(qū)內砂金分布特征,根據樣品中砂金顆粒的含量進行劃分(圖3):大量砂金者為顆粒10 粒以上,共7 件;5~9 粒者為中等,共 8 件;1~4 粒者為少量,共 14 件;另有 44件樣品未發(fā)現(xiàn)砂金。

        手工篩選共獲得砂金152 粒,利用雙目鏡選取不同部位砂金顆粒進行實驗分析。其形貌、成分及連生礦物的研究在山東省地質科學研究院國土資源部金礦成礦過程及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進行。砂金顆粒顯微形貌特征研究采用ZEISS SUPRA55 型場發(fā)射掃描電鏡,配備了OXFORD INCA X-Max 能譜儀。實驗條件為加速電壓20 kV,束流1×10-9A,束斑20 mm2。砂金顆粒原位成分分析在單礦物圓靶樣品中進行,采用電子探針分析得到。儀器型號為(JEOL)JXA-8230,波譜分析所用加速電壓15 kV,電流2×10-8A,束斑直徑1 μm。所用標準樣品均為加拿大Astimex系列標樣。

        圖3 研究區(qū)地貌、水系與砂金分布圖Fig.3 Landforms,river system and placer gold distribution in the study area

        3 分析結果

        3.1 砂金產狀分布

        砂金異常發(fā)育的部位集中于海拔350~400 m 河谷處,主要產在溝谷兩側及河床的石英礫石層,包括砂質礫石層及含黏土砂礫層,厚度變化較大。產金沉積層多呈黃白色,部分具有“多元結構”,礫石無明顯定向排列,分選、磨圓較差。

        研究區(qū)砂金分布明顯不均勻,沿著水流方向明顯不連續(xù)。北部砂金稀疏,僅4 件中等及少量砂金異常。中部北西走向高原帶兩側河流均見砂金產出,西側品位高且密集,東側品位低,沿河流連續(xù)分布。南部多條南北向河流中的砂金產出明顯較低,僅有7 件見少量至中等砂金異常。而西南角近東西走向的干流產出大量砂金,4件樣品有3件產出10粒以上砂金,1件中等含量。

        3.2 重砂礦物組合

        自然重砂礦物組合以基巖副礦物為主。除了自然金,主要重砂礦物包括磁鐵礦、鋯石、鈦鐵礦、獨居石、石榴子石、電氣石、金紅石、黃鐵礦等(表1)。其組合、比例及分布特征與基巖類型密切相關。例如,“瑪瑪拉”花崗片麻巖范圍內產出的自然重砂以磁鐵礦、鋯石、磷灰石、鈦鐵礦、獨居石為主。而黑云斜長片麻巖范圍內另可見角閃石、綠簾石及金紅石。淺色片麻巖內可見石榴石及少量夕線石。一些偉晶巖脈較發(fā)育的地區(qū)可見電氣石、石榴石。重砂礦物形態(tài)上多表現(xiàn)為碎裂狀,以對應礦物晶體為基礎,多呈棱角狀及次棱角狀,無明顯的粒度和成分分選。

        表1 自然重砂礦物形態(tài)及物性特征Table 1 Morphology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natural heavy minerals

        礦區(qū)西部產出次圓狀砂金的沉積層中,自然重砂類型無明顯的規(guī)律性。而南部產出次棱角狀砂金的沉積層中,自然重砂多見黃鐵礦、鈦鐵礦、鋯石(圖4)。

        3.3 砂金形貌及連生礦物

        研究區(qū)內砂金顆粒呈亮金黃色,具強金屬光澤,形態(tài)多樣,包括近立方體、鱗片狀、棱角粒狀、圓狀等;粒度集中在0.2~1.0 mm,少量為0.02~0.20 mm,極少數達數毫米,整體分選性較差(圖5a、b)。

        西部和南部集中區(qū)產出砂金顆粒的形貌存在差異。西部砂金顆粒的磨圓度較好,呈近球形,粒徑較小,通常不見礦物印模及連生礦物,部分可見黏土礦物,暗示了較強表生作用的影響。南部砂金顆粒呈自形-半自形粒狀,少量近立方體晶形,表面可識別出較多連生礦物,以石英居多,亦可見黑云母、黃銅礦、鈦鐵礦,局部發(fā)現(xiàn)礦物印模(圖6a~f)。

        圖4 金顆粒及伴生(共生)重砂礦物掃描電鏡特征Fig.4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ic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grains and associated heavy minerals

        3.4 砂金成分

        研究區(qū)砂金成分分析結果見表2。研究區(qū)整體砂金表現(xiàn)出相似的成分特征,均為較高的Au含量及較低的微量元素。西部砂金w(Au)均值為98.85%,范圍為99.95%~96.37%。而南部砂金w(Au)均值較高,為99.15%,范圍為99.97%~97.59%。多數微量元素的含量均低于檢出限,僅Fe和Cu顯示一定的成分變化。西部砂金w(Fe)均值為0.05%,范圍為0.1%~0.01%,而南部砂金w(Fe)略低,均值為0.03%,范圍為0.05%~0.02%。2 個區(qū)域產出的砂金顆粒均有較高的銅含量,其中,北區(qū)砂金w(Cu)平均為0.14%,范圍為0.35%~0.02%,南區(qū)砂金w(Cu)較低,均值為0.08%,范圍為0.15%~0.02%。

        背散射圖像下,砂金顆粒截面成分均勻,可認為其內部不發(fā)育特征性的結構(如環(huán)帶、風化邊等),與光學顯微鏡觀察的結果一致(不同金成色自然金顆??杀憩F(xiàn)出顏色和折射率的差異)。同一顆粒中不同部位的探針數據也表現(xiàn)出相似的主微量成分特征。

        4 討 論

        4.1 砂金形成過程

        砂金開采難度小,可在短時間內獲得經濟效益,同時,可以作為判定是否追加后續(xù)投資的重要依據。對其形成過程的深入分析,是評價原生金成礦潛力的前提(楊永強等, 1999; Chapman et al., 2016)。本區(qū)砂金集中于海拔350~400 m 的準平原-丘陵地帶,其原始地貌形成于阿特拉斯(Atlas)造陸運動(Con‐sortium,2006),地殼在該時期被抬升接受剝蝕,是砂金開始形成的時期。研究區(qū)氣候類型屬于非洲熱帶草原氣候,全年雨、旱兩季分明。旱季基本無降雨、濕度小,較大的晝夜溫差(8~10℃)促進巖石的機械破碎,大量裂隙的形成使淺表巖石的孔隙度增加(夏邦棟,1995)。雨季最大降雨量超過500~1000 mm,但研究區(qū)整體地勢均勻平緩,不形成明顯的水流優(yōu)勢方向,而表現(xiàn)為廣泛的片流。前期增加的巖石孔隙度,使水體的下滲能力明顯增強,局部低洼地區(qū)形成季節(jié)性河流。整體沉積層長期處于濕漲干縮狀態(tài),促使孔隙度進一步增大,繼而相互連通形成裂隙通道網(戴軍等,1995)。也就是說,礦區(qū)水動力強度因地形及季節(jié)而明顯不均勻,整體表現(xiàn)為較弱的橫向搬運能力,而以下滲作用為主。

        砂金集中于第四系沉積層底部的石英礫石層,礫石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分選、磨圓度明顯較差,與下部巖石廣泛發(fā)育石英脈、長英質脈或偉晶巖脈密切相關。重砂礦物種類與基巖副礦物組合相吻合,整體暗示了該沉積層的近源堆積成因。沉積層中的砂金形態(tài)上多呈棱角狀-次棱角狀,且分選差,可能與石英礫石的剝蝕搬運同期形成。部分磨圓度較好的砂金可能因局部強降雨形成的水流攜帶所致。由于搬運距離較短,砂金顆粒表面仍可觀察到黑云母、石英、黃銅礦等連生礦物以及礦物印模(Townley et al.,2003)。

        圖5 砂金顆粒礦相顯微鏡形貌特征a.西部砂金;b.南部砂金Fig.5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old particles under metallographic microscopea.Western placer gold;b.Southern placer gold

        圖6 砂金顯微形貌及相關能譜特征a.砂金表面凹陷處見鐵氧化物,并可見礦物印模;b.砂金表面連生黏土礦物;c.圖b中黏土礦物能譜特征圖(主要元素種類包括K、Na、Ca、Al、Si等);d.砂金表面連生黑云母、石英,并可見礦物印模;e.砂金表面連生黑云母、黃銅礦;f.圖e中黑云母能譜特征圖(主要元素種類包括K、Mg、Ca、Ti、Fe、Si等)Fig.6 Micro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cer gold particles and related EDSa.Iron oxides and mineral impressions on the surface of gold particle;b.Continuous clay minerals on the surface of gold particle;c.Energy spectrum characteristic diagram of clay minerals in Fig.b,including K,Na,Ca,Al,Si etc.;d.Biotite,quartz and mineral impressions on the surface of gold particle;e.Biotite,chalcopyrite on the surface of gold particle;f.Energy spectrum characteristic diagram of biotite in Fig.e,including K,Mg,Ca,Ti,Fe,Si etc.

        區(qū)內植被覆蓋廣泛,其腐敗過程會產生腐殖質酸,基底巖石不發(fā)育碳酸鹽巖以中和酸質。這些有機酸對Fe、Mn 等金屬有較強的活化能力(張海洋等,1997)。由于黑云母、角閃石、鈦鐵礦物等在酸性條件下的風化溶解,鐵、錳等金屬大量析出,并被近同時形成的黏土吸附,干濕交替的環(huán)境下逐漸形成鐵質黏粒膠膜(安芷生等,1978;王秀麗等,2014;趙景波等,2017)。部分砂金顆粒表面可見黏土礦物及鐵氧化物,說明鐵質黏粒膠膜的形成稍晚于砂金沉積,這種鐵質黏粒膠膜的形成可極大降低土壤的滲透性(Goldberg and Glaubig,1987),繼而阻止后期水流淋濾下滲,影響底部砂金。因此,砂金顆粒的形貌及成分基本保留了源區(qū)及沉積過程的特征?;诖耍敖疠^廣的分布范圍暗示了原生金礦化范圍較廣。整體上,南部產出砂金棱角狀形態(tài)較西部發(fā)育,并較多觀察到殘余連生礦物,可認為其金源區(qū)較近,推測存在較大的巖金勘探潛力。

        4.2 指示巖金成因

        砂金成因類型的厘定是原生金勘探及潛力評價的重要依據(肖克炎, 2008; Chapman et al., 2016)。重砂礦物及連生礦物是識別原生金成因類型的重要依據。例如低硫熱液型金礦的主要重砂礦物包括自然金、黃鐵礦、黃銅礦、毒砂等;斑巖型金礦的重砂礦物多數可見白鎢礦等(董國臣等, 2014; 韋少港等,2015; Kazhenkina et al., 2016)。另外,金銀礦物(包括自然金、金銀礦、銀金礦和自然銀)的成分是識別成礦系統(tǒng)的常用標志,包括低硫型、高硫型、斑巖型、含鐵石英巖型等(Chapman et al., 2016;Alam et al.,2018;Nikiforova et al.,2018)。斑巖型銅金成礦體系產出的金礦物成色較高,且具有較高的Cu 含量(≥4%)(Outridge et al.,1998)。盡管本區(qū)砂金有一定的Cu 含量(平均0.11%),但某些低硫型熱液石英脈金礦中的銀金礦也可含較高的Cu(Kazhenkina et al.,2016)。而區(qū)內穆魯普拉斑狀花崗巖與砂金的分布無明顯的相關性,且蝕變不發(fā)育,因而可排除斑巖型金成礦的可能性。另外,區(qū)域地質特征表明,研究

        區(qū)內明顯不發(fā)育含鐵石英巖及碳酸鹽巖,排除含鐵石英巖型及矽卡巖型金成礦。與砂金關系密切的重砂礦物主要有黃鐵礦、鈦鐵礦、鋯石等,部分砂金顆粒表面連生黃銅礦、黑云母、石英等原生礦物,說明原生金礦與硫化物存在密切的成因聯(lián)系,暗示了低硫型熱液金礦化的特征。砂金分布廣泛,但成分相似(圖7a、b),暗示了可能來自相同成因的原生金礦體,是同一構造運動下的產物。

        表2 研究區(qū)內砂金電子探針分析數據表(w(B)/%)Table.2 The EPMA data of placer gold in the study area(w(B)/%)

        近源沉積砂金集中區(qū)的基底巖石主要為莫羅奎組,推測即為原生金的主要賦存圍巖。該組巖石含有密集的石英脈、長英質脈及偉晶巖脈,產狀為平行或小角度斜切D2變形的片麻理,說明D2變形可能是部分熔融或流體大量形成的主導因素(Con‐sortium, 2006)。筆者認為D2變形同期構造運動觸發(fā)了廣泛的重熔及流體活動,導致巖石中強烈不相容的金因分異而富集。因此,成礦作用可能與泛非期造山作用同期。區(qū)內巖石未發(fā)現(xiàn)D3變形的痕跡,即原生金形成之后較少受到后期構造運動的再改造。

        綜合砂金及區(qū)域地質特征對其深部巖金成礦潛力的評價是科研、生產相結合的關鍵步驟。根據區(qū)域地質特征,莫羅奎組發(fā)育斜長角閃巖,反映出了深源物質可能參與了成巖過程,而深源流體是金成礦的關鍵因素(Goldfarb et al., 2014; Li et al., 2014;Zhu et al., 2015),暗示了該區(qū)具備合適的金成礦條件。同時,一些砂金顆粒較高的Cu 含量可能暗示了原生金礦化與基性、超基性巖石(包括相關變質、蝕變地質體)密切相關(Petrovsky et al.,2012),進一步說明區(qū)內較好的金成礦潛力。另外,銀金礦物的主量元素也是指示成礦潛力的重要依據。Au 與Ag 同為ⅠB族,單質晶體類型均為面心結構,可形成完全類質同象(李勝榮等, 2008),通常用金成色[Au/(Ag+Au)×1000‰]描述,其影響因素包括流體成分、結晶溫度、壓力等(Gammons et al.,1995;劉偉等,2007)。熱液成因銀金礦物的金成色離散度較大,反映不同成礦階段流體性質變化的影響(Nikiforova et al.,2018; Zeng et al., 2020),通常成礦早階段及礦體淺部金成色較高(李勝榮等, 2001; 李成祿等, 2011)。本區(qū)砂金成分表現(xiàn)出較高的金成色,可能來自原生金礦的淺部,暗示了原生金礦尚未被完全抬升剝蝕,仍存在一定的找礦潛力。

        5 結 論

        莫桑比克楠普拉省喀祖祖地區(qū)第四紀沉積層較厚。砂金分布廣泛,具有一定的開發(fā)前景,同時也是該區(qū)巖金勘探及成礦潛力評價的參考標志之一。綜合區(qū)域地質、砂金形貌及成分特征,本文得到結論如下:

        (1)賦金沉積層集中分布在海拔300~450 m 之間的石英礫石層,砂金顆粒細小,分選性較差,形態(tài)多樣,部分表面殘留原生礦物及印模。重砂礦物組合與深部基巖的副礦物組合吻合,整體暗示了砂金為近源碎屑沉積,其分布廣泛,暗示了區(qū)域金礦化范圍大。

        圖7 砂金微量元素(a)及Ag(b)與Au關系圖Fig.7 The relationships of trace elements(a),Ag(b)and Au for placer gold

        (2)不同部位砂金成分相近,表現(xiàn)為較高的金成色及一定量的Cu,暗示為同一構造背景下的產物。根據砂金連生礦物及密切相關的重砂礦物組合,本區(qū)原生金礦化可能是與莫羅奎組(及其中長英質脈體)相關的低硫型熱液金礦化,形成背景為泛非期造山運動。

        致 謝對審稿人的提出的寶貴建議,在此致以真摯的感謝!

        附中文參考文獻

        安春英.2017.“一帶一路”視角下的中國與莫桑比克產能合作[M].葡語國家發(fā)展報告.110-123.

        安芷生,魏蘭英.1978.淀積鐵質黏粒膠膜及其成因意義[J].科學通報,8:22-25.

        陳麗萍,王威,姜雅,孫春強.2009.我國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fā)投資面臨的困境及建議[J].國土資源情報,(7):34-41.

        戴軍,Voiko B.1995.第四紀紅色黏土網紋層的微形態(tài)特征[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6(4):50-53.

        董國臣,李景朝,文輝,馮濟舟,王季順,張雄.2014.中國自然重砂分布特征及其意義[J].地質通報,33(12):1861-1868.

        胡金才,智鐸強,祝永平.2013.老撾爬奔金礦床紅土型金礦化地質特征及成因分析[J].地質找礦論叢,28(3):462-467.

        黃建平,葉水泉,夏明飛.2005.莫桑比克金礦類型及地質特征[J].地質學刊,29(1):24-27.

        李軍.2018.我國境外礦產勘查面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J].資源信息與工程,33(4):61-62.

        李成祿,李勝榮,羅軍燕,張聚全,宋繼葉.2011.山西繁峙義興寨金礦床金礦物特征研究[J].中國地質,38(1):119-128.

        李勝榮,鄧軍,侯增謙,肖潤,袁萬明,馮效良,趙志丹,申俊峰,周肅.2001. 西藏岡底斯帶區(qū)域性斷裂與金礦床剝蝕程度:Ag/Au 比值的啟示[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31(B12):104-108.

        李勝榮,許虹,申俊峰,李國武.2008.結晶學與礦物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346.

        陸婧,董少春,王麗娟,金鑫.2019.“境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fā)信息服務平臺”的設計與實現(xiàn)[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38(3):222-226.

        馬婉仙.1990.重砂測量與分析[M].北京:地質出版社.1-142.

        王秀麗,張鳳榮,王數,吳昊,楊黎芳.2014.北京地區(qū)紅色黏土特性及成土過程和系統(tǒng)分類探討[J].土壤學報,51(2):238-246.

        韋少港,董國臣,莫宣學,董美玲,賈麗瓊,聶飛,張翔,薄海軍,任龍.2015.東北地區(qū)金礦自然重砂異常及其找礦指示意義[J].資源與產業(yè),17(2):41-52.

        夏邦棟.1995.普通地質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34-145.

        肖克炎.2008.基于GIS 技術下思茅-景洪地區(qū)銅多金屬礦綜合信息成礦預測[J].地質學報,82(5):648-654.

        楊永強,王晉雷.1999.阿勒泰地區(qū)砂金礦床綜合信息找礦模型[J].黃金,4:5-7.

        張海洋,王玉榮,梅厚鈞.1997.低溫條件下有機酸對鐵、銅的淋濾實驗研究[J].礦床地質,16(1):87-92.

        趙景波,馬延東,羅小慶,邵天杰,劉瑞.2017.西安地區(qū)S4古土壤剖面中古水分指標與水環(huán)境研究[J].地質學報,91(3):678-689.

        亚洲色精品aⅴ一区区三区| 亚洲精品熟女av影院|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播放不卡| 无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 日日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國产AV天堂| 亚洲视频在线播放免费视频| 亚洲小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久九 |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精神| av在线一区二区精品| 亚洲第一狼人天堂网亚洲av| 午夜福利92国语| 尤物无码一区| 在线观看免费的黄片小视频| 国产高清乱码又大又圆| 精品无码日韩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 日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在线视频日韩精品三区| 国产亚洲成人av一区| 开心五月激情综合婷婷| 全免费a级毛片免费看| 男女后入式在线观看视频| 9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中文字幕一区韩国三级| 色佬易精品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卡| 青青草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成人| 日韩精品熟女中文字幕| 乱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盗|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97|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影院| 无码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试看 | 无码高潮久久一级一级喷水| 青青草原综合久久大伊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