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海龍, 馬海峰
(1.中國高爾夫球協(xié)會,北京 100061; 2.上海體育學院,上海 200438)
體能是目前體育學科和訓練比賽關注的熱點問題。體能是指通過力量、速度、耐力、協(xié)調、柔韌、靈敏等運動素質表現(xiàn)出來的人體基本的運動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構成因素[1]。按照體能與專項的關系,可將體能分為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按照對運動表現(xiàn)的貢獻,可將體能分為基礎體能和專項體能?;A體能主要包括身體成分、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心肺耐力和柔韌性等。基礎體能雖不具有明顯的技術特點,但廣泛運用于各種體育項目中,具有普適性,是一種基本的運動能力。2020年2月,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強化基礎體能訓練惡補體能短板的通知》,以提高基礎體能為抓手,全面促進運動員競技水平的提升。其中,基礎體能測試是東京奧運周期國家體育總局為強化運動員基礎體能訓練、“惡補”體能短板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之一。
高爾夫運動屬于技心能主導類項目,近10年職業(yè)高爾夫運動發(fā)生的最顯著變化是運動員必須最大限度地提升體能水平。職業(yè)巡回賽密集的賽程和高強度的競爭,使得運動員必須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和體能水平才能發(fā)揮出較高的競技水平,防止損傷,延長運動壽命[2]。本文對2020年全國高爾夫球錦標賽基礎體能測試成績、內容和標準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高爾夫球運動員基礎體能較差,進而闡釋基礎體能對高爾夫運動員專項能力的提升作用,為高爾夫項目基礎體能測試內容和標準的制訂及運動員有針對性的體能訓練提供參考。
2020年全國高爾夫球錦標賽參賽隊伍36支150人。體能測試項目有10項基礎體能,分別是BMI、坐位體前屈、30 m沖刺跑、垂直縱跳、深蹲相對力量、臥推相對力量、引體向上、腹肌耐力、背肌耐力、3 000 m跑。2020年9月6日下午測試BMI、30 m沖刺跑和3 000 m跑;2020年9月7日上午測試坐位體前屈、引體向上、腹肌耐力和背肌耐力,下午測試垂直縱跳、深蹲和臥推。
2020年全國高爾夫球錦標賽10項基礎體能測試標準是在2020年2月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的國家隊基礎體能達標測試評分標準基礎上制定的。與后者相比,前者降低了BMI、坐位體前屈、引體向上和3 000 m跑的測試標準。其中:男子BMI降低了3%,女子BMI降低了1%;坐位體前屈降低了10 cm;男子引體向上降低至8個開始得分,女子降低至5個開始得分;3 000 m跑男女均增加了30 s。
此次全國錦標賽體能測試共有來自19個省、區(qū)、市的150名男女運動員參加,其中,男運動員78人,女運動員72人。參加測試的最高年齡52歲,最低年齡13歲,平均年齡22歲。從測試結果來看:成績超過60分“達標”線的有27人,占總人數(shù)的18%;其余123人不及格,占比高達82%。其中,50~59分的占21%,45~49分的占15%,45分以下的占46%。
測試結果顯示,體測最高得分是80分,最低得分是12分,150名運動員的平均得分為45.91分。其中:背肌耐力在10項基礎體能測試中平均得分最好,為9.37分,說明高爾夫球運動員的背肌耐力普遍較好;其次是深蹲相對力量、30 m沖刺跑和垂直縱跳,3項平均得分相近,分別是7.15分、6.95分、7.08分,可以歸為第2梯隊,表明我國職業(yè)高爾夫球運動員的下肢爆發(fā)力有明顯優(yōu)勢;第3梯隊為腹肌耐力和BMI,分別得4.7分和4.53分,是較薄弱的體能指標;第4梯隊為臥推相對力量和坐位體前屈,分別得3.04分和2.3分,表明運動員上肢推力和身體柔韌性較差;第5梯隊為3 000 m跑和引體向上,分別得0.3分和0.48分,是最差的體能指標,表明運動員耐力和上肢拉力極度欠缺。本次測試表現(xiàn)出:與高爾夫專項相關程度較高的下肢爆發(fā)力項目,如30 m跑、垂直縱跳、深蹲及背肌耐力等得分普遍較高,但大多數(shù)運動員的引體向上和3 000 m跑得0分;將男運動員和女運動員分開統(tǒng)計也呈現(xiàn)同樣的問題。這反映我國高爾夫球運動員長期存在重視專項體能訓練、輕視基礎體能訓練現(xiàn)象。
2.2.1 運動員排名與基礎體能測試得分
職業(yè)高爾夫球運動員的排名體現(xiàn)其專項成績,為探討運動員專項成績與此次體能測試的關系,使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將運動員體能測試總得分與其職業(yè)排名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擬合趨勢線是隨著運動員排名增加(成績越差)而上升,說明現(xiàn)階段我國高水平高爾夫球運動員排名越靠前,基礎體能水平越差。也就是說,本次測試中高爾夫專項成績越好的運動員,體能水平反而越差。原因可能在于高水平職業(yè)高爾夫球運動員全年參加職業(yè)比賽較多,無暇顧及基礎體能訓練,因此,在身體形態(tài)(BMI)、機能(心肺功能)和素質等各方面都有所欠缺。另一方面,也可能因為這些體能指標并不能真實反映高爾夫運動員的能力,如BMI、3 000 m跑、引體向上等。
為探討各基礎體能測試指標得分與運動員年度排名關系,使用SPSS軟件對各指標測試成績與運動員排名進行皮爾遜相關性分析(表1)。
表1 各基礎體能測試指標得分和運動員排名關系
表1顯示,運動員排名與深蹲、背肌耐力顯著性相關,與臥推、腹肌耐力有高度相關性,與引體向上、耐力跑相關性不顯著,表明基礎體能中的深蹲、腹背肌耐力、臥推等指標對高爾夫球運動專項成績影響較大,而耐力跑和引體向上對高爾夫球運動成績影響較小。
2.2.2 各測試項目得分分布
從圖1箱形圖可以發(fā)現(xiàn),此次體能測試中的一些指標沒能完全反映我國高爾夫球運動員的真實水平,其測試標準不是偏高就是偏低,使運動員各項得分不能呈正態(tài)分布。由圖1發(fā)現(xiàn),總體水平最差的是引體向上和3 000 m跑,運動員得分集中在0分,1~10分都屬于異常值分布。坐位體前屈、臥推2個指標分布正常,而背肌耐力的成績集中在滿分10分上,9分以下都為異常。垂直縱跳、30 m跑、深蹲和腹肌耐力表現(xiàn)較好,但數(shù)據(jù)離散程度較高,反映運動員水平相差較大。
圖1 各測試指標得分
從表2各指標測試值來看,與圖2相一致的引體向上、深蹲力量、臥推力量、腹肌耐力、背肌耐力、3 000 m跑等指標的測試值離散程度都較高??梢?本次測試運動員的各項基礎體能水平相差較大,從側面反映出我國職業(yè)高爾夫球運動員對基礎體能的重視程度不一,有針對性訓練的隊伍測試成績表現(xiàn)較為統(tǒng)一,沒有集中訓練的運動員水平參差不齊。
表2 高爾夫球運動員基礎體能指標測試值
2.2.3 運動員排名和測試項目關系分析
BMI指標只能體現(xiàn)體重和身高的關系,不能反映運動員的胖瘦程度。一個身高180 cm、體重90 kg、體脂率5%的健美冠軍,BMI達到27.8,按體能測試標準,只能得0分。因此,BMI不能單獨作為評價運動員體成分的標準,可以參考體脂率進行綜合評價。
統(tǒng)計顯示,當今世界排名前20位的高爾夫球男運動員BMI平均值為25.01,按照本次測試標準,BMI平均分只能得1.6分。
2.3.1 基礎體能與專項體能的關系
體能水平的高低與人體形態(tài)學特征及機能特征密切相關。競技體能訓練中身體素質訓練是通過改善運動員的能量代謝和神經肌肉等系統(tǒng)功能來滿足項目要求而實現(xiàn)的。競技體能可分為一般體能和專項體能2類。一般體能訓練時要求運動員身體形態(tài)得到均衡發(fā)展,提高各器官系統(tǒng)的機能,全面發(fā)展身體素質。同時,通過一般體能訓練可以提高運動員的健康水平,增強專項體能、防傷能力和恢復能力?;A體能作為身體功能性訓練和專項體能的中間層次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3.2 基礎體能增強有利于專項能力提高
高爾夫球運動員基礎體能訓練應從有氧耐力開始,加強最大力量練習,在此基礎上進行核心力量及以脊柱為軸的旋轉爆發(fā)力量和下肢平衡穩(wěn)定能力訓練,為運動員的專項體能訓練奠定基礎。雖然本次測試中耐力跑項目和運動員排名的相關度不大,但作為基礎體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耐力跑反映的心肺功能對運動員身體健康、可承受訓練和比賽的負荷等都有重要作用。高爾夫球運動員既需具備有氧耐力徒步完成比賽的能力,又需在長時間運動中保持良好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及爆發(fā)力,及時消除揮桿產生的乳酸堆積[3]。有氧耐力訓練在高爾夫球體能訓練領域日益得到重視,長時間比賽中良好的心肺功能和供能能力成為影響比賽成績的重要因素。黃健等[4]測試得知,國家隊運動員在完成一輪比賽(18洞)擊球過程中的平均心率為121次/min,運動員具備良好的有氧工作能力是從事競技高爾夫運動的保障。殷懷剛[5]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高爾夫球運動員優(yōu)秀組和一般組在集訓期的最大攝氧量、血紅蛋白、紅細胞和紅細胞比容等指標方面有顯著差異。
深蹲、背肌耐力、腹肌耐力等指標之所以在本次測試中表現(xiàn)較好,主要是因為這幾個項目與高爾夫運動的供能及發(fā)力部位、用力特點都非常相似,能較準確地反映運動員體測成績和成績排名之間的關系。
研究發(fā)現(xiàn),下肢力量訓練對高爾夫球運動員的揮桿速度有積極影響。Fletcher等[6]將高爾夫球男運動員進行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組伴隨力量的提高,1號木遠度提高1.5%,而對照組沒有明顯變化。Alvarez等[7]研究發(fā)現(xiàn),分階段實施18周力量訓練后,實驗組運動員的最大力量和揮桿速度明顯提高。
高爾夫球技術動作是較明顯的單側運動,若只進行模仿技術訓練,容易導致局部肌肉損傷。因此,高爾夫球運動員的基礎體能訓練需區(qū)別對待,強調上半身和下半身力量協(xié)調,加強左側和右側力量的對稱性訓練。高爾夫球運動員體能訓練的目的是強化動力鏈,優(yōu)化杠桿,提高擊球穩(wěn)定性,保證擊球需要的力量,而不是增大肌肉。教練員和運動員要根據(jù)揮桿的技術特點、水平和不同訓練階段的任務,合理安排基礎體能、專項體能及技術訓練的比重,并與比賽時間和大周期安排特點相結合。
基礎體能測試可以反映我國高爾夫球運動員基礎體能的整體水平,但部分測試項目(3 000 m跑、引體向上等)不符合高爾夫球運動項目的特點,與運動員的競技水平關系不大。雖然制訂測試標準時已適度降低了一些測試項目的標準,但大多數(shù)運動員得分較低暴露出2個問題:一是運動員的基礎體能非常薄弱;二是過高的標準無法有效區(qū)分運動員。
總的來說,本次測試反映出我國高爾夫球運動員的基礎體能差、水平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雖然體能測試項目和標準還有待優(yōu)化,但高爾夫球運動員暴露出的體能劣勢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視,須把體能訓練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充分認識“出色的體能是成就出色運動員的根本保障”,以基礎體能的提高作為“抓手”促進運動員競技實力的全面提升。
根據(jù)實際情況適當縮減或調整高爾夫球的基礎體能測試項目,依據(jù)項目所需的體能特點適度調整體能測試標準。運動員須明確:基礎體能是專項體能的根基,只有根基穩(wěn)固,才能更好地練習專項體能,從而提升競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