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建龍
鄭州地區(qū)的革命舊址眾多,對傳承紅色基因和講好革命故事具有重要意義,但存在著保護基礎工作薄弱、整體保護水平不高和利用水平不夠的問題。為有效促進革命舊址保護利用,提出了夯實文物保護基礎、提高革命舊址保護水平、加強革命舊址展示利用和講好革命文物故事等措施。
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和大革命時期。1921年3月,早期武漢共產小組成員趙子健在鄭州創(chuàng)辦京漢鐵路工人夜校,1921年春,李大釗親自到鐵路工人夜校講課,宣傳馬克思主義,現保存有鄭州鐵路職工學校舊址。1923年2月7日,吳佩孚調動軍警,制造了“二七慘案”,現保存鄭州二七罷工紀念塔和紀念堂。1925年8月,在王若飛、王荷波領導下,鄭州豫豐紗廠工人舉行了大罷工,現保存有豫豐紗廠罷工舊址。密縣共產黨員張書印在山頭灣村發(fā)展黨組織,建立農民協(xié)會,領導農民運動,現保存有山頭灣夜校農民協(xié)會舊址。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與武漢北伐軍會師鄭州,1928年春,為紀念北伐以來犧牲的將士,馮玉祥撥款修建了碧沙崗陵園,現存國民革命軍北伐陣亡將士墓地。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共產黨人領導鄭州地區(qū)工人運動和農村革命斗爭,比較典型的有1933年9月至1934年1月領導的豫豐紗廠工人大罷工和新密劉堂村附近開展的農村革命斗爭,劉堂村成為當時共產黨在密縣乃至鄭州以及滎陽地區(qū)的活動中心,現存劉堂廟革命舊址。
抗日戰(zhàn)爭時期。1939年2月,中共登封縣第一次黨代會在大金店袁橋村召開,現存登封縣第一次黨代會舊址。1944年9月,皮定均、徐子榮率領豫西抗日先遣支隊挺進豫西,9月30日,先遣支隊襲擊登封正在施工的日軍機場,殲滅日偽軍一部,解放民工兩萬余人,目前保存有日軍侵華飛機場舊址。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積極開展敵后抗日戰(zhàn)爭和根據地建設,至1945年8月,鄭州地區(qū)先后建立了登封、鞏縣、滎汜、密北、密南、新密禹抗日民主政府和地方武裝,留下了如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司令部舊址、新密豫抗日民主政府舊址、余明禮故居等。
解放戰(zhàn)爭時期。1948年5月8日至16日,陳賡、謝富治集團9縱先后在密縣塔山和登封蘆店、景店一帶開展了密縣阻擊戰(zhàn)、蘆店殲滅戰(zhàn)等戰(zhàn)役。6月21日,為保障開封戰(zhàn)役,9縱26旅在鄭州以東白沙、蔣沖地區(qū)開展了阻擊鄭州之敵東援的戰(zhàn)斗。10月22日,在中原野戰(zhàn)軍1、3、4、9縱隊和豫皖蘇第1、5軍分區(qū)部隊3個團及華北野戰(zhàn)軍一部配合下,9縱在鄭州西北薛崗村至老鴉陳一帶全殲鄭州國民黨守軍,解放鄭州。為紀念戰(zhàn)斗中犧牲的戰(zhàn)士,保存了一批烈士陵園和戰(zhàn)斗紀念地舊址。
新中國成立至十一屆三中全會前。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先后幾次來鄭視察工作和召開會議,留下了一些與之相關的文物舊址。1952年10月毛澤東登上邙山俯瞰黃河。1958年和1959年,毛澤東先后在鄭州召開了中央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1960年5月,毛澤東到鄭州視察燕莊大隊麥田。1964年3月,毛澤東在黃河迎賓館召開重要會議,接待柬埔寨副首相朗諾。留下了鄭州會議舊址、毛主席鄭州會議住地、毛主席視察燕莊紀念地等一批革命舊址。
鄭州地區(qū)革命舊址整體概況
鄭州地區(qū)被省文物局確定為革命文物的革命舊址有164項,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
從革命舊址分布地區(qū)看,多數革命舊址分布在鞏義、登封、滎陽、新密和新鄭地區(qū)的偏遠山區(qū),鞏義市53處,登封市44處,滎陽市20處,新密市15處,新鄭市11處,占到革命舊址總量的88%。
從革命舊址類別上看,類型齊全,有重要機構舊址、重要會議和重要事件舊址、重要人物或烈士故居、舊居,烈士墓地和紀念建筑類革命舊址、重要戰(zhàn)斗遺跡,其中烈士墓地和紀念建筑類革命舊址占到了三分之一。
從革命舊址年代上看,革命舊址分布年代涉及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各個時期,其中以抗日戰(zhàn)爭時期為主,主要反映了共產黨人領導豫西人民進行抗戰(zhàn)的有關史實。
一是革命舊址保護基礎工作薄弱。在全市164處革命舊址中,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只有27處,國保單位僅有1處,只占革命舊址總量的16%。而一般文物點占到總量的66%,革命舊址整體保護等級相對較低。許多一般革命舊址缺乏專人管理和文物保護標識,處于自然保存狀態(tài),部分縣級革命舊址保護單位“四有”檔案不全,文物保護基礎工作薄弱。
二是革命舊址整體保護水平不高。由于對革命舊址整體保護的意識不夠、文物管理人員不足、革命舊址交通不便、維修資金缺乏等原因,許多革命舊址缺乏日常管理和養(yǎng)護,部分革命舊址保存狀況較差,只有少數保護級別相對較高的革命舊址得到修繕維護。被確定為革命文物的27處保存狀況較差的革命舊址中,縣級文物保單位和市級文物保單位就占11處。
三是革命舊址對外展示利用不夠。大多數革命舊址由于產權問題、保存狀況問題、資金問題等多種原因沒有對外開放,即使對外開放的革命舊址也由于缺乏對豫西革命根據地和豫西抗日先遣支隊等歷史的深入研究和文物征集,沒有很好地闡述好自身的革命價值和時代意義,普遍存在著陳列展示簡單,缺乏文物資料,展示水平不高的問題,在講好鄭州革命故事上有欠缺。
鄭州地區(qū)革命舊址保護利用的思考
夯實文物基礎工作,提升革命舊址保護等級。距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束已經過去10年,需摸清省文物局確定的164處革命文物舊址的文物現狀,完善革命舊址的文物保護標識,明確基本信息,提高群眾保護意識。完善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的“四有”檔案和尚未定級的革命文物舊址的信息登記,建立全市革命文物大數據庫,動態(tài)掌握革命文物舊址保護狀況。以河南省第八批省保單位和鄭州市第三批市保單位評選工作為契機,推動縣級文保單位的保護等級提升,明確一批未定級革命文物舊址的保護等級,提高全市革命舊址整體保護等級,進一步夯實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基礎。
加強文物維修管理,提高革命舊址保護水平。出臺《鄭州市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方案》,做好鞏義、新鄭、新密、滎陽和新鄭地區(qū)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的本體保護、環(huán)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與展示提升工程,編制嵩岳革命文物片區(qū)革命舊址保護利用專項規(guī)劃,推進革命文物保護片區(qū)集中連片保護,針對革命舊址部分非國有產權的特點,創(chuàng)新管理體制機制,積極推動政府與社會資本聯動,支持產權人和社會力量參與革命舊址保護,用社會資金彌補國家保護資金的不足,有效改善文物保存狀況,提升保護水平。
深入開展學術研究,加強革命舊址陳列展示。加強與黨史研究部門、黨校、高校專家的合作,深入開展革命舊址的歷史研究,系統(tǒng)梳理各革命舊址的歷史史實,深刻闡釋革命舊址的歷史內涵和時代價值,為展示利用提供學術基礎。加強對社會上散存的革命文物和革命文獻檔案史料、口述資料的調查征集,挖掘與革命舊址相關的文物和人的故事,有效補充革命舊址陳列展示的內容,做到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此外,陳列展示要兼顧內容和形式,綜合運用實物、 照片、模型、雕塑、影像等多種形式及聲、光、電等多種手段,形成各有重點、豐富多樣的革命展覽,避免同類革命舊址展示內容千篇一律。
有效整合革命資源,豐富革命舊址利用方式。系統(tǒng)梳理同類革命舊址和同一地區(qū)革命舊址之間的邏輯關系,深入挖掘紅色故事,打造豫西根據地政權建設、革命斗爭等各類紅色主題的旅游品牌線路,并加強基礎配套設施建設,打造各具特色的紅色旅游區(qū),形成覆蓋全面、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景區(qū)體系。做好革命舊址與社區(qū)的聯系,提供綜合公共服務,如用于圖書館、村史館、畫家寫生基地、散文創(chuàng)作基地、革命舊址酒店、生態(tài)遺址公園等。對于革命舊址屬于私人所有的,在不破壞文物的前提下,允許用于居住或其他形式的合理利用。
積極推進宣傳教育,講好革命舊址文物故事。在革命舊址舉辦高質量的主題展覽和豐富多彩的社會教育活動,開展入黨入團入隊儀式、黨員主題教育、青少年“紅色主題”研學教育,增強參觀革命舊址的互動性和體驗性。結合國際博物館日、建黨節(jié)等節(jié)日,舉辦流動展覽,組織宣講團到學校、機關和社區(qū)進行宣講。積極與學校聯合編撰出版適合中小學生的革命文物知識讀本,傳承好紅色基因。研發(fā)“紅色記憶”手繪地圖等紅色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使參觀者把革命記憶帶回家。制作一批革命舊址微視頻、短片和人物紀錄片,對革命舊址進行全景式、立體式、延伸式展示宣傳教育。加強革命舊址講解員培訓,提升講解員水平,講好鄭州革命故事。
作者單位:鄭州二七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