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珊 郭元元
南陽農業(yè)職業(yè)學院 河南 南陽473000
大專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更是培養(yǎng)技術型專業(yè)人才的重要場所,肩負著我國培育人才、促進技術發(fā)展的重要任務。隨著現(xiàn)代化科技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和網絡信息技術的普遍化,越來越多的大專學生也開始暴露在多元、復雜的網絡文化中,這些內容的渲染也使得學生更加個性化、多樣化,這對于學生管理工作來說也是新時代下的關鍵挑戰(zhàn)。大專學校需要根據信息化技術水平構建更加強有力的、信息化和專業(yè)化的管理系統(tǒng),從而為的學生發(fā)展和學校專業(yè)教育任務的提供管理支持和技術保障。
1.習慣性以自我為中心,情感表達較為缺失?,F(xiàn)階段下,我國大專院校學生的年齡階段更多地集中在“95后”、“00后”,且大部分學生都是獨生子女,這些學生缺少兄弟姐妹般交流與溝通的經驗,在長期以往家庭教育中心位置,學生更多地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考慮問題方式,甚至會有情感淡漠、忽視他人感受、同理心較弱等情況。同時,這些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不同價值觀和多元文化的沖擊,與父母輩的價值觀念等不盡相同,隨著現(xiàn)代化發(fā)展,傳統(tǒng)社區(qū)觀念減弱,更多是原子化和封閉型社區(qū),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減少,學生們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朋輩群體的關懷與陪伴,使得人際交流和人際關系也較為疏離,學生們在情感表達、發(fā)泄等問題上往往會受到自我性格和交流方式的禁錮,也容易產生一些偏激、不正確的表達方式,這些都不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2.學生通常缺乏自信,多數時候沉迷網絡?,F(xiàn)階段大專學生,更多地以95后、00后為主,他們受到時代發(fā)展和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影響,往往追求自我表達、標新立異,以求自我的個性化發(fā)展,但是相反的由于多元價值觀和文化沖擊也使得在成長階段會聽到不同的評價、討論與聲音。大專學校的學生往往是經歷了傳統(tǒng)的中學教育,在考試和學習過程中沒有取得滿意的成績,而接受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的教育,這些個體經歷、學習環(huán)境和社會整體唯分數、唯高考至上的背景,使得學生容易缺乏自信,產生一定程度上的自我懷疑,得到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較低,這樣的情況也容易帶到大專學習階段與環(huán)境中去,因此,在這個價值觀沒有被穩(wěn)定構建和多元的環(huán)境下,諸多學生容易沉迷于虛擬世界,從游戲、網絡聊天等途徑獲得他們想要的認同感和滿足感,然而這樣的情況往往會變本加厲,不利于學生積極地、健康向上發(fā)展。
3.價值觀尚未形成,易受外界環(huán)境影響。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多元化的文化與信息傳播提供了有效便捷的路徑,大專學校的學生也由于個人原因和學校管理不夠科學化,更容易受到網絡多元文化的影響,他們缺乏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主流價值觀引導,加之社會經驗不足,判斷力弱,在問題和各種事情面前難免存在片面性和盲目性,容易迷失自我,不利于未來個人前程發(fā)展。
1.大專學生差別性大數量多,輔導員難以全面掌握。根據我國出臺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guī)定》,我國高校輔導員崗位的名額設置數量是根據該校園師生比例不低于1:200來布局的,近年來隨著高校教育不斷發(fā)展與改革,很多職業(yè)院校重組升級,各校擴招趨勢明顯,使得輔導員實際管理的學生數量往往遠大于200人,這種比例不僅增加了輔導員的工作壓力,也使得輔導員在學生全面管理上有一定的難度。眾多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思想觀念和性格特征,當其出現(xiàn)波動和困難的時候,難以全面地把握并及時的干預。同時,由于數量過多,輔導員往往會將注意力放在兩極的學生身上,不太會因材施教,這樣也使得學生容易感受到不被關心、不被注意,難以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心,對于其自我意識的培育不足。
2.獲取信息渠道單一,學生管理的效率低。在大專學校里輔導員管理學生的模式比較固定,往往都是從班級走訪、學生焦點小組訪談、班級會議和主要班干部等渠道來獲取學生的信息,這種方式有利有弊,一方面,定期走訪班級和學生宿舍,組織學生開展班會活動,能夠使得學生和老師在短期內建立情感聯(lián)系。也能幫助老師及時地獲取學生信息資料和學習動態(tài)。但是另一方面,這種方式耗時較長,效率比較低,從學生或者班干部獲得的信息往往具有滯后性,使得問題解決不及時。而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給予輔導員和學生更多的線上交流平臺和機會,輔導員可以通過微博、朋友圈等軟件跟學生互相分享信息動態(tài),從而把握學生生活狀態(tài)與思想狀況。
3.需要適應網絡時代特征,改變傳統(tǒng)的說教方式。首先,關注大專學生的性格特征與發(fā)展需求,他們相比以往更加注重個性化,期望自己能夠標新立異得到別人的認同與關注,他們也更容易、更偏愛去打破和挑戰(zhàn)既有規(guī)則和要求,傳統(tǒng)的說教方式在他們中學時期成為固定的模式,也會被他們所抗拒和抵觸,因此,新時代的學生管理可以在網絡時代背景下,結合各個網絡平臺來獲取學生及時、豐富、快捷的信息,并用更適合學生的表達方式拉近與他們的距離,讓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能夠真正地有效且高效地地展開。
1.提高學生管理工作者素質與信息技術能力。在網絡時代背景下,大專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也面臨著新一輪的考核和要求,對于管理者的專業(yè)能力和綜合素質都有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他們把握高校學生管理相關基礎知識和理論,了解高校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點,從而為具體的學生指導和管理工作奠定理論基礎,幫助學生管理者能更有底氣和針對性地展開工作,來幫助指導學生生活與學習,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和健康成長。其次,隨著網絡時代下多元文化的沖擊,學生管理者需要起到主流文化的宣導和指導作用,來幫助引導學生建成自身全面的思想觀念,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幫助建成其人格,使得學生能夠自主甄別網絡信息。最后,學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努力學習網絡信息技術,充分利用網絡平臺挖掘學生的信息,在實際工作中運用QQ、微信公眾號、微博和空間等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和生活狀態(tài),并積極與學生平等溝通,加強管理的高效性,來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質量。
2.線上管理與線下管理相結合。不管網絡信息社會發(fā)展到什么程度,網絡只能是學生管理者了解學生的一種方法和途徑,不可能取代線下的學生管理工作。網絡所能起到的僅是連接線上和線下管理的工具。線上管理的最終目的依然是讓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努力學習,不斷完善自我。所以,學生管理工作者依然要重視線下管理,在實際生活中,走訪學生班級宿舍,走到學生中間,解決線上線下發(fā)現(xiàn)學生面臨的實際苦難和思想問題。依然需要通過建立良好的校風校紀,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用環(huán)境的改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同時,教師要深刻剖析沉迷網絡學生的心理特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鼓勵學生多參加班級、學校的集體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進而完善學生的心理和人格。
3.加強并完善大專學校的校園網絡建設。由于網絡信息的復雜性,學校需要做好信息篩選和網絡安全工作,校園網絡需要在保證網絡環(huán)境安全的前提下,給學生、老師和學校一個三方共同分享和交流的平臺,學生可以在網絡上展開討論,校方和老師則可以在網絡平臺上發(fā)布相關學習講座、考試通知等信息,既然能從上向下的對于信息進行管理,也能給予學生平等交流與分享的機會。
4.不斷增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學生管理的根本目標在于提升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學生管理工作者需要在正確指導之余,不斷鼓勵學生首先增強其自我管理能力,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發(fā)展能力。教師可以在日常的學生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的意識,鼓勵學生在校園活動和班級內部進行管理來鍛煉自己的能力。另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對于校園建設、校園活動進行建議,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共同參與學校成長與建設,從而提升學生對于校園生活與個人發(fā)展的共鳴性,也提升其參與感和歸屬感。在互聯(lián)網力量的依托下,不斷加強網絡文化建設,讓三方都能共享互聯(lián)網信息時代的共同福利。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大專學校的學生管理帶來挑戰(zhàn),也帶來機遇。盡管網絡的復雜性使得學生工作也變得復雜,但是也促進學生管理者不斷提升自我素養(yǎng),從而把握新的問題和動態(tài),幫助學生能夠在網絡背景下愉快、個性化且積極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