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順彬
(江蘇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江蘇 南通226007)
銅是人類最早使用的金屬之一,其對早期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重要影響。現如今,銅被廣泛應用于電氣、輕工、機械制造、建筑、國防等領域。由于銅元素有很強的抑制細菌、病毒和水中微生物生長的作用,因而被紡織企業(yè)用于開發(fā)各類抗菌纖維及其制品,如天綸集團開發(fā)了一種含銅離子5%的高吸濕性腈綸;中紡優(yōu)絲開發(fā)了錦綸基銅離子抗菌纖維;于靈芳等人[1]研究了粘膠纖維/改性粘膠纖維/銅離子改性腈綸纖維集聚賽絡紡混紡紗的生產工藝;陳志鵬[2]利用錦綸基銅離子纖維開發(fā)了抗菌襪。
當前,銅改性纖維的種類較多。納米銅離子改性聚酯纖維是將抗菌銅材料經加工處理,使其粒徑達到納米級后,加入到聚酯紡絲液中,經紡絲加工而制成的一種功能性抗菌纖維[3];納米銅粘膠短纖維是在普通粘膠纖維生產工藝流程和主機設備的基礎上,利用注射裝置將納米銅粉分散液加入粘膠紡絲液中,在紡絲酸浴中固化形成初生纖維,然后經過牽伸、塑化、精煉處理獲得[4];銅改性活性炭纖維是基于活性炭的優(yōu)良吸附性能,使用銅離子對其進行改性獲得[5];羧甲基纖維素-銅離子纖維是用羧甲基纖維素鈉紡絲液和CuCl2溶液經過噴絲孔噴絲后,在凝固浴中析出而形成纖維[6];在原漿聚合階段,采用氧化還原引發(fā)、原位聚合和直接紡絲體系,在腈綸大分子側鏈上引入有機銅鏈和高親水基團,可形成銅離子抗菌改性聚丙烯腈纖維[1];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作為硅烷偶聯劑,與棉纖維表面羥基反應,再與硫酸銅絡合反應,可使棉纖維負載銅以制備抗菌纖維[7];將海藻酸鈣纖維投入到一定濃度和溫度的硫酸銅溶液中,處理一定時間,然后水洗去除纖維表面的硫酸銅,最后在真空烘箱中烘干可得到銅離子改性海藻酸鈣纖維[8,9];利用含納米級銅材的改性功能切片,采用熔融紡絲工藝使銅離子牢固地鑲嵌在纖維分子結構中,可獲得錦綸基銅離子抗菌纖維[10]。
選用18.5 tex銅改性聚酯短纖維純紡紗,LXC-352SCV型電腦橫機進行編織,機號14針/(25.4 mm),聚酯包氨綸包覆紗的規(guī)格為4075,橡筋線規(guī)格為110號,編織后的手套袖口以針織羅紋組織收口。下機后先用洗衣液洗凈,然后放入柔順劑中浸泡40 min,取出熨燙和晾干,手套實物圖如圖1所示。
圖1 手套實物
按照FZ/T 73047-2013《針織民用手套》[11]進行檢測,手套外觀無跳針、線頭、橡膠筋和氨綸絲外露等表面疵點;色牢度測試為3級,達到合格品標準,手套色牢度檢測結果見表1;按GB/T 20944.2-2007《紡織品 抗菌性能的評價 第2部分:吸收法》[12]進行檢測,手套對大腸桿菌的抑菌率大于98%,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大于95%,對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大于93%,具有良好的抗菌效果。
表1 色牢度測試結果
使用銅改性聚酯短纖維純紡紗制成的手套外觀較好,無明顯疵點;色牢度測試為3級,達到合格品標準;對大腸桿菌的抑菌率大于98%,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大于95%,對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率大于93%,抗菌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