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 明
中國是公認的世界竹類植物的起源地和分布中心。在上古時期,中國的竹類分布范圍比現(xiàn)代要廣泛得多。在湖北省長陽縣舊石器時代遺址長陽人文化遺存中,發(fā)現(xiàn)了以嫩竹為食的竹鼠和大熊貓,說明當時這一地區(qū)有大片竹林。先人沒有辜負大自然的饋贈,他們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開始采食竹筍,并逐漸學會加工竹材,制造出適合自身需要的各種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從而使中國成為世界上開發(fā)利用竹類資源最早的國家之一。
在陜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許多陶器的底部都留下了竹編織物的印跡,從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編織方法有斜紋編織法和纏結編織法。浙江吳興錢山漾新石器時代遺址直接出土了簍、籮、籃等竹篾編織品。這些編織品采用了十字形、人字形、菱形方格和梅花眼等多種編織方法,經緯疏密得當,造型美觀。
這些竹制品盡管簡單稚拙,但卻是源遠流長的中國竹文化長河最早的發(fā)端。
夏商至兩漢時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竹器的制作工藝日益精美,運用領域趨于廣闊,中國竹文化的基本內容和藝術特征,得以初步形成和確定。
“竹簋方”是一種盛棗栗的禮器,容量為一斗二升?!秲x禮·聘禮》記載:“夫人使下大夫勞以二竹方。”《疏》云:“王后法有玉案,并有竹簋,以盛棗栗……此諸侯夫人勞卿大夫,故無案直有竹簋,以盛棗栗?!?/p>
“籩”也是一種祭祀與宴飲時盛食物的竹制用具,其形狀似一高足盤,上有一圓形蓋子,與木制食具“豆”同列并陳,并有十分繁瑣的規(guī)定和禮儀。在周代,設有專門管理籩的“籩人”,專門負責備辦王室宴享或祭祀時籩中必須盛放的各種食物?;e因適用場合不同而盛不同種類的食物,并有不同的名稱?!俺轮e”盛鮑魚等,“饋食之籩”盛棗、桃、榛實等,“加籩”盛菱、芡、脯等,“羞籩”盛粉粢、糗餌等。以上總稱“四籩之實”。
“簞”是一種竹篾編制的圓形餐具,制作則比較粗糙,為平民百姓的盛飯用具?!墩撜Z·雍也》記載:“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薄昂勈称帮嫛泵鑼懥祟伝亍霸诼?,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清淡生活。簡單的竹制飲食用具具有如此細密的分別與分類,說明當時竹制器物的“?;背潭纫严喈斨?,并展示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有的繁縟禮制。
竹制樂器真正定型并成為樂器的重要一族,便是在商周兩朝。周人根據(jù)制作材料的不同把樂器分為“八音”,竹制樂器便為“八音”之一。《周禮·春官·大師》記載:“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贝藭r,竹制樂器種類已為數(shù)不少,在《詩經》詠及的六種吹奏樂器中,有五種由竹制成,即簫、管、龠、笙、篪。在隨縣戰(zhàn)國曾侯乙墓、長沙西漢馬王堆墓等墓葬中均出土了笛、篪、排簫、竽和竽律等大量竹制樂器。在“八音”之中,“竹”雖屈居其末,卻比“石”生命力長久,比“金”“革”“木”“匏”范圍廣泛、種類繁多,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絲”一起扮演著中華民族樂壇的主角。
毛筆是中國特有的書寫工具,毛筆的筆桿絕大部分由竹制成。1954年,在長沙左家公山一座戰(zhàn)國時期的木槨墓中,發(fā)掘出一支完好的毛筆,筆管為實心的竹桿,長18.5厘米,直徑為 0.4厘米,筆頭由兔箭毫制成,用絲線纏縛于竹桿一端的四周。這是迄今出土的最古老的毛筆。秦漢時期,毛筆仍以竹為筆桿者居多,但對筆頭的安裝方法進行了改進,即纏縛動物毛于筆桿一端變?yōu)閷⒐P頭裝于鏤空的筆桿一端。
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3枝毛筆、湖北江陵鳳凰山西漢墓出土的2枝毛筆,以及甘肅武威磨咀子東漢墓出土的2枝毛筆,筆桿均為竹質。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在《筆賦》中敘述毛筆的制作時說:“削文竹以為管,加漆絲之纏束?!庇纱丝梢姡窆芄P雖然僅只是毛筆的一類,卻深得文人學士們的鐘愛。
在造紙術發(fā)明之前,竹簡在春秋時期取代了鐘鼎和甲骨,成為了古人主要的書寫工具。據(jù)史載,孔子所整理的“六經”就是寫在竹簡上的。傳為魏國編年體史書的《竹書紀年》,因其書于竹簡而得名。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等著名兵書和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南郡守騰文書》《大事記》《為吏之道》《律文三種》等均書寫于竹簡之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竹在象征、傳導、表達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心理、觀念、理想等方面更為細化、?;c完整。面對著江南秀麗的山川,南朝的文人學士們賞竹、贊竹、詠竹之風日盛一日,繼晉朝玄學家郭璞的《山海經圖贊·桃枝》之后,出現(xiàn)了王羲之的《筇竹杖帖》、戴逵的《松竹贊》等一批描寫竹之特性的辭賦。
“窗前一叢竹,青翠獨言奇。南條交北葉,新筍雜故枝。”南齊時期,隨著山水詩的成熟,詠竹詩開始大量涌現(xiàn),并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著名的山水詩人謝朓的《詠竹》便是其代表,開創(chuàng)了詠竹詩這一中國古典詩歌中特有的門類。
魏晉時期,竹比較固定地被賦予理想人格的象征意義或符號指述意義?!稌x書·王徽之傳》記載:“時吳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觀之,便出坐輿造竹下,諷嘯良久。主人灑掃請坐,徽之不顧。將出,主人乃閉門,徽之便以此賞之,盡歡而去。嘗寄居空宅中,便令種竹,或問其故,徽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邪!’”這段記載通過觀竹表現(xiàn)了王徽之卓犖不羈的性格。
嵇康、阮籍等魏晉時期一群個性鮮明的名流經常優(yōu)游于竹林,這便是著名的“竹林七賢”。他們之所以醉心于竹,是因為竹子簡勁素雅、挺直有節(jié),與魏晉時期崇尚的豁達灑脫、皈依自然、剛正耿直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相吻合。
這個時期,晉人戴凱之寫出了專門研究竹子的理論專著《竹譜》?!吨褡V》的出現(xiàn),說明竹在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相當突出,人們對于竹已有較為全面而深入的認識與研究。
唐宋時期,竹文化的特別首先表現(xiàn)在,竹的加工量大為增加。唐朝經濟的繁榮發(fā)展,對竹材的需求量大增,掌管宮室建筑、金玉珠翠的“將作監(jiān)”內設有管竹材的專職官員,掌管園苑蔬果、花草種植的“司苑”內也設有上林署專司竹木栽培。宋代的“將作監(jiān)”更為龐大,下屬有三十一作,竹作規(guī)模宏大。《金史·食貨志》載:“司竹監(jiān)歲采入破竹五十萬竿?!庇纱丝梢娖鋾r竹材加工之盛。
其次表現(xiàn)在,竹的加工深度明顯提高。唐宋兩朝,對竹的加工,除了利用竹材的自然屬性,還進行更為精細的編織雕畫,出現(xiàn)了諸如編織精美的蘄簟以及茶鈴、竹茶橐、茶焙等竹制茶具。南宋時期,由于紙張質量有了很大提高,竹紙制造業(yè)發(fā)展到了相當規(guī)模,竹紙成為與楮皮紙相頡頏的主要紙種之一,甚至取代了享譽很久的剡溪藤紙。其中,以姚黃、學士、邵公三種竹紙最受文人學士喜愛。
北宋仁宗時期誕生于四川的卓筒井,開辟了中國井鹽業(yè)的新紀元。其中,竹制工具有活塞式竹制扇泥筒、井壁、汲鹵筒、鹵筧、氣鹵等。因而有學者認為,此種鹽井從形狀上看是一種立井,可以稱之為“卓筒井”,但從構造材料上看,是一種竹井,可稱之為“竹筒井”。卓筒井對于竹子中空等物理屬性和抗腐蝕等化學屬性的綜合全面利用,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王羲之《筇竹杖帖》局部,宋拓翻墨本。
唐宋文人的愛竹之風盛于此前任何一個時期,人們賦予竹的文化意義之豐富、意識之深邃、情感之強烈是前無古人的。白居易、杜牧、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等一大批知名文人學士留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文墨跡。中國墨竹畫產生的確切時間眾說不一,但最遲在唐朝中期,畫竹已成為專科。史載中唐畫家蕭悅擅長畫竹,有多幅作品流傳。至宋朝,竹因更為契合宋代文化的價值觀念和審美理想,出現(xiàn)了影響深遠的畫竹大師文同、蘇軾以及一批流傳千古的優(yōu)秀作品。“湖州竹派”的創(chuàng)立,形成了較為系統(tǒng)的畫竹技法和理論,豐富了中國畫的題材和體裁。
唐宋兩朝,無論是竹子的加工利用還是竹文化意識的普及深入,無論是繼承前人成果還是創(chuàng)造新成就,竹文化的發(fā)展都可以稱得上是中國古代史上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