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秦始皇統(tǒng)一了中國,為了炫耀自己的豐功偉績,他在游歷過的名山勝地,總要叫人在石頭上刻上一篇頌揚自己的文字。他以為石頭是永遠(yuǎn)不會爛的,他的豐功偉績也就可以永遠(yuǎn)讓后人知道了。但是到了2000多年后的今天,這些石碑只剩下了山東瑯膏山保存的斷片,而斷片上的字跡 也早已是模糊不清了。
許多古碑都沒有逃過這樣的命運,愈是古老,上面的字跡愈是模糊:有些古老的石制建筑物,原本方方的石柱都變得渾圓了。
原來,石頭也是會慢慢“爛”掉的。
可能有人會說:石頭不“爛”多好??!可不是這樣的,石頭不“爛”就糟糕啦!
地球上存在著這樣的生存秩序:食肉動物吃食草動物,食草動物吃植物,植物在土壤上生長。那么,土壤是從哪里來的呢?是石頭“爛”了變成的。如果石頭不“爛”,地球上就沒有土壤,就會變得一片荒蕪。
“爛”了的石頭,能夠很好地為人類服務(wù)。石頭“爛”成較大的碎粒,就是沙子。沙子再“爛”成更小的微粒,就是黏土。黏土混合沙子,再加上生物的尸體和糞便,就變成了腐殖質(zhì),然后就成了肥沃的土壤。土壤很適宜植物生長,能夠給人類提供糧食、蔬菜、棉花和油料。
不管是造房子、修水庫,還是鋪道路,都離不開沙子。純凈的石英沙是制造玻璃的原料。黏土是制造陶瓷和耐火器材的原料。在造紙、橡膠、肥皂、水泥、石油、鉛筆等制造工業(yè)中,也要用到黏土。
從“爛”了的石頭當(dāng)中,還可以提煉出黃金、金剛石等礦物來。
“爛”石頭,給人類帶來了多么豐厚的禮物??!
有時候,我們還會用人工的辦法,使石頭“爛”得更快些,以滿足各方面的需要。修建一座大型水庫,需要幾百萬立方米甚至上千萬立方米的沙子。可是,施工地點附近偏偏沒有這么多現(xiàn)成的沙子。到別處運吧,這么多沙子,要多少車皮來裝啊?難道要等那里的石頭“爛”成沙子再修嗎?那得需要千千萬萬年的時間呢。怎么辦呢?人們就用機器把已經(jīng)風(fēng)化的巖石磨成沙子來用。開礦山,修鐵路,人們還常常用爆破的方法炸爛石頭。一次爆破,就能完成自然界需要幾千年甚至幾萬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當(dāng)然,有時候我們也需要不容易“爛”的石頭。我們在這樣的石頭上修水壩、建房子。水壩和房子最好修在花崗巖的地基上,因為花崗巖是巖石中最堅固的石頭了。
(節(jié)選自陶世龍《會“爛”的石頭才是好石頭》)
思維遷移
陶世龍先生告訴我們:“會‘爛的石頭才是好石頭?!蹦敲?,石頭為什么會“爛”呢?請你從《時間的腳印》中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