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弘欣
貴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肛腸科,貴州貴陽 550000
痔瘡為肛腸科中極其常見的一種疾病,急性發(fā)作患者會出現(xiàn)肛門瘙癢、便血、肛門水腫以及疼痛等癥狀。有數(shù)據(jù)顯示[1],痔瘡的發(fā)病率極高,且仍呈增長趨勢,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目前臨床對痔瘡的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但一般認為其與靜脈曲張以及肛墊下移有關。靜脈叢是肛墊形成的主要結構,痔瘡的形成與靜脈叢的病理性擴張有關,如長時間的站立與久坐、便秘、盆腔巨大腫瘤以及前列腺肥大等均會導致痔瘡的形成。對于痔瘡患者多采用保守治療或者手術治療,目前臨床中多以手術治療為主,雖然取得一定的臨床療效但治療后極易引發(fā)并發(fā)癥,需要藥物輔助治療進行改善。該研究選取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6例痔瘡急性發(fā)作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別使用馬應龍麝香痔瘡膏與地奧司明片治療,比較兩種藥物對于痔瘡急性發(fā)作患者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痔瘡急性發(fā)作患者86例,男57例,女29例;年齡19~53歲,平均(36.61±3.19)歲;平均病程(3.13±0.21)年;其中內痔33例,外痔21例,混合痔32例。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19~51歲,平均齡(36.39±3.24)歲;平均病程(3.12±0.43)年;內痔17例,外痔11例,混合痔15例。觀察組男29例,女14例;年齡20~53歲,平均(36.92±3.49)歲;平均病程(3.15±0.28)年;內痔16例,外痔10例,混合痔17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以及痔瘡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已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確診為痔瘡急性發(fā)作患者;②年齡>18歲;③簽署知情同意書;④耐藥性較好,高度配合研究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血管、嚴重肝腎疾病患者;②對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③精神疾病或溝通障礙者;④孕婦或哺乳期女性;⑤研究配合度較差患者。
對照組使用馬應龍痔瘡膏(國藥準字Z42021920),2.5 g/次,1次/d,治療7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地奧司明片藥物(國藥準字H20093975)治療,每日中餐及晚餐時服用,前3 d為3片/次,2次/d,第4天為2片/次,2次/d,治療一周。
1.3.1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參考痔瘡評定標準:①痊愈:無便血現(xiàn)象,腫痛、瘙癢癥狀消失,痔黏膜鏡檢顯示無充血;②顯效:痔黏膜鏡檢呈輕度充血,痔核減少,無便血現(xiàn)象,瘙癢腫痛消失;③有效:痔黏膜鏡檢輕度充血,少量出血癥狀,瘙癢、腫痛癥狀減輕;④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傆行?(有效+顯效+痊愈)/總例數(shù)×100.00%。
1.3.2 兩組癥狀程度對比 對比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肛門疼痛、肛門水腫以及肛門便血程度差異。①肛門疼痛評分:0分表示無疼痛感;2分為輕度,機體可以耐受,無需藥物治療;4分為中度,疼痛較難忍受,需藥物進行控制;6分為重度,藥物難以止痛。②肛門水腫評分:0分為無水腫;1分為水腫直徑<1 cm;2分水腫直徑于1~3 cm;3分為水腫直徑>3 cm。③肛門便血評分:0分為未出現(xiàn)便血;2分大便帶血或出現(xiàn)染紙;4分為大便時滴血;6分為大便時射血。
1.3.3 兩組不良反應對比 對比并計算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予以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02%,高于對照組的72.0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肛門疼痛、水腫以及便血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癥狀均下降,觀察組肛門疼痛程度、水腫程度以及便血程度下降幅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癥狀程度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癥狀程度評分對比[(±s),分]
組別對照組(n=43)觀察組(n=43)t值P值肛門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4.34±1.04 4.37±1.08 0.131 0.896 2.81±0.43 2.03±0.35 9.225<0.001肛門水腫治療前 治療后2.14±0.41 2.16±0.39 0.232 0.817 1.13±0.22 0.86±0.13 6.929<0.001便血程度治療前 治療后2.43±0.37 2.46±0.33 0.397 0.693 1.48±0.31 1.02±0.21 8.056<0.001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56,P=0.693)。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n(%)]
痔瘡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肛門疾病,根據(jù)其發(fā)生部位的不同可分為內痔、外痔與混合痔,痔瘡的發(fā)生多與不良生活、飲食習慣有關,如過量食用辛辣食物、過量飲酒、久站或久坐以及便秘。其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肛門墜痛感、便血、脫出等,其中急性發(fā)作期患者還會出現(xiàn)低熱、消化不良等全身性癥狀,且肛門區(qū)域會產(chǎn)生大量分泌物,造成患者瘙癢等不適,嚴重威脅患者的身體以及心理[2]。痔瘡急性發(fā)作患者通常采取手術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但術后患者普遍出現(xiàn)創(chuàng)緣水腫以及疼痛現(xiàn)象,對患者的生活以及預后具有嚴重的影響。故手術后通常輔助藥物治療,該研究通過使用兩種不同藥物進行比較,探討其對痔瘡急性發(fā)作患者的效果差異。
地奧司明片的成分主要是地奧司明、橙皮甙,是一種保護血管以及穩(wěn)定毛細血管的藥物,可以起到降低靜脈擴張與減少靜脈血瘀滯的作用[3],可以促進毛細血管壁恢復通透性,從而提高抵抗性。痔瘡急性發(fā)作是機體正常肛墊微循環(huán)出現(xiàn)紊亂,致使靜脈叢擴張[4]。地奧司明片可以從本質上改善病情,達到治療目的。地奧司明片可以選擇性作用于動靜脈系統(tǒng)[5],緩解患者痔瘡水腫以及出血癥狀,加快創(chuàng)面的愈合進程,還可以降低血管內皮細胞的粘附,對崩解后的炎性物質釋放具有抑制作用[6],能更好地作用于痔瘡急性發(fā)作的患者。通過提高靜脈擴張力、促進淋巴回流、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可以有效改善痔瘡急性發(fā)作患者的癥狀。該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0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09%,提示地奧司明片對于痔瘡急性發(fā)作患者的治療效果更加突出。這與宋金忠等[7]的研究結果具有相似之處,在其研究中顯示應用后治療有效率為94.16%,療效明顯更高,與該研究結果具有一致。
患者手術治療后發(fā)生水腫現(xiàn)象是由于局部血液淋巴循環(huán)受到損傷,使淋巴液出現(xiàn)局部聚積[8]。該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肛門水腫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癥狀改善程度更加顯著,提示地奧司明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肛門疼痛、水腫以及便血癥狀。探究其原因,地奧司明片是一種微粒化的黃酮類藥物,服用后作用于機體靜脈系統(tǒng),可有效增加靜脈張力,改善靜脈叢擴張以及血流淤滯情況,使患者動靜脈正常吻合[9]。還能作用于患者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有效減緩炎性介質崩解后的釋放速度,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10],使機體微循環(huán)運作恢復正常,從而有效改善患者水腫。地奧司明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靜脈淋巴功能,減輕患者術后水腫以及出血癥狀[11],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速度。
地奧司明片是一種親和性藥物,其成分中的橙皮甙是一種維生素類藥物[12],具有保護血管,防止血管破裂的作用,對人體損傷較小,成分安全。且起效快,吸收后分布于機體各組織,不會產(chǎn)生蓄積的風險,24 h后多數(shù)通過排便排出體內[13]。馬應龍麝香痔瘡膏由爐甘石、牛黃、磞砂、麝香、珍珠以及冰片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有效改善肛門水腫、疼痛癥狀,不良反應較小[14-15]。該研究中結果顯示,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接近。觀察組采用馬應龍痔瘡膏與地奧司明片二藥聯(lián)用,對照組是單藥治療,且觀察組不良發(fā)應主要以嘔吐及腹脹,療程結束后消失,對患者機體的傷害程度較輕,提示地奧司明片安全性較高,這與李南等[16]研究結果具有相似之處,在其研究中,二藥合用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96%,與該文觀點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地奧司明片可以提高痔瘡急性發(fā)作患者手術后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加速康復進程,患者不良發(fā)應的發(fā)生率較低,安全穩(wěn)定,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