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奇靜
福建莆田木雕是莆田生產的木雕藝術品的統(tǒng)稱,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壯于當代,是福建省莆田市特有的一門傳統(tǒng)手工技藝,不僅技藝精湛、風格獨特,而且創(chuàng)作題材豐富、刀法細膩。莆田木雕的創(chuàng)作尤其考究作品的布局構圖,根據題材與主題需要,在制作工藝與結構上以適當的方式組成協(xié)調、完整的畫面,創(chuàng)作材料以龍眼木、黃楊木、檀香木以及黃花梨、小葉紫檀等為主。2011年,莆田木雕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筆者設計創(chuàng)作的莆田木雕作品《多子彌勒》《花好月圓》《自在觀音》《皆大歡喜》手法考究,工序繁多,相木設計,以刀代筆,風格獨特,以群雕、圓雕的形式表達,以中國傳統(tǒng)佛教人物、花鳥等作為創(chuàng)作主體,充分展現(xiàn)了當代莆田木雕嫻熟的雕刻技法,極具個性化精神和審美情趣。
莆田木雕作品《多子彌勒》(如圖1),精選印度老山檀香為創(chuàng)作材料,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五子戲彌勒佛為創(chuàng)作題材,塑造了彌勒佛坐在布袋上,五個孩子圍繞其身邊嬉戲的場景,展現(xiàn)了彌勒袒胸露腹、喜笑顏開、大肚能容的形象。人們見到彌勒佛樂呵呵的形象后,都會心生歡喜。在佛教中,彌勒佛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征意義,參禮彌勒佛的人能夠從彌勒佛這些品格中得到啟迪,從而把自己鍛造成具有彌勒品格的人。
圖1 《多子彌勒》
在創(chuàng)作木雕作品《多子彌勒》時,以莆田木雕中的浮雕技法為主,對表現(xiàn)手法尤其考究,構思布局好后,依照畫稿直接動刀雕刻,整體構圖飽滿,人物雕刻栩栩如生。雕刻階段分為打坯、鑿坯、修光等多道工序,同時將中國國畫中寫意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在作品的整體造型設計上,展示了莆田木雕中浮雕技藝的表現(xiàn)力,刀法細膩、線條流暢,突出了作品的層次感。
在中國傳統(tǒng)雕刻藝術中,木雕主要靠的是手工技術,但也需要藝術表達。一般來說,來源于生活的木雕藝術作品產生的動機是表達創(chuàng)造者的內心情感。我們深入考究木雕作品《多子彌勒》的創(chuàng)作過程,就會了解木雕作品中包含的創(chuàng)作內涵,包括對作品的構思,如何巧妙設計,如何創(chuàng)意表達,展現(xiàn)其審美觀以及莆田木雕技巧,透露作品的意境和自然天成的材質美,反映出人生感悟的深度,從而展現(xiàn)作品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在選材用料上,這件作品精選天然造型的印度老山檀香,整料碩大,密度高,香氣持久,氣味醇厚。而且大口徑的天然造型的印度老山檀香更是罕見,不敢輕易動手雕刻,要盡可能根據原料的天然外形進行保料設計,在注重藝術表現(xiàn)力的同時,通過巧妙布局設計人物的造型、層次感豐富的衣褶線條,憑借栩栩如生的形體來塑造出人物的神韻,也就是“以形寫神”的藝術手法。
莆田木雕作品創(chuàng)作中,尤其考究對人物神韻的表達。在雕刻莆田木雕作品《多子彌勒》的時候,對于所有雕刻的線條都非常講究,注重以線造型。在造型上,不僅要再現(xiàn)彌勒佛的具象外形,還要突出以形寫境的精神內涵,提升作品在整體造型布局上產生的層次感,整體效果渾然天成。而木雕作品《多子彌勒》從中國的傳統(tǒng)藝術中汲取精華,塑造了彌勒在平淡中蘊含神奇,在丑拙的外表下流露美好心境,在詼諧幽默中彰顯莊嚴肅穆,在揶揄中展現(xiàn)慈悲形態(tài),代表了中華民族倡導的慈悲寬容、積極樂觀的精神品質,具有深刻的精神內涵。
莆田木雕作品《花好月圓》(如圖2),精選印度老山檀香為創(chuàng)作材料,以中國花鳥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刻畫了牡丹花開富貴的美好景象。此作品構圖布局、雕刻手法精巧,以一輪明月為背景,鳥語花香,一片盎然成趣的自然景象,牡丹花開富貴,枝葉舒展;一對孔雀深情對望,情意綿綿。整件作品煥發(fā)出一種原生態(tài)的自然氣息和鮮活的生命力,仿佛世外桃源的縮影寫實,用刻刀傳神地將這種生命力和生態(tài)氣息表現(xiàn)于檀香之上,工藝高超,寓意前程似錦、花好月圓、美好圓滿。這件作品憑借精湛的雕工和精巧的造型設計,摘得第十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金獎。
圖2 《花好月圓》
圖4 《皆大歡喜》
莆田木雕作品《花好月圓》在創(chuàng)作技法上,同樣是以莆田木雕中“精微透雕”技法的形式來表達,對它的表現(xiàn)手法尤其考究,綜合運用了圓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技藝表現(xiàn)不同的場景和情節(jié),注重整體結構和比例,使用不同形狀刀口的鋒利刀具,將中國花鳥畫中寫意表現(xiàn)手法運用在作品的整體造型設計上,展示手工清刀雕刻的表現(xiàn)力,突出作品的意境。在花鳥的細節(jié)雕刻上,刻畫生動傳神、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注重線條的變化形式、美感和趣味,讓作品看上去有一種透視感,傳達出作品內在的主觀情感。
莆田木雕雕刻的最終目的是塑造精神個體,要把感性素材雕刻成人的思想形式,而且要把人表現(xiàn)為立體、富有個性的精神個體。而莆田木雕《花好月圓》正是這樣的作品,空間布局構思巧妙,同時大量運用透雕的手法,使整件作品更立體生動,主題清晰突出,花兒是美的,月亮是圓的,今夜明月圓,家家人團圓,幸福好姻緣,快樂朋友緣,甜蜜愛情緣,比喻美好團聚,也可以用作新婚賀禮。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精神內涵,就是要求把精、氣、神、魂表現(xiàn)為藝術作品,對于直接關照成為外在的,對于感覺和感性想象成為客觀的東西。”所以說,富有精神個性內涵的木雕作品,能夠激勵人心,只有憑借這種對它適合的客觀存在,才真正成為精神和理想的豐碑。正所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莆田木雕藝術作品除了需要依賴自然界原材料的自然天成,也需要創(chuàng)作者對作品賦予一種特有的精神思想,把一塊自然天成的木料塑造成栩栩如生的作品,是創(chuàng)作者內心情感和精湛雕刻技藝共同結合的過程。
莆田木雕作品《自在觀音》(如圖3),精選印度老山檀香為創(chuàng)作材料,以眾人皆知、民間塑造最多的中國佛像觀音菩薩為雕刻題材,塑造了觀音菩薩手持如意站立在蓮花寶座上慈悲自在的形象,象征事事如意,安定人心。觀世音,亦譯“光世音”“觀世自在”“觀自在”,是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圣之一。
圖3 《自在觀音》
在中國傳統(tǒng)雕刻藝術中,觀音題材木雕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中結合自己獨特的藝術見解,既要做到相同,又要做到不同,主要靠的是手工技術,但也需要藝術表達,通過大膽勤奮的藝術實踐,獲得了可喜的成果。一般來說,來源于生活的木雕藝術作品,其產生的動機是表達創(chuàng)造者的內心情感。我們深入考究木雕作品《自在觀音》的創(chuàng)作過程,就會了解木雕作品包含的創(chuàng)作內涵,包括自己對作品的構思,如何巧妙設計,如何創(chuàng)意表達展現(xiàn)自己的審美觀,以及高超的木雕作品藝術技巧的表達,在精益求精的探索中理解自己,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蹲栽谟^音》面部表情莊嚴慈祥,衣袖線條飄逸流暢,作隨風自然擺動的樣子,立體層次分明,蓮花臺立于水浪之上,透露出木雕作品藝術的意境和自然天成的材質美,反映出自己人生感悟的深度,從而展現(xiàn)出作品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
對于木雕作品《自在觀音》的創(chuàng)作而言,在設計構思的時候,就已經奠定了相應的情感和思想基礎,再通過純手工雕刻創(chuàng)作的溫度,表達作品個性化的精神內涵,賦予木雕作品一種“魂”的精神力量。這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就是自己思想感悟的一種升華,以及對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普度眾生的敬重之情。那是一種信仰精神的象征,通過木雕作品,以“器以載道”的形式表達了觀音菩薩以超世間的慈悲大行于世、普度眾生、造福世人的精神品質。
西方雕塑人物,大多是采用塊面的造型方法,首先要臨摹出人體的外在形狀,再通過動態(tài)的姿勢,顯得很有動感,再加上層次感豐富的衣褶線條,憑借栩栩如生的形體來塑造出人物的神韻,也就是“以形寫神”的藝術手法。然而,中國傳統(tǒng)木雕一直深受繪畫的熏陶,潛移默化中認同了文人雅士在視覺藝術上的審美依據,不執(zhí)于心,也不偏于物,物我雙融,象與意合,達到了“取神遺貌”的境界。
莆田木雕作品創(chuàng)作中,尤其考究對人物神韻的表達。一般來說,最高的藝術境界表達是對“意境”的營造,以及對“神韻”的傳達,無論作品的立意還是設計構思,都講究突出應物象形,之后才能因材施藝。
綜上所述,莆田木雕藝術中,通過不同雕刻技法展現(xiàn)創(chuàng)作題材的精神形象,塑造具有獨特精神、個性內涵的木雕作品十分稀少,手藝人要不斷潛心專研,磨煉提升,投入創(chuàng)作情感,才能創(chuàng)作出有情懷的木雕作品,反映當代的社會風貌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這樣的作品才有魅力,才具有代代傳承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