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彬彬 湖南民族職業(yè)學院視覺藝術學院
長沙窯瓷器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產生了獨特的設計理念和美學特征,創(chuàng)新了表現(xiàn)手法,它的裝飾風格影響至今,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傳承著中華傳統(tǒng)文化。雖然長沙窯瓷器不如越窯之青,又不如邢窯之白,市場競爭力較差,但倔強的湖湘人面對困境不屈服,而是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法,對瓷器采用新穎、獨特的裝飾手法,如大膽地運用色彩繪上詩、詞、書、畫,以及創(chuàng)造性地吸收和借鑒西域的文化因素,然后將其融入瓷器的裝飾和造型之中,努力迎合海外消費者的需求,進而打通海外市場,另辟蹊徑尋求新的出路,奇跡般地將長沙窯帶入一種新的藝術高度,湖湘文化強烈的自我表現(xiàn)心態(tài)、標新立異的創(chuàng)造能力為我們塑造了學習的榜樣。長沙窯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下取勝,成功搶占國內外市場的方法值得我們探討與學習,其獨特的審美意蘊更是值得我國現(xiàn)代藝術設計借鑒,設計師應從細節(jié)做起,強化傳統(tǒng)文化基礎,創(chuàng)作出真正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陶瓷藝術設計精品。
唐朝是繼秦漢之后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的又一個鼎盛時期。公元627年至公元649年,大唐開國之初,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治理下采取以民為本、休養(yǎng)生息、復興教育、開源節(jié)流等政策,使國家在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下快速發(fā)展,經濟、文化、藝術水平不斷提升,社會繁榮昌盛,盛極一時。因年號為“貞觀”,所以稱為“貞觀之治”。公元713開元元年至公元741年,唐朝處于全盛的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善用賢才,勵精圖治,重視農業(yè)及手工業(yè)生產,使得絲織業(yè)和陶瓷業(yè)發(fā)展迅速,特別是陶瓷業(yè),已經出現(xiàn)了青瓷、白瓷和唐三彩,其陶瓷工藝水平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1.文化交流頻繁及對瓷器品質的追求
大唐帝國建立后的一百多年里,經濟一直處于上升和發(fā)展階段,海上交通發(fā)展迅速,各國使臣來朝,使得藝術環(huán)境繁榮和文化交流頻繁。唐朝君主對待各種思想和各族文化采取兼容并蓄的開明態(tài)度,國內各民族和國際各國與唐人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東起長安的絲綢之路及以揚州為樞紐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把唐文化傳播向遠方的同時,也帶來了南亞的佛學、語言學、音樂、美術以及中亞的舞蹈和西亞的建筑與藝術等,在這些事物背后,是印度文化、波斯文化、拜占庭文化以及暗滲其中的埃及、亞述、希臘、羅馬的文化。西域服飾風行宮廷內外,中亞舞蹈、音樂使得各階層的生活更加豐富,為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元素與靈感;同時,對外來新風氣的接納、融合、效仿,對自身文化的特色創(chuàng)造提供了一個活躍的競爭環(huán)境。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長沙窯瓷器即便瓷土含鐵量高,燒制的瓷器釉色普遍泛黃、不光亮,但吸取了各種文化精華而從裝飾上做文章,進而贏得了市場。同時,交通的便利與國際交流的頻繁也為長沙窯瓷器海外市場的開辟創(chuàng)造了條件,長沙窯得以迅猛發(fā)展。
2.唐詩的繁榮使得詩文瓷出現(xiàn)
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間,唐代長沙窯由默默無聞發(fā)展為興盛海內外。從古到今,由于階級、等級觀念的差異,民間藝術與文人士大夫藝術之間始終有著人為隔閡的天壤之別,但彼此間的相互取長補短、借鑒與吸收總有著千絲萬縷、割舍不斷的血脈聯(lián)系,畢竟兩者同祖共源。正是因為這樣的纏綿悱惻,以至于中唐剛剛新興的水墨淡彩畫視覺藝術形式最開始僅在部分詩人之間流傳,而數(shù)十年后,竟以日趨成熟的瓷上意筆畫形式出現(xiàn)在古長沙窯瓷上并暢銷海外。可見,唐代文人士大夫可能起著或多或少的引導與啟示作用。
3.經濟重心南移,長沙成為新興制瓷中心
天寶年間,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統(tǒng)治階級逐漸驕奢淫逸,奸臣當?shù)溃问指瘮?,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公?55年,安祿山、史思明兩人發(fā)動政變,“安史之亂”爆發(fā),嚴重地破壞了北方黃河流域的經濟和文化,尤其是中原地區(qū)河南一帶,更是“茫茫千里,人煙斷絕,雞犬不聞,道路蕭條”。“安史之亂”主要發(fā)生在洛陽和長安一帶,黃河流域成為藩鎮(zhèn)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的場所,城市滿目瘡痍,百姓流離失所,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北方作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已經走向衰落。與此同時,南方受戰(zhàn)亂影響較小,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大量北方窯工在集體南下的途中來到長江流域的湘江之濱,發(fā)現(xiàn)這里制瓷原料豐富,水陸交通便利,社會秩序較北方穩(wěn)定,于是在湘江之濱開始了制窯業(yè)。
長沙窯將繪畫、書法、模印、貼花、雕塑等藝術手法運用于陶瓷裝飾之中,海外銷售的作品還繪制了帶有宗教和波斯地域特征的圖案,銅紅釉及釉下彩的發(fā)明使長沙窯的裝飾色彩更加豐富,這些工藝技法的創(chuàng)新推動了中國瓷器制作技藝及對外文化交流的發(fā)展。
1.獨創(chuàng)釉下彩,豐富陶瓷產品的色彩
盛唐時,中國陶瓷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瓷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青色釉和白色釉這類單調的色彩模式被打破,出現(xiàn)了豐富的陶瓷色彩。當時,越窯與邢窯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壟斷之勢,長沙窯以“青”“白”為基礎,創(chuàng)造性地研制出了青、藍、醬、綠、紅等多種色彩,尤其是窯變“雞血紅”的出現(xiàn)更是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在競爭激烈的陶瓷界取得一席之地,從此中國陶瓷生產技術突飛猛進,改變了“南青北白”的格局,長沙窯成為一顆異軍突起的彩瓷之星。釉下彩的出現(xiàn),為瓷器的裝飾在技術上和藝術上打開了色彩斑斕的新世界,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形成青瓷、白瓷、彩瓷共同發(fā)展的新時代。此時長沙窯銅紅釉的偶然出現(xiàn)令工匠們欣喜若狂,最能代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顏色出現(xiàn)在了世人眼前。
長沙窯的色彩低調內斂,大氣穩(wěn)重。色相過渡自然,冷暖協(xié)調,融洽互補。最為可貴的是,它不同于“青”“白”兩窯的施彩方式,一器一彩,或是一窯一彩,這樣出來的瓷器單調、平凡,受眾長時間接觸難免會產生審美疲勞。長沙窯的色彩多樣化,一窯多彩、一器多色的完美組合使得長沙窯在色彩美學上取得了先機。
2.繪上詩歌、書畫,首創(chuàng)瓷器裝飾的先河
唐代彩釉出現(xiàn)后,剛開始不能充分呈現(xiàn)當時社會的五彩繽紛,但是長沙窯的制作者大膽創(chuàng)新,將詩歌、書畫裝飾到了瓷器上。用中國書畫技藝將老百姓喜愛的詩詞、俚語和哲理名言作為陶瓷裝飾是長沙窯產品的一大特色。從現(xiàn)已出土的長沙窯瓷器來分析,有100多件是以詩歌作為裝飾元素的。這些古代佚名詩大部分是通俗易懂的五言詩,其內容包括宮體詩、閨情詩、開悟詩、和詩等。有些詩反映了創(chuàng)作者當時的內心活動。例如,青釉褐彩“無事來江外”詩文壺(如圖1)寫道:“無事來江外,求福不得福。眼看黃葉落,誰為送寒衣。”此詩文壺之書體氣象開張,與詩文內容一致,俱是真情流淌,極動人地傳達了出門在外的打工者悲秋求助的心緒。青釉褐彩“從來不相識”詩文壺(如圖2)寫道:“從來不相識,相識便成親。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贝嗽娢膲乇磉_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之意,字體端麗而秀勁多姿,具有王獻之《鴨頭丸帖卷》書法中的神韻。李世民曾拜書法家虞世南為師,從而促使唐代書法盛極一時,各大書法家不斷革新書體,風格迥異,自成一派。
圖1 青釉褐彩“無事來江外”詩文壺(圖片來源:長沙窯作品集)
圖2 青釉褐彩“從來不相識”詩文壺(圖片來源:長沙窯作品集)
長沙窯除了在色彩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外,其器身上的裝飾技法也獲得了空前發(fā)展。繪上詩歌、書畫使得裝飾內容廣泛,裝飾題材多樣,裝飾表現(xiàn)質樸,開創(chuàng)了陶瓷裝飾藝術的先河。
在繪畫上,唐朝名家輩出,創(chuàng)作題材和作畫技法都有了新的突破。盛唐后,隨著經濟文化的發(fā)展,繪畫題材逐漸開闊,主要以人物為主,隨著人們審美水平的提升,繪畫題材和技法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特別是青綠山水及水墨山水日趨成熟,花鳥、走獸作為一個單獨的門類也得到了人們的重視。長沙窯的裝飾畫大都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的水墨畫風格,由于瓷器畫比較特殊,雖都使用傳統(tǒng)工具進行繪制,但由于釉料找色和發(fā)色非常難掌握,工匠僅憑經驗運用毛筆勾勒出粗細變化,線條剛柔并濟、曲直相應、疏密有致、虛實相生,燒制完成后產生了寫意國畫的效果,而且繪畫布局合理,清晰可見,點、線、面非常和諧。例如,青釉褐綠彩鳥花草紋壺(如圖3)采用褐線勾勒、綠彩渲染的手法,使畫面呈現(xiàn)出水墨畫的效果。長沙窯工匠在學習文人與書畫家的過程中開創(chuàng)了瓷器寫意畫的先河,對中國瓷器繪畫裝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采用西域題材,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因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長沙窯瓷器的外銷之路開啟,成為唐朝最大的外銷瓷窯。在《伊朗發(fā)現(xiàn)的長沙銅官瓷與越州窯青花》論文中,日本著名陶瓷學家三上次男對長沙窯的裝飾圖案開展了深度的調查與分析,得出結論:長沙窯之所以得到西域各國的青睞,且數(shù)量巨大,是因為這些瓷器的圖案與當?shù)氐难b飾風格、習俗有類似之處。長沙窯為開辟新的海外市場,建立更多的外銷渠道,瓷器的設計偏向“西域”化,器型和圖案創(chuàng)作都帶有異域特征。這只青釉褐綠彩奔鹿紋壺(如圖4)繪的是一只正在奔跑的鹿,雙耳豎立,眼如銅鈴,雙蹄躍起,氣勢如虹,畫面生動可愛,自然樸素。畫中鹿膽小、機警、頑皮、靈動的形象跟傳統(tǒng)的中國繪畫中“鹿”的形象大為不同。很難與傳統(tǒng)意義上升官的寓意“祿”聯(lián)系起來。為了迎合波斯地區(qū)與宗教教徒的商品需求,有很多裝飾圖案(如圖5)輔助花紋和抽象線條并帶著濃郁的異域與宗教色彩。白釉綠彩壺(如圖6)正是長沙窯采用西域題材、迎合國外人的愛好所創(chuàng)作的。
瓷器的海外銷售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陶瓷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對促進各地區(qū)經濟文化交流起到的積極作用,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學習起到了橋梁作用。
圖3 青釉褐綠彩鳥花草紋壺(圖片來源:長沙窯作品集)
圖4 青釉褐綠彩奔鹿紋壺(圖片來源:長沙窯作品集)
圖5 貼畫人物印模(圖片來源:長沙窯作品集)
圖6 白釉綠彩壺(圖片來源:長沙窯作品集)
仿生是近些年發(fā)展起來的新興科學技術,英文為Bionics。在遠古時期,人們看見魚兒在水中游來游去,于是就模仿魚類的形體造船,用木漿仿鰭。在野外人們采集到干枯的葫蘆,于是將頂部瓜蒂去除后用來盛水,將葫蘆分開兩半后,可作盛放食物之器。人們用敏銳的觀察、創(chuàng)意和設計能力以及對大自然的崇拜仿造大自然的生物形態(tài)、特征,制作出了很多美觀、大方的生活用品。
長沙窯瓷器中有一部分為仿生瓷,主要表現(xiàn)為生物形態(tài)的仿生,從出土瓷器的象形程度來看,可以分為寫實仿生和意象仿生兩種。寫實是對生物形態(tài)具象化的表現(xiàn)手法,通過理性的對比與分析,得出生物形態(tài)的準確特征和形體,制作出較為逼真的作品。意象是對生物形態(tài)抽象化的表現(xiàn)手法,通過對生物形態(tài)的夸張、變形、增加、刪除、反轉等手法制作出創(chuàng)意豐富、造型別致的作品,賦予仿生產品以生命的象征,讓產品回歸自然。長沙窯瓷器的造型五花八門、千姿百態(tài),有各種仿花貨器型,如荷葉形、菊花形、葵花形、蓮花形等,還有各種仿果實類器型,如南瓜形、葫蘆形、梨形等,將植物果實的美學特征運用到器具的造型上,既美觀又實用,同時也有許多模擬動物外形的器具,使得瓷器既別出心裁又妙趣橫生。例如,長沙窯青釉褐綠彩鳥形小壺(如圖7)就是以鳥的形態(tài)為藍本來設計的茶壺,鳥頭為壺嘴,鳥尾為壺柄,壺的兩側采用浮雕式裝飾成翅膀的形狀,使得水壺立體感增強,栩栩如生,既美觀又個性。又如,長沙窯青釉褐綠彩繪獸座枕(如圖8)通體灰黃釉,枕面呈荷葉形,兩端微微翹起,中間內弧,形成一個自然的曲線,這樣設計是為了調節(jié)人們在休息時頭部的舒適度。枕面色彩以褐、綠、藍三色為主,勾繪荷葉、云紋,紋理之間飾一對蜻蜓追逐,中間塑猛獸一只(如猛虎),兩眼炯炯有神,雙耳豎立,背部鞍墊四周飾鈴鐺、流蘇,屈肢,匍匐在長方形底座之上,神態(tài)刻畫機警、穩(wěn)重,仿佛時刻守護著主人不受外界侵犯,這種仿生設計不僅精美絕倫,也賦予了瓷器以生命的象征,將人與自然無違和感地融合在一起。
圖7 青釉褐綠彩鳥形小壺(圖片來源:長沙窯作品集)
圖8 青釉褐綠彩繪獸座枕(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平淡、樸素的造型風格和裝飾特點是長沙窯瓷器最重要、最本質的美學特征,瓷器將平民生活的真實、隨意、自然與樸實的感覺展現(xiàn)出來,長沙窯瓷器造型的“質樸”使瓷器更平易近人,也拉近了老百姓心理上的距離感。從長沙窯出土的瓷器中,我們看到的是生動的造型、簡潔的構圖、動感而抽象的線條和色彩,讓人深深體會到其淳樸、粗獷和純真的美感。例如,青釉褐彩戲球童子像(如圖9),刻畫的是一個戴著小圓帽的童子盤坐在圓座上,耳朵上還戴有三角形耳墜;他右手彎曲將球緊抱于胸前,左手持如棒球直桿過肩,仿佛即將揮出,青黃釉施滿全身,但不及底部,頭部、腹部、背部、腳部采用點褐彩手法。這件童子像既生動地表現(xiàn)了孩童喜愛球類運動的形象,又體現(xiàn)了唐朝平民百姓對體育活動的熱愛,也反映出長沙窯工匠在造型上不拘泥物體形態(tài)的比例。長沙窯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利用夸張、變形、趣味的表現(xiàn)手法,將人物、動物等作品塑造成“另類”的質樸,特別是人們看到原本兇猛的老虎、獅子等動物形象變得憨態(tài)可掬、靈動頑皮,長沙窯打動了人們的心靈,闖進了老百姓的心里。
圖9 青釉褐彩戲球童子像(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圖10 白釉綠彩葵口杯(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圖11 青釉褐綠彩鷺紋壺(圖片來源:長沙窯作品集)
長沙窯就地取材,粗土細做、柴窯燒制。例如,白釉綠彩葵口杯(如圖10)采用手工拉坯,制作過程中內外用力技法不同,會在瓷器表面留下自然隨意的手工痕跡,這種最原始的制作手法體現(xiàn)了它最真誠的“質樸美”?!按笠粝B暎笙鬅o形”意為音美之極為無聲,象美之至為無形,這種隨意、自然、非人為的美,正是長沙窯所追求的。它透露出隨意、溫馨的情感,散發(fā)出自然而樸實的氣息。
長沙窯瓷器作為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器皿,本應遵循古法、墨守成規(guī),但恰恰相反,它隨性、開放、多變的特點充分展現(xiàn)了湖湘文化的精神,湖南人剛毅、倔強、務實、敢為人先的性格特點和進取精神造就了不一樣的長沙窯,長沙窯人勇于冒險,大膽創(chuàng)新,將唐詩的意蘊及中國書畫的筆意之美凝聚到長沙窯里,并一步步將其融入釉下彩繪中,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獨特技藝和繪畫文化。中國畫以寫意為代表,用筆隨性不苛求工細,重點在于神、形自然,強調意境美和感染力。
長沙窯瓷器因素胎具有吸水性,在器身上進行書畫創(chuàng)作時,瓷胎瞬間吸水并產生渲染效果,類似生宣紙的特性,創(chuàng)作者可以縱情地進行書法及寫意繪畫創(chuàng)作,這一創(chuàng)新技術彌補了長沙窯原料先天不足的缺憾,經過高溫燒制后呈現(xiàn)出了類似水墨畫特有的視覺藝術效果,其畫面層次分明、虛實相生、著色均勻、用筆流暢,夸張趣味的意象手法、清雅的色彩使整個畫面與器型結合得渾然天成。青釉褐綠彩鷺紋壺(如圖11)中所繪白鷺展翅起舞,蓄勢待發(fā),蘆葦迎風飄蕩,富有動感。此畫以寫意為主,技法為國畫的勾線與暈染,造型生動,清雅優(yōu)美。書法也是長沙窯中的一大亮點?!鞍彩分畞y”后南方相對安定,許多文人墨客都來到了湘楚一帶,使得文化氣氛越來越濃,形成了良好的詩書文化。長沙窯中有詩歌的瓷器較多,而且不乏一些高水準的詩歌,說明不少懂藝術的文化人也參與了其中的創(chuàng)作,長沙窯工匠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文化水平、審美意識不斷提升,融入了唐詩的精髓和書法的筆意之美。例如,青釉褐彩詩文壺(如圖12)上的書法內容為:“日日思前路,朝朝別主人。行行山水上,處處鳥啼新?!痹娢闹卑祝世噬峡?,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愛,字體縱逸飛動,筆力勁健,剛柔并濟,筆意形斷意連,抑揚頓挫,深得張旭、懷素書法真諦。
圖12 青釉褐彩詩文壺(圖片來源:長沙窯作品集)
圖13 白釉紅綠彩銀杏葉紋壺(圖片來源:長沙窯作品集)
圖14 黃釉褐藍彩云荷紋罐(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古長沙窯的筆意之美深受盛唐時代精神文化和湖湘書畫藝術的影響,瓷器上那一幅幅“凌云健筆意縱橫”的水墨藝術作品(如圖13),有寫實也有寫意,有具象生動也有抽象拙雅,有細膩的筆法也有粗獷的線條,其中蘊含著創(chuàng)作者的情緒和思慮,在自由自在的藝術天地里,他們克服現(xiàn)實條件的局限,充分地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表達自己的訴求,將一個個器皿裝飾得飄逸閑適,如草原上奔馬的暢快,如早春楊柳拂面的清新,如美人在梅樹下起舞的風姿,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唐朝是一個興盛富強的朝代,各國使臣紛紛來訪,學習唐朝開放的政治制度和強大的科學技術及卓越的藝術成就,李世民倡導的各族人民友好互通政策對唐朝的經濟、文化、科學、藝術的發(fā)展起到推進作用,在傳播本土文化的同時,廣泛接納異域文化,對各種思想文化兼容并蓄,使得唐朝對整個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長沙窯瓷器在發(fā)展中接受新鮮事物,裝飾手法與圖案紋飾開始具有鮮明的異域之美,成功地打入西域各族,發(fā)展成為唐代主要的外銷窯口。
西域是對中國蘭州以西諸地的統(tǒng)稱,實際包括中亞至西亞各部落。唐代,西域許多國家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起來的,也有的稱之為部落,如“波斯”“大食”等,這些國家逐漸發(fā)展,吸收埃及、非洲、中亞、印度的文化,形成了多民族的“阿拉伯文化”。長沙窯作為外銷窯器,最大的特征就是帶有異國文化圖形,有著異域地區(qū)特有的裝飾之美,從器型設計和圖案造型可以準確地分辨出哪些為出口瓷器。這些圖形裝飾類型有人物、植物、動物、山水、抽象幾何圖形及線條等。
為了迎合西亞消費者的審美需求,長沙窯工匠在裝飾上絞盡腦汁,努力迎合西亞民族特點。由于西亞民族不接受具象的人物裝飾及貼畫,因此長沙窯工匠馬上開始轉向抽象畫的研究,帶有植物、動物和線條的抽象畫瓷器開始大量燒制,源源不斷地運向西亞各國。這些圖案由線條連貫在一起組成幾何圖形,有的似聯(lián)珠紋圖形作串珠狀,有三角形、四方形、弧形和圓形,也有似錦緞、波斯地毯紋或垂幔,呈直條紋或放射狀,還有的自由舒展、變幻莫測,形狀有云紋狀、荷葉狀、流水狀、藤蔓狀、寶石紋理狀,或節(jié)日的煙花,爆竹的煙霧等,這些生動靈活的線條,如蛟龍飛舞般裝飾在器皿上,給人們帶來輕松愉悅的心情,同時也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例如,黃釉褐藍彩云荷紋罐(如圖14)以黃釉施滿全身,留底;周身以褐、藍(綠)兩色相間圓點排列成線,形成點線畫的效果,點線形狀呈云紋、如意紋、荷葉紋,畫面布局為兩端對稱向上發(fā)散,象征生機勃勃,點彩連貫形成線,線的曲線疊加形成面,完整地組合成了一幅作品。瓷罐釉色瑰麗、器型較大、紋飾豐滿、色調明快,“波斯”特征明顯,極為罕見,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異域風格作品。
唐代長沙窯瓷器有著非常豐富的設計元素,其獨特的藝術特征及藝術表現(xiàn)力對現(xiàn)代陶瓷設計影響深遠。尤其是現(xiàn)代陶瓷鑒賞的“返璞歸真”,人們對綠色、簡單生活的向往,粗獷、質樸的瓷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再加上現(xiàn)代陶瓷工匠不斷地學習長沙窯的藝術特點和制作技巧,并加以改進和創(chuàng)新,從而創(chuàng)作出了非常優(yōu)秀的設計作品。例如,上之堂設計的茶器唐韻系列“三杰壺”,該壺為陶質器皿,意似漢隸,拙樸內化,兼有涉勢。筆者有幸參與了此壺的設計。靈感之初源于自然中竹子錯落生長的情景,設計之初是想通過提梁握把橫跨整個壺身,將握把擬于竹根狀,但發(fā)現(xiàn)跟原來的口蓋設計有沖突,開蓋會有一定的難度,不符合人體工程學,后改用三根竹子生長之勢,繪出了設計草圖。三根竹子附勢生長在壺蓋與壺身之上,自然仿生,兩側竹段稍長,便于取水分茶,壺蓋獨留竹段,方便開合蓋。此壺寓意“三君子”,也象征著氣節(jié)高雅、虛懷若谷、正直向上的高尚品格。通過設計審議后制作出成品,開始試用(如圖15),深受客戶好評?!叭軌亍钡某晒υO計得益于充分研究了唐代長沙窯的藝術特征及美學表現(xiàn),讓陶瓷所具有的自然感深入人心。帶著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讀懂它的質地、氣味、紋理,并結合自己對生活的感悟再設計、再創(chuàng)造。
長沙窯瓷器設計新穎,造型獨特,到了唐代,瓷器發(fā)展達到巔峰。它的色彩應用、造型設計對現(xiàn)代陶瓷設計都有積極的借鑒作用。從本身的造型用材上來看,主要體現(xiàn)出了其崇尚自然、取材自然的特征。自仰韶陶瓷之后,歷經六個朝代,陶瓷業(yè)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陶瓷業(yè)無論從色彩還是造型上都與自然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人類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以自給自足的自然農業(yè)經濟為基礎,與自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們用心觀察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在陶瓷的藝術造型上,往往與自然萬物結合在一起,融入了濃濃的喜愛之情,因此陶瓷內容上往往體現(xiàn)出自然的風貌。
湖南屬于內陸省份,位于長江中游,風景優(yōu)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非常豐富,名山名水、名樓名市、名城名人居多。自然景觀如荷花、蘆葦、野生動物白鷺、水鴨與周邊的山脈、樹木等相映成趣,形成美麗的風景。美麗的自然景觀激發(fā)了長沙窯工匠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們陶醉在長沙美麗的自然景觀中,美麗的花草、靈動的水鳥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熱情。他們用睿智的目光、奇異的思維,構思著曼妙的陶瓷畫面,用他們樸實的技藝,將花鳥紋飾描繪在長沙陶瓷上。例如,上之堂《秋池一荷》這套作品的創(chuàng)意靈感正是源于荷花的造型(如圖16),自古以來荷花被譽為“出淤泥而不染”的翩翩君子,文人墨客妙筆生花,創(chuàng)作出了非常多的經典詩詞,正是因為這樣,荷花題材在長沙窯中頻頻出現(xiàn),或是詩歌,或是書畫,抑或是造型。在上之堂陶瓷工作室的設計創(chuàng)意中依舊汲取長沙窯自然的設計元素,粗陶、古釉、上色、暈染等技法都源自最古老的工藝技法。此款套裝壺身造型如荷花生動有趣,茶杯、杯托、茶海的造型借鑒了荷葉的自然卷邊造型,靈動自然(如圖17)。釉面運用傳統(tǒng)長沙窯釉下彩技術著釉,使得表面豐富多彩、層次分明,體現(xiàn)了千人千面的藝術效果。結合創(chuàng)意設計更能體現(xiàn)上之堂獨特的產品氣質,給人們帶來嶄新的視覺體驗。
長沙窯陶瓷彩繪一般由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組成,占據(jù)題材最多的是花鳥畫。湖南特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美麗的自然景觀,造就了湖南人熱愛自然、欣賞自然的心靈感應。陶瓷工匠們將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情感通過畫筆描繪出來。匠心獨運的創(chuàng)作,讓陶瓷畫面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情趣;活靈活現(xiàn)的花鳥畫面,展示了陶瓷畫工高超的技藝及對生活的熱愛。
長沙窯釉花紋展示的多為湘江兩岸的景物。這些景物十分平常,但經過窯工用心觀察,精心創(chuàng)作,不僅展示了畫工高超的技能,而且也展示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這些紋飾彩繪處處體現(xiàn)了人民與湘水土地的濃濃深情。
圖15 “三杰壺”設計圖
圖16 上之堂《秋池一荷》
圖17 上之堂荷葉杯
長沙窯瓷器之所以廣受唐朝老百姓以及國外人民的喜好,其中有個重要原因即為“物以致用”“以人為本”。長沙窯瓷器不如青瓷和白瓷的精美,其主要消費者為廣大的平民百姓,因此造型和設計都充分體現(xiàn)著“物以致用”“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陶瓷工匠制作的陶瓷彩繪處處體現(xiàn)出平民百姓的審美情趣,自然、樸實、隨意,貼近平民生活,深受平民喜愛。大眾化的創(chuàng)作模式得到百姓的認可,瓷器實用性強。
現(xiàn)代陶瓷工匠也深受啟發(fā)。他們將詩人的詩歌、膾炙人口的警句繪在陶瓷上,增添了陶瓷的藝術欣賞性。目前,對民間遺留下來的長沙窯瓷器上書寫的詩文考古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了上百件瓷器上書有詩歌,且這些詩歌大部分為市井百姓創(chuàng)作。詩風樸實,語言淺顯,通俗易懂,是老百姓喜愛的創(chuàng)作模式。當然,也有一些名家之作。詩歌內容廣泛,涉及戰(zhàn)爭、經商、送別、求仙問道等方面的內容,大部分符合百姓的生活實際,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深得百姓喜愛。唐代陶瓷工匠把時代流行的詩歌裝飾在陶瓷上,開創(chuàng)了陶瓷藝術的新篇章,滿足了市井百姓的精神需求,也滿足了部分達官貴人的精神需求。長沙窯瓷器上書寫通俗詩歌,顯示了陶瓷藝人的精神追求。在瓷器上書寫詩詞,反映了市民階層對文化的需求,彰顯了陶瓷藝人經營之道,能夠了解市場需求,滿足民眾需要。例如,臺灣青花詩詞笑嬰壺(如圖18)就屬于青花瓷,該壺采用精挑細選的高級瓷土做原料燒制成素坯,再由老師傅和藝術家在壺身上手工細膩描繪,并專人上釉,以1260℃高溫燒制成壺。本屬于細膩青花、斗彩、粉彩系列,但設計師從長沙窯瓷器上找到了靈感,以釉下青花施色為主,在潔白細膩的壺身上直接進行書法創(chuàng)作,筆意連貫、一氣呵成。運用現(xiàn)代燒制技術與古老的長沙窯純手工繪制技藝,完美地燒制出了青花笑嬰壺。壺身書寫唐代詩人王維創(chuàng)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這首詩的運用體現(xiàn)了藝術家“以人為本”的設計思想,將通俗流行的詩歌裝飾到瓷器上,古為今用,傳承開拓。
圖18 臺灣青花詩詞笑嬰壺
地域文化影響著人們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它體現(xiàn)著一個地域的文化生命力,代表著一個地域的物質生活和精神面貌,是該地域內在品質的反映。每一個事物的產生和發(fā)展都離不開養(yǎng)育它的土壤,若缺少了對地域文化特色的詮釋,將失去事物內在的核心價值。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又影響著一方人的生活。地域文化對人們的衣、食、住、行影響深遠,體現(xiàn)著這個地域人們的精神生活狀態(tài)和物質生活情況。因此,長沙陶瓷彩繪中處處彰顯著地方濃郁的生活狀態(tài)。他們根植于長沙物美、景美的自然狀態(tài),精心勾勒長沙景觀的精美之處,反映當時人們的精神風貌。正因為有了對地域文化特征的詮釋,后人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內在的核心價值。
當今中國在全球化的影響下,美學思想呈現(xiàn)國際化、多樣化、異域化,人們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又在尋找新的設計風格。我國現(xiàn)代陶瓷藝術設計是在西方國家的設計理念與藝術文化中逐漸形成的,對于西方已經不再有過去的神秘感,在設計方面也開始尋求新的突破,減少對西方的借鑒與模仿,尋求更加古老而民族化的設計元素,同時還要結合本國的國情與民族文化傳統(tǒng),既要吸收外來的先進理念、先進技術,又要進行創(chuàng)新,不僅要強調視覺藝術效果,還要重視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