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寧,于娟,余柏增,陳勇,曹進,黃紅娟,王衛(wèi)萍,張立平,李曉軍,3(. 東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基礎醫(yī)學實驗室,南京 000;. 南京市溧水區(qū)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南京00;3. 南京大學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 000)
近年來,臨床分離革蘭陰性桿菌對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耐藥率逐年升高[1-2]。菌株對碳青霉烯耐藥機制主要有3種,產碳青霉烯酶,藥物作用靶點的改變,膜通透性降低及外排作用[1-2],其中產碳青霉烯酶是最主要機制。目前已有多種碳青霉烯酶被發(fā)現(xiàn),其中KPC、NDM、OXA-48、VIM和IMP在世界范圍內廣泛分布[3]。臨床實驗室對細菌耐藥性檢測多以表型分析進行。近年來,以PCR為基礎的核酸擴增技術逐漸用于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檢測,如實時熒光PCR和多重PCR。此外,一些商業(yè)化的試劑已被用于碳青霉烯酶基因檢測,如Xpert Carba-R[4-5]。為準確分析革蘭陰性桿菌碳青霉烯類耐藥機制,監(jiān)控院內感染的傳播,本研究建立一種單管多重PCR聯(lián)合毛細管電泳(multiplex PCR combined with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mPCR-CE)方法同時檢測blaNDM、blaVIM、blaKPC和blaOXA-484種碳青霉烯酶基因,并對該方法進行評價。
1.1菌株 采用東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基礎醫(yī)學實驗室微生物室保存的產碳青霉烯酶臨床分離株[6]作為陽性對照菌株,包括:攜帶blaVIM惡臭假單胞菌(P.putida),攜帶blaNDM-1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和攜帶blaKPC-2K.pneumonia(ATCC BAA-1705),攜帶部分blaOXA-48基因序列的大腸埃希菌E.coli(DH5α)由人工合成,以及攜帶其他β-內酰胺酶(TEM-1、CTX-M-5和SHV-1)基因的大腸埃希菌,攜帶MIR-1基因的肺炎克雷伯菌,分別攜帶IMP-4和IMP-9基因的銅綠假單胞菌、弗勞地檸檬酸桿菌,以上類型菌株各1株。收集東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2019年2—3月間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動細菌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tǒng)GN-09卡檢測為碳青霉烯耐藥(腸桿菌科細菌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MICs≥4 μg/mL,非發(fā)酵菌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MICs≥8 μg/mL,腦膜敗血性黃桿菌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的MICs≥4 μg/mL)菌株68株,分別為肺炎克雷伯菌22株,大腸埃希菌10株,銅綠假單胞菌16株,黏質沙雷菌7株,陰溝腸桿菌2株,雷極普羅威登斯菌1株,腦膜敗血性黃桿菌1株,弗氏檸檬酸桿菌1株,臭鼻克雷伯菌3株,摩根摩根菌2株,奇異變形桿菌3株,藥敏試驗質控菌株為大腸埃希菌ATCC 25922。
1.2主要試劑及儀器 TIANamp Bacteria DNA Kit(DP302,北京天根生化科技公司);Premix Taq Hot Start Version和Multiplex PCR Assay Kit Ver.2(大連寶生物公司);Vitek 2 Compact全自動細菌鑒定及藥敏分析系統(tǒng)(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MaxyGene II梯度PCR儀(美國Anxygen公司);ABI 3730XL測序儀(美國賽默飛世爾公司)。本研究中所用引物的合成和擴增產物測序均由生工(上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完成。
1.3DNA提取 采用加熱煮沸法提取細菌菌落DNA。挑取單菌落,將其溶于100 μL滅菌去離子水中,煮沸10 min,12 000 r/min離心10 min,轉移上清液至新的離心管中,取5 μL用于PCR或置于-20 ℃保存。采用TIANamp Bacteria DNA Kit提取細菌溶液DNA,按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4引物設計和合成 根據NCBI數據庫中已發(fā)表的碳青霉烯酶基因blaVIM(NG_050336)、blaNDM(NG_049326)、blaKPC(NG_049253)、blaOXA-48(NG_049762)序列,利用軟件ClustalW(https://www.genome.jp/tools-bin/clustalw)進行多重比對,并根據保守區(qū),采用軟件Primer Premier 3(https://bioinfo.ut.ee/primer3-0.4.0/)設計特異性引物。為監(jiān)控整個反應體系,設計革蘭陰性桿菌16S rRNA基因引物。在上游引物的5′端標記FAM基團用于毛細管電泳分析。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公司合成。見表1。
表1 用于多重PCR和單重PCR的引物
1.5mPCR-CE 采用25 μL體系:2×Multiplex PCR Buffer(Mg2+, dNTP plus)12.5 μL,NDM-F和NDM-R(10 μmol/L)各0.24 μL,VIM-F和VIM-R(10 μmol/L)各0.24 μL,KPC-F和KPC-R(10 μmol/L)各0.24 μL,OXA-48-F和OXA-48-R(10 μmol/L)各0.16 μL,16S-F和16S-R(10 μmol/L)各0.1 μL,Multiplex PCR Enzyme Mix 0.5 μL,DNA模板5 μL,ddH2O 5.54 μL。反應條件:94 ℃ 5 min;94 ℃ 30 s,退火30 s(從65 ℃開始,每個循環(huán)退火溫度降低0.5 ℃),72 ℃ 30 s,10個循環(huán);94 ℃ 30 s,60 ℃ 30 s,72 ℃ 30 s,30個循環(huán);72 ℃ 10 min。取1 μL擴增產物,9 μL高度去離子甲酰胺(HiDi)與分子內標Liz500(體積比為250∶1)的混合物,加入96孔板中,95 ℃變性5 min,立即置于冰上,采用ABI 3730XL進行檢測。檢測結果的判定標準:若熒光強度低于分子內標的熒光強度,則判定為陰性;若片段長度在正確位置,并且熒光強度大于分子內標的熒光強度則判定為陽性,且16S rRNA基因檢測結果為陽性。
1.6特異性和靈敏度分析 將0.5麥氏濁度單位(1.5×108CFU/mL)攜帶blaKPC、blaNDM、blaOXA-48和blaVIM的細菌進行10倍梯度稀釋,利用試劑盒提取各稀釋液細菌DNA,并進行mPCR-CE檢測。將攜帶除上述基因外的其他β-內酰胺酶基因的菌株濃度調整至0.5麥氏濁度單位,用細菌DNA提取試劑盒提取DNA,行mPCR-CE檢測,用于特異性評價。
1.7mPCR-CE檢測臨床菌株中碳青霉烯酶基因 將68株細菌接種M-H平板,過夜培養(yǎng)后,挑取單菌落溶于100 μL滅菌去離子水中,用加熱煮沸法提取細菌DNA,取5 μL作為模板用于mPCR-CE檢測。
1.8普通PCR與測序 取5 μL采用煮沸法提取的細菌DNA,利用blaKPC、blaNDM、blaVIM和blaOXA-48引物進行單重PCR后測序驗證。PCR反應體系為25 μL,包括:2×Premix Taq Hot Start Version 12.5 μL,上、下游引物(10 μmol/L)各0.5 μL, DNA模板5 μL,ddH2O 6.5 μL。反應條件:94 ℃ 5 min;94 ℃ 30 s,60 ℃,72 ℃ 30 s,35個循環(huán);72 ℃ 10 min。取10 μL擴增產物進行瓊脂糖凝膠電泳分析,并將剩余陽性擴增產物送上海生工生物公司,在ABI 3730xl測序儀上進行一代測序分析,測序結果提交NCBI數據庫,進行BLAST比對分析。
2.1特異性 mPCR-CE檢測攜帶blaNDM、blaVIM、blaKPC、blaOXA-48菌株分別在116 bp、130 bp、150 bp、186 bp片段大小處檢出特異峰,16S rRNA基因片段大小為229 bp,結果與預期相符,而對其他耐藥基因無交叉反應。見圖1。
注:A,攜帶blaNDM-1的肺炎克雷伯菌(K. pneumoniae); B,攜帶blaVIM的惡臭假單胞菌(P. putida); C,攜帶blaKPC-2的K. pneumonia(ATCC BAA-1705);D,攜帶部分blaOXA-48基因序列的E. Coli(DH5α);E,分別攜帶TEM-1、CTX-M-5、AmpC、SHV-1、MIR-1、IMP-4、IMP-9的臨床分離菌株。
2.2靈敏度 mPCR-CE檢測blaNDM、blaVIM和blaKPC的檢測限為1.5×102CFU/mL,blaOXA-48的檢測限為1.5×103CFU/mL。見圖2。
注:A—E濃度依次為1.5×105 CFU/mL、1.5×104 CFU/mL、1.5×103 CFU/mL、1.5×102 CFU/mL、1.5×101 CFU/mL。
2.3臨床分離菌株PCR-CE檢測結果 經PCR結合測序分析,68株菌株中檢出45株攜帶碳青霉烯酶基因,包括攜帶blaKPC37株和攜帶blaNDM8株;未檢出攜帶blaVIM和blaOXA-48菌株。22株肺炎克雷伯菌中檢出攜帶blaKPC基因16株,攜帶blaNDM基因1株;10株大腸埃希菌中檢出攜帶blaKPC6株,攜帶blaNDM2株。16株銅綠假單胞菌檢出攜帶blaKPC基因5株,未檢出攜帶其他3種碳青霉烯酶基因。黏質沙雷菌、奇異變形桿菌和摩根摩根菌中均發(fā)現(xiàn)了攜帶blaKPC和blaNDM的耐藥菌株,同時2株奇異變形桿菌同時攜帶了blaKPC和blaNDM2種耐藥基因。mPCR-CE檢測68株碳青霉烯耐藥菌株碳青霉烯酶攜帶情況與PCR擴增結合測序結果一致性為100%。見表2和圖3。
表2 mPCR-CE與單重PCR測序檢測碳青霉烯酶基因情況
圖3 攜帶blaKPC(A和C)和blaNDM(B和D)的肺炎克雷伯菌的單重PCR Sanger測序與參考序列比對結果
在臨床微生物學實驗室中,細菌耐藥性多采用表型分析的方法,如稀釋法、藥敏紙片法等,而對于細菌是否產碳青霉烯酶,還需表型確認實驗,如Hodge試驗、mCIM試驗等。這些方法普遍存在檢測時間過長、操作復雜等缺點[7]。碳青霉烯類耐藥基因分子診斷技術主要是采用多重PCR或實時熒光PCR方法進行檢測,這兩種方法各有各的優(yōu)缺點,比如多重PCR可檢測超過4種以上的碳青霉烯酶基因或多種β-內酰胺酶基因,但是擴增產物需采用瓊脂糖凝膠電泳的方式進行分析,敏感性低,重復性差[6,8];而實時熒光PCR具有靈敏度高、特異性強等優(yōu)點,但是受到檢測通道的限制,靶標基因檢測數量有限[9]。因此,在一些實時熒光PCR方法中將碳青霉烯酶基因分組,而后通過多管多重PCR反應檢測[10];同時,也有一些方法通過設計特殊的裝置達到擴增反應的物理分離,如賽沛Xpert Carba-R[4-5]以及微流控芯片方法[11],從而達到多靶標基因的檢測。
本研究利用毛細管電泳技術代替瓊脂糖凝膠電泳,以攜帶4種碳青霉烯酶基因的耐藥菌作為參考菌株,分析該方法的靈敏度。研究發(fā)現(xiàn),多重PCR毛細管電泳的最低檢測限處于1.5×102~1.5×103CFU/mL之間,雖然明顯高于單重實時熒光PCR的最低檢測限,但與多重實時熒光PCR的最低檢測限相差不大[12-13]。用該方法檢測攜帶其他β-內酰胺酶基因的細菌,結果顯示無明顯的交叉反應。同時,我們在mPCR-CE中加入了16S rRNA基因用于監(jiān)控整個反應體系,大大提高了檢測過程的準確性。多重PCR毛細管電泳技術具有以下3點不足:(1)耗時長,因多重PCR的擴增產物需先進行變性,而后通過毛細管電泳進行分析,從而導致該方法不適合于快速檢測,尤其是臨床標本的快速檢測;(2)相比于瓊脂糖凝膠電泳方法,成本較高;(3)檢測的靶標基因數量有限,如缺少blaIMP,相對于毛細管電泳技術的高分辨率,可通過進一步優(yōu)化多重PCR反應,增加靶標基因的數量。對臨床分離68株碳青霉烯耐藥菌株檢測,并與常規(guī)PCR測序結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2種方法的檢測結果完全一致。結果表明,該方法可有效用于4種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檢測。在耐藥菌株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檢測中,并未發(fā)現(xiàn)攜帶blaVIM和blaOXA-48的菌株,這主要是由于這兩種基因分別流行于地中海國家和歐美國家,在我國較少出現(xiàn)[14]。
綜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一種可用于同時檢測4種常見的碳青霉烯酶基因的多重PCR毛細管電泳方法,并且設置16S rRNA基因為內參基因,用于監(jiān)控整個檢測過程,該方法可有效用于調查臨床分離菌株的碳青霉烯酶基因的攜帶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