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舟平
提起華夏九州,幾乎無人不知,而九州之一的雍州也是聲名遠播。那么雍州來歷如何?
雍州源于雍山,雍山孕育了一條叫雍水的河流。古雍水從雍山出發(fā),由西北奔東南,穿流如今鳳翔全境,最寬處超過百米,最終匯入渭河。如今的鳳翔彪角鎮(zhèn),就是古雍水河道的渡口之一。雍水河現(xiàn)雖已斷流,但每逢大的汛期,雍水仍沿雍山而下,古河道尚存。雍水的下游沖積成方圓數(shù)百里的廣袤平原,平原上有座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古城——雍城,位于現(xiàn)在的陜西鳳翔縣城南,呈不規(guī)則方形。古雍城被稱為“沿河而建,依水而居”的“水中之城”。歷史上的雍州大抵包括現(xiàn)在的陜西、寧夏全境、甘肅東南部、青海、新疆東部、內(nèi)蒙古南部等,大體相當于現(xiàn)在的西北五省版圖,雍山則像道教始祖太上老君一樣,數(shù)千年來一直慈祥而不失威儀地鳥瞰著雍州大地。
雍山何時命名已無從稽考,由于這里是上古時期黃帝后裔雍父的居住地,因此被稱作雍山?!队碡暋防镆延小熬胖荨币徽f,還載“黑水西河惟雍州”“龍門,雍州之城也”“雍水出雍山;雍山有五泉,即雍水之源”,可見夏朝時已有雍山之稱,之后有雍水,而雍州。
雍通壅,意為“四面有山壅塞為固”。雍山位于今陜西鳳翔境內(nèi),離縣城三十余里的西北方向,整個山勢呈南北走向,蜿蜒伸向東北,海拔1200米,屬于六盤山系的千山山脈一部分,主峰在今柳林鎮(zhèn)溝南村,鳳翔境內(nèi)綿延百余里,西接千陽,東伸麟游。雍山因橫亙在鳳翔以北,人們又稱北山;雍山主峰上因在西漢時期就建有廟宇,人們又稱廟山;雍山之巔像一個巨型倒置的“甕”,當?shù)厝诵蜗蟮胤Q為“塚疙瘩”; 雍與甕讀音相近,雍山腳下的人又稱雍山為“甕山”。你如想去雍山,問當?shù)厝恕坝荷健痹趺醋??他們大多一臉茫然,你問“甕山”,他們馬上會如數(shù)家珍般告訴你該怎么走,甚至還會說出一段有關(guān)“甕山”的故事。
從地理學(xué)意義上說,雍山山體構(gòu)成以“黃土戴帽的石山”為特征,“突兀環(huán)山丘叢”,自古頗具景觀。
如果說雍水是鳳翔的母親河,那么雍山就是鳳翔名副其實的父親山。《鳳翔縣志》載:“鳳翔有雍山,雍水,是古雍州之中心?!币驗橛辛擞荷健⒂核?,才有了雍州、雍城。先秦自德公遷都雍城后,歷20位王公達327年,秦孝公雖遷都咸陽,但秦人列祖列宗的陵寢及宗廟一直在鳳翔,所以“始皇加冕”等好多秦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與鳳翔有關(guān)。最近央視熱播劇《大秦賦》里就多次提到雍城,再現(xiàn)了雍城當年的繁華與衰落。
古雍山溝壑交錯,諸峰重疊,森林蔽日,時而祥云藹藹,自古以風(fēng)景秀美著稱,雍山八景更是由來已久,鳳翔府志、縣志均有記載。雍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登臨其上,東望秦川,西觀吳岳,南瞻終南,有“一覽眾山小”之感,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唐肅宗時鳳翔作為陪都,唐軍征討“安史之亂”屯兵雍山,以此為隴西關(guān)扼要地,為最終平定“安史之亂”奠定基礎(chǔ)。公元354年,前秦丞相苻雄與三秦大族喬秉爭戰(zhàn),雙方在雍山戰(zhàn)斗中,苻雄突然卒去,更給雍山蒙上一層神秘面紗。解放戰(zhàn)爭時期,彭德懷元帥指揮的西北野戰(zhàn)軍,在雍山與國民黨守敵進行過激烈戰(zhàn)斗,雍山又成為一座紅色之山。
雍山是道教的發(fā)源地之一,西漢時雍山已“廟貌安然”,香火鼎盛。從先秦到西漢,朝廷在雍山設(shè)五畤祠堂敬天祭祖,成為歷代君王祭祀天帝神明的圣地,漢高祖、漢武帝時期規(guī)模尤其盛大。秦漢帝王之所以選在雍山祭祀,是因為自古有種說法,認為雍山是聚居眾多天地神明的地方,是座神山。后歷朝歷代經(jīng)修葺、毀損,昔日的香煙繚繞日漸蕭條。鳳翔籍“辛亥老人”竇應(yīng)昌有詩云:“上上厥田冠九州,山名曰雍有來由。五畤祠堂今在否?雍峰高唱帝王州?!备母镩_放以來,宗教政策復(fù)蘇,雍州山道觀建立,占地三十余畝,筑路綠化,各方信眾籌資興建大殿五座,殿內(nèi)都塑有栩栩如生的道教尊神,朝山者絡(luò)繹不絕。每年古歷三月初一為道觀正會,人山人海。
有關(guān)雍山的文化源遠流長。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一方人育一方文化。從雍山附近的地名彭祖塬、堯典、北斗坊等來看,都與上古時期的人物事件有關(guān)。據(jù)古典籍記載,彭祖是顓頊帝的玄孫,相傳他經(jīng)歷了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歲。至于堯典、北斗坊都與堯帝觀天象制歷法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唐岑參在《西過渭州》中云:“渭水東流去,何時到雍州。平添兩行淚,寄向故園流?!庇荷健⒂撼?、雍州與秦人一脈相連,文化一脈相承。雍城時代,秦德公設(shè)立“三伏”節(jié)氣;秦獻公設(shè)立縣制;出土于雍塬的石鼓,世稱“石刻之祖”;漢武帝劉徹在雍祭畤時留下了著名的《白麟之歌》;榮獲2016年中國考古十大新發(fā)現(xiàn)的陜西鳳翔雍山血池秦漢祭祀遺址,是首次在國家級雍城大遺址保護區(qū)15公里處的雍山發(fā)現(xiàn)的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性質(zhì)較為明確、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秦漢“皇家祭天臺”。它以實際文化遺存印證了秦國從雍城遷都咸陽后歷經(jīng)漢武帝時期,雍城仍是這一時期的帝國“圣都”。
雍山附近的槐原村相傳為炎帝之母女登故里,“炎帝尋母”的故事在古雍州廣為流傳。雍山腳下的溝南村,以張姓為大戶,相傳張姓為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張栻后裔。由周秦至宋乃至明清,周禮文化、儒家學(xué)說、宋明理學(xué),都是一脈相承的。可見,雍秦文化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精髓,雍山是上古時期炎黃文化的發(fā)源地。雍山不僅是一座“圣山”——一處皇家祭祀文化圣地,而且是一座歷史底蘊深厚的文化名山,至今仍是我們培育主流價值觀的重要文化基因。
仰望雍山、雍水,回味雍城、雍州,秦人孕育了生生不息的雍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