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秋農 馬曉榮
原外貿部部長、國務院顧問李強同志是我黨一位難得的復合型人才,他集革命家、科學家和經濟專家于一身,在長達70年的革命生涯中,為新中國的誕生和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為軍工戰(zhàn)線付出的艱辛努力與創(chuàng)造的豐功偉業(yè),至今仍為人們所景仰。
1923年秋,李強入上海南洋路礦學堂大學部就讀,由于他天賦靈慧,聰穎好學,無論數學、物理,還是外語的成績,在班上均名列前茅,在同學中有很強的號召力。1925年“五卅”慘案發(fā)生后,李強勇敢地帶領同學們沖上街頭,開展反帝大宣傳,并被推舉為上海市學聯執(zhí)行委員。同年8月,李強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了一條職業(yè)革命家的道路。
自制手榴彈
1926年,為配合北伐軍北上,黨中央決定在上海領導工人武裝起義,李強接受了為武裝起義籌備武器彈藥的任務。因為炸彈、槍支等很難買到,李強決定自己試制,通過認真鉆研和反復試驗,終于配制出了黃色炸藥,研制成功一批手榴彈,在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不久,李強奉命撤往武漢,在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領導下開展工作。同年9月,中共中央機關由武漢遷往上海,當時正值大革命遭到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全國。為了保證中共中央的安全,在周恩來領導下,中央特科于同年11月在上海建立。特科下設四個科,分別負責總務、情報、保衛(wèi)、通訊等工作。設立通訊科之目的,在于加強黨中央對各蘇區(qū)與工農紅軍的聯系,及時了解各地斗爭情況。但當時國民黨政府對無線電器材,特別是收發(fā)報機控制得非常嚴格,市面上根本沒有成品出售,因此籌建秘密無線電臺就成為我黨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1928年10月的一天,周恩來莊重地將無線電臺的研制工作交給了通訊科長李強。與此同時,周恩來又將學習無線報務的任務交給了時任上海法租界地方黨支部書記的張沈川,從此,他們倆人就成為了中共無線電臺的創(chuàng)始人。
李強接受任務后,一方面潛心攻讀設法搞到的一套美國大學用的英文版無線電教材,另一方面他以無線電愛好者的名義,同在滬經營美國無線電器材的亞美公司和大華公司的商人交朋友,從他們那里陸續(xù)購買了無線電器材、工具及有關書刊,李強憑著扎實的英語和數學、物理基礎,邊學習邊摸索,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半年后,李強在1929年春末將第一臺收發(fā)報機試裝成功。趁著電臺還沒開始運轉的當口,他就先組裝了幾臺發(fā)報機,悄悄拿到上海各碼頭的大輪船上去賣,既熟練了技術,又賺了些錢,解決了特科經費拮據的燃眉之急。1929年下半年,中央正式決定建立第一座無線電臺,李強、張沈川在滬西極司非爾路(今萬航渡路)福康里九號租了一幢三層樓房,作為電臺的秘密臺址。
夜靜更深,李強看著張沈川打開那架自制的收發(fā)報機,用業(yè)余無線電臺的呼號開始呼叫,得到了其他業(yè)余電臺的回答。為了防止敵人偵聽,每次試驗時間都只有幾分鐘,這樣連續(xù)試驗了幾個晚上,電臺運轉順利。當周恩來得知中央第一部秘密無線電臺勝利誕生的喜訊后,親自編制了第一本密碼。無線電臺建立后由李強負責機務,張沈川分管報務。
在白色恐怖中,研制中共第一部無線電臺
1929年底,李強帶上由自己和張沈川共同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一個報務員黃尚英,奉命到香港九龍建立第二個秘密無線電臺。次年1月,滬港兩地通報成功,成為中共自己制造的第一對通報電臺。以后隨著電臺制作經驗的日益豐富,收發(fā)報機的質量和報務人員的業(yè)務水準均有新的提高。至1932年,中共中央的聲音已能通過秘密電臺及時傳達到全國各大根據地,對領導各地的革命斗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延安制造的第一支步槍:“無名氏馬步槍”
1938年初春,抗戰(zhàn)的號角將遠在蘇聯的李強召回到革命圣地延安,先是擔任軍工局和無線電局的副局長(局長由中央軍委參謀長滕代遠兼),主持全面工作,1941年升任局長,在這里他為人民兵工事業(yè)奮斗了9年。雖說延安是黃土高原上的一座名城,但它畢竟經濟落后,交通閉塞,不但找不到工業(yè)的蹤跡,僅有的手工業(yè)也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作坊。
1938年的春天,李強是在馬背上度過的,以探寶的目光四處搜尋著發(fā)展兵工生產所需的各種資源,他發(fā)現:陜北的棉花,是硝化棉的原料;延長石油溝的石油,是動力資源;黃土崗中的鐵礦和煤礦,可以用來煉鐵;羊油資源可以用來提煉甘油,是硝化甘油的原料;木材資源可用來燒炭。而八路軍總部的鼎力支持,則為軍工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與發(fā)展提供了重要保證,他們?yōu)檐姽ぞ植少徃鞣N設備、儀器、物資、原料并幫助護送到延安。
在李強領導下,延安的軍工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單一到全面,有了快速的發(fā)展。先是辦起了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既便于轉移,又利于生產的馬背工廠,接著又設計制造出了生產槍械的專用機床。面對陜甘寧邊區(qū)被封鎖的形勢和前線的迫切需要,李強心急如焚,他多次對各軍工企業(yè)的領導說:“只要你們能生產出機器、武器、彈藥和各種需要的產品來,要什么條件我都設法保證?!避姽ぞ秩w同志響應黨中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號召,沒有技術工人,就設法召集了一批造槍工人,缺少原料,就用鐵路上的道軌代替,沒有銅,就號召前線戰(zhàn)士收集廢子彈殼,運到后方,再裝上子彈頭,稱為復裝子彈,沒有專用設備,就用手工加工,大家齊心協(xié)力,克服各種困難,終于在 1939年4月25日生產出陜甘寧邊區(qū)第一支七九步槍,又名“無名氏馬步槍”,這也是我軍軍工史上自己制造的第一支步槍。同年5月1日,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在延安舉辦的第一屆工業(yè)展覽會上,把兵工廠生產的第一支步槍握在手中掂了又掂,瞄了又瞄,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從此,在八路軍戰(zhàn)士手中開始有了自己生產的步槍。為了表彰茶坊兵工廠作出的突出貢獻,中央軍委專門授予特等獎。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李強受命建造的短波廣播發(fā)射臺,把新華社的聲音傳到全世界。在西柏坡,李強接受了劉少奇、朱德等中央領導的緊急指示,為新華社廣播電臺建造一座無線短波發(fā)射臺,使黨中央的聲音和前線勝利的捷報及時播出。正是通過這個電臺,新華社播發(fā)了毛澤東嚇退蔣、傅敵軍的《蔣匪軍已進至保定以南方順橋》《評蔣傅匪軍夢想偷襲石家莊》等三篇文稿和《將革命進行到底》等歷史篇章。
新中國成立后,李強被任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無線電總局局長、電信總局局長和政務院廣播事業(yè)局局長。
寶塔山下,走出一群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人才
作為軍工局長,李強有個優(yōu)秀的特長是勤于學習、善于學習,尊重人才、培育人才。他并不滿足于以往在無線電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績,為了使自己早日成為軍工戰(zhàn)線上的內行,他同其他同志一樣如饑似渴地學習。當他獲悉伍修權那里有不少俄文版的軍事技術書籍時,就借來認真閱讀。除了向書本學,李強還十分注重向專業(yè)人才學習,盡快豐富自己對軍工生產技術知識的了解,提高自己統(tǒng)領全局的才能。當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分子和專門技術人才因為向往革命,相聚在寶塔山下,其中有許多人被安排到軍工局,他們中有搞機械的、化學的、煉鐵的、燒炭的、印刷的、紡織的……可謂人才薈萃。為了提高工人和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責任心,李強十分注意改善和提高職工的生活水平,在每月薪金報酬上,規(guī)定干部是津貼制,工人是工資制。技術干部最高拿月薪20元,技術工人最高拿月薪28元。李強作為軍工局的最高領導每月也只拿20元,這對工人是一種無言的激勵。李強在不同場合反復強調,搞軍工生產除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外,還必須有正確的技術觀點。在他的鼓勵和倡導下,軍工企業(yè)技術人員和職工們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和發(fā)揮。
1944年6月,李強兼任延安自然科學院(今北京理工大學的前身)院長,這是由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理工科綜合大學,標志著黨領導高等科技教育的重要開端,充分體現了黨中央高度重視對科技知識分子的培養(yǎng)。學校下設物理、化學、生物、地礦四個系,學制三年,生源是從各單位抽調的具有中學水平的青年。為了提高學院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學院還建立了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機械實習廠和化工實驗廠等。學院成立于1940年9月,李強是繼李富春、徐特立、陳康白后的第四任院長。
李強兼任院長后,大膽提出將學院和工廠結合起來,走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他經常帶領軍工局的技術專家給學生上課,結合斗爭實際,先后開設了兵器學、爆破學、煉鐵原理、工藝學、金屬學以及制圖、炸藥及爆炸等課程。為了讓同學們將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以深化和鞏固學到的專業(yè)知識,李強有計劃地安排同學們去各軍工企業(yè)實習。
如機械系的同學來到煉鐵高爐旁,一邊聽老師講解,使同學們真正了解高爐、送風機的制造及燃料的燒結原理,并一起參加了煉鐵的全過程。當第一爐質地優(yōu)良的灰生鐵冶煉成功時,同學們歡呼雀躍的興奮之情也感染了李強,他對同學們說:“通過參加高爐冶煉的實踐,你們既學習了知識,又為我們解決了軍工急需,這收獲不是一點點啊!”同學們聽了興奮地鼓起掌來。
延安自然科學院在先后不到五年的時間內,培養(yǎng)了500多名科技干部,為打敗日本侵略者,奪取全國勝利,建設新中國建立了不朽功勛。新中國成立后,在這些莘莘學子中有的還走上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要崗位,他們中有國務院總理李鵬、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葉選平。軍工局自身也成為一所培養(yǎng)人才的搖籃,據不完全統(tǒng)計,在軍工局工作過的人員中,有39人在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過副部級以上的領導職務。
毛澤東揮毫題詞:堅持到底
軍工局初創(chuàng)伊始,一窮二白,困難重重,除了有著40多名工人的修械所,及建立于紅軍時代的被服廠、印刷廠外,基本上沒有什么工業(yè)基礎。這對剛從國外回來的李強來說,無疑是個極大考驗,但李強相信“事在人為”四個字。經過一年時間的艱苦拼搏,延安的軍工企業(yè)已初具雛形,李強以茶坊兵工廠為基礎,成立了軍工局一廠、二廠、三廠。其中一廠負責制造機器,二廠負責制造步槍,三廠負責生產手榴彈、復裝子彈并負責籌建炸藥廠。在一次軍工局的大會上,李強坦言:我們邊區(qū)發(fā)展工業(yè)的特點是舉世所無,第一,工具自己做;第二,原料自己找;第三,房子自己造;第四,技術自己學;第五,沒有規(guī)定的原材料。在自力更生的口號下,李強緊緊依靠全體干部職工,充分發(fā)動大家獻計獻謀,群策群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至1944年,陜甘寧邊區(qū)已發(fā)展到120多家工廠,其中軍工系統(tǒng)就有8個廠,工人隊伍發(fā)展到12000多人,為邊區(qū)的軍工生產和民用工業(yè)生產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延安的軍工生產有了快速發(fā)展,在1939年至1943年的五年中,李強領導下的軍工企業(yè)共生產步槍9758支,子彈220萬發(fā),手榴彈58萬余枚,擲彈筒1500門,擲彈筒彈19.8萬發(fā),八二迫擊炮彈3.8萬發(fā),修槍萬支,修炮4門,還為地方民兵生產了地雷上千萬枚,為保衛(wèi)陜甘寧邊區(qū),加快推進奪取抗戰(zhàn)勝利的進程作出了積極貢獻。
1944年5月1日,陜甘寧邊區(qū)工廠廠長暨職工代表會議在延安召開。在這次大會上,共有五位同志被中央軍委授予“邊區(qū)特等勞動模范”的光榮稱號,其中李強是唯一的軍委局級領導干部。當李強接過毛澤東贈予的親筆手書“堅持到底”的題詞時,臺上臺下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次大會的宣言書還特別提出:“要學習軍工局長李強同志,他領導、計劃、布置、設計并親自動手,推動和幫助了邊區(qū)重工業(yè)的各種主要發(fā)明和創(chuàng)造精神?!?這是黨中央對李強為軍工事業(yè)作出積極貢獻的充分肯定與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