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潤燕,劉華,田源
子宮肌瘤是一種子宮肌層的良性腫瘤,在臨床上非常普遍,調查顯示子宮肌瘤在50歲以下女性中的累積發(fā)病率高達70%左右,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1-5]。迄今為止,其病因及發(fā)病機制仍不清楚。既往大量研究證實在子宮肌瘤組織中調控細胞凋亡的B細胞淋巴瘤-2(B-cell lymphoma-2,Bcl-2)家族存在異常高表達,如抗凋亡相關基因Bcl-2的表達顯著增加,而促凋亡基因Bax(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表達明顯減少,這導致子宮肌瘤細胞中Bcl-2/Bax比值異常升高,上述現(xiàn)象提示Bcl-2/Bax調控的細胞凋亡障礙可能參與子宮肌瘤的發(fā)生、發(fā)展[6-8]。Bax抑制因子1(Bax inhibitor-1,BI-1)是近年來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同時存在于動植物中的高度保守性細胞死亡抑制因子,廣泛存在于肺、前列腺、心臟、胎盤等組織中[9-10]。BI-1是Bcl-2與Bax調控細胞凋亡通路上的重要調節(jié)蛋白,研究證實BI-1能夠通過影響細胞內Ca2+濃度而調控線粒體功能從而影響B(tài)cl-2/Bax對凋亡調節(jié)作用,如在多種惡性腫瘤組織中的表達顯著增加的BI-1能夠通過上述作用調控腫瘤細胞的增殖、凋亡等生物學行為,而促進腫瘤的進展[11-13]。然而在子宮肌瘤中BI-1的表達及其對子宮肌瘤細胞增殖及凋亡的影響尚無相關研究。本研究擬通過觀察BI-1在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探討其相關作用機制及在子宮肌瘤發(fā)生進展中的影響。
選擇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延安市人民醫(yī)院婦產(chǎn)科因子宮肌瘤行子宮切除術的患者20例,年齡(47.3±2.6)歲,均未絕經(jīng)。瘤旁組織為肌瘤旁≥5 cm處正常子宮肌肉組織。術中待子宮離體后迅速采集新鮮組織約15~25 g,30 min內運回實驗室進行-80℃儲藏備用。20例患者中14例為多發(fā)性肌瘤(70%),6例為單發(fā)肌瘤(30%);肌壁間肌瘤12例(60%),混合性肌瘤8例(40%)。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HE及免疫組化染色證實為子宮平滑肌瘤。
納入標準:① 滿足子宮肌瘤的病理學診斷;② 標本具有足量的對應瘤旁組織;③ 患者1年內未經(jīng)任何腫瘤相關治療,如服用免疫抑制劑、放療或化療等;④ 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目的表示知曉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
0.25%胰蛋白酶(美國Hyclone公司);Trizol試劑(美國Invitrogen公司);胎牛血清(FBS)、青鏈霉素混合液(均為100 U/mL)(杭州四季青生物公司);PCR試劑盒(上??禐槭兰o);PCR引物(上海生工);Opti-MEM培養(yǎng)基(美國Invitrogen 公司);靶向沉默BI-1的小干擾RNA(si-BI-1)及其陰性對照序列(si-negative control,si-NC)(上海吉瑪生物);JC-1線粒體膜電位檢測盒、Annexin V-FITC/PI凋亡檢測試劑盒(江蘇碧云天);兔抗Bcl-2、Bax、Cleavd-caspase-3、GAPDH單克隆抗體(美國Abcam公司);大鼠抗BI-1單克隆抗體(美國Santa Cruz公司);大鼠抗Cyt-C(美國Affinity公司);辣根過氧化酶(HRP)標記的山羊抗兔、抗大鼠IgG(廣州晶彩生物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國產(chǎn)分析純。
1.3.1 原代子宮肌瘤細胞的分離、培養(yǎng)及鑒定 取收集的肌瘤組織,膠原酶溶解法加差異貼壁法進行原代細胞的分離。使用含10% FBS,1%雙抗的DMEM/F12培養(yǎng)液中進行培養(yǎng)分離所得的肌瘤細胞,并置于37℃、5% CO2恒溫培養(yǎng)箱進行培養(yǎng),待細胞生長融合至80%~90%以上時可使用胰酶進行消化傳代。選取傳代至第3代以后且生長狀態(tài)良好的子宮肌瘤細胞,應用α-Actin進行免疫細胞染色進行純度鑒定。
1.3.2 細胞轉染及分組 轉染前24 h,取處于對數(shù)生長期的子宮肌瘤細胞進行常規(guī)消化后,細胞計數(shù),按1×106個/mL接種于6孔板中,待細胞生長融合至80%時,根據(jù)LipofectamineTM3000說明書方法將si-BI-1、si-NC轉染入細胞中。將轉染后的細胞置于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8 h后即可進行檢測轉染效率及后續(xù)相關實驗。按細胞轉染情況的不同將其分為3組:Control組,即正常培養(yǎng)未轉染的肌瘤細胞;si-BI-1組,即轉染BI-1的肌瘤細胞;si-NC組,即轉染si-NC組。上述各組細胞均使用10% FBS,1%雙抗的DMEM/F12培養(yǎng)液中,并置于37℃、5% CO2恒溫培養(yǎng)箱進行培養(yǎng)。
1.3.3 CCK-8檢測細胞增殖能力 收集生長狀態(tài)良好的各組肌瘤細胞,進行常規(guī)消化后,接種至96孔板中,調整細胞密度至1×103個/孔,并向每孔加入200 uL含10% FBS的DMEM/F12培養(yǎng)液,置于培養(yǎng)箱中進行培養(yǎng),待細胞生長融合至70%~80%時,棄除原培養(yǎng)液,更換為用不含血清的DMEM/F12繼續(xù)培養(yǎng)細胞。分別于培養(yǎng)0 h、12 h、24 h、36 h、48 h時向每孔加入10 μL的CCK-8試劑,于培養(yǎng)箱中繼續(xù)培養(yǎng)2 h后,用酶標儀于490 nm波長處檢測每孔吸光度值(OD490),每個時間點每組設置5個復孔,繪制細胞的生長曲線。
1.3.4 Annexin V-FITC流式細胞術檢測細胞凋亡 取生長狀態(tài)良好的各組子宮肌瘤細胞, 130 g離心5 min,棄上清,收集細胞沉淀,用195 μL Annexin V-FITC結合液重懸細胞,并調整細胞至7×105個/mL,依次加入5 μL Annexin V-FITC及10 μL的碘化丙啶(PI)染色液,輕輕搖晃離心管以充分混勻后,室溫下避光孵育半小時。300目濾膜過濾細胞團塊后,進行流式細胞儀檢測。實驗單獨重復3次。
1.3.5 JC-1法檢測細胞線粒體膜電位水平 取生長狀態(tài)良好的各組子宮肌瘤細胞進行常規(guī)消化后,PBS重懸細胞后并將細胞調整至5×105個/mL,取1 mL的細胞懸液于EP管中并加入0.5 mL的JC-1染色工作液,于37℃孵育20 min,4℃下800 g離心5 min,收集細胞沉淀, 重懸于1 mL的JC-1染色緩沖液中后,進行流式細胞儀檢測。實驗單獨重復3次。
1.3.6 細胞內鈣離子濃度測量 取生長狀態(tài)良好的各組子宮肌瘤細胞進行常規(guī)消化后,調整至1×105個/mL,取100 μL的細胞懸液接種至6孔板中,待細胞生長融合至70%~80%時,在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孵育24 h,胰酶消化貼壁的細胞后,130 g離心5 min,收集細胞沉淀。對于細胞內Ca2+的測量,在上述細胞沉淀中加入3 uM Fluo-4 AM,并于培養(yǎng)箱中孵育20 min;對于線粒體中的Ca2+測量,在收集的細胞沉淀中加入3 uM Rhod-2 AM,并于4℃中進行孵育30 min。上述孵育后的細胞使用Hank’s 平衡液洗滌后,300目濾膜過濾細胞團塊后,進行流式細胞儀檢測。實驗單獨重復3次。
1.3.7 實時熒光定量PCR(RT-PCR) 采用Trizol法提取待測組織或細胞中總RNA,分光光度計檢測濃度與純度后,根據(jù)逆轉錄試劑說明書逆轉錄為cDNA。再按照RT-PCR試劑說明書及預實驗確定的反應時間與溫度進行實時定量,RT-PCR反應條件為:95℃(30s)預變性后,變性95℃(7 s)→退火60℃(30 s)→72℃(15 s),40個循環(huán)周期。RT-PCR引物為:BI-1上游引物為5′-CCTCTTCTGGTGGATGC-3′,下游引物為5′-GCCTCGCTCTGTTGATGTGA-3;GAPDH上游為5′-AGAAGGCTGGGGCTCATTTG-3′,下游為5′-AGGGGCCATCCACAGTCTTC-3′。以GAPDH為內參,采用2-△△Ct方法分析BI-1 mRNA的表達量。上述實驗單獨重復3次。
1.3.8 Western blot實驗 將子宮肌瘤組織及瘤旁組織在液氮中進行研磨,采用RIPA裂解液及蛋白酶抑制劑于冰上進行組織或細胞中總蛋白的提取。BCA法進行蛋白定量,按照1∶4向上清液中加入5×上樣緩沖液,并于沸水中加熱變性10 min。取35 ug的蛋白進行聚丙烯酰胺凝膠(SDS-PAGE)電泳進行蛋白分離,采用濕轉法將分離的蛋白轉至PVDF膜上,5%的脫脂牛奶于室溫下封閉2 h后,分別加入BI-1(1:300)、Bcl-2(1∶800)、Bax(1∶1 000)、Cleaved caspase-3(1∶1 000)、GAPDH(1∶2 000)一抗,4℃搖床孵育過夜。TBST溶液清洗3次,5 min/次,以HRP標記的二抗(1∶5 000)室溫孵育1 h,以TBST溶液清洗3次,5 min/次,最后在載有蛋白條帶的PVDF膜上均勻滴加ECL發(fā)光液后于凝膠成像儀進行曝光拍照。Image J軟件測定條帶灰度值,以目標蛋白與內參GAPDH的比值作為其相對含量。以上實驗單獨重復3次。
RT-PCR及Western blot實驗檢測20對組織樣本顯示, BI-1在子宮肌瘤中的mRNA及蛋白表達較瘤旁組織均顯著增加(P<0.05)。見下頁圖1A,B。
注:A圖為RT-PCR實驗檢測BI-1 mRNA在子宮肌瘤及瘤旁組織中的表達;B為Western blot實驗檢測BI-1蛋白在子宮肌瘤及瘤旁組織中的表達;a為肌瘤組織,b為瘤旁組織;與肌瘤組織相比,**P<0.01。
體外分離培養(yǎng)的原代子宮肌瘤細胞經(jīng)α-Actin免疫染色后,結果顯示超過90%的細胞胞質內可見棕黃色陽性染色,提示分離培養(yǎng)的原代子宮肌瘤細胞純度較高,可滿足后續(xù)實驗研究。見下頁圖2。
圖2 免疫組織化學鑒定分離培養(yǎng)的原代子宮肌瘤細胞(×40)
RT-PCR及Western blot實驗檢測轉染后子宮肌瘤細胞中BI-1 mRNA的表達,結果顯示與正常培養(yǎng)的Control組子宮肌瘤細胞相比,si-BI-1組細胞中BI-1 mRNA的表達顯著降低(P<0.01),而si-NC組細胞中BI-1 mRNA的表達無明顯變化(P>0.05)。見下頁圖3。
注:與Control組細胞相比,**P<0.01。
CCK-8檢測沉默BI-1基因對子宮肌瘤細胞增殖的影響,結果顯示隨培養(yǎng)時間的延長,3組子宮肌瘤細胞的增殖能力無明顯變化(P>0.05)。見圖4。
圖4 3組子宮肌瘤細胞增殖能力變化圖
Annexin V-FITC細胞流式檢測沉默BI-1基因對子宮肌瘤細胞凋亡的影響,結果顯示與Control組子宮肌瘤細胞相比,si-BI-1組細胞的凋亡率明顯增加(P<0.01),而si-NC組細胞凋亡率無明顯變化(P>0.05)。見下頁圖5。
注:與Control組細胞相比,*P<0.05。
JC-1流式檢測沉默BI-1對子宮肌瘤細胞中線粒體膜電位的影響,結果顯示與Control組相比,si-BI-1組中細胞的線粒體膜電位顯著降低(P<0.05),而si-NC組細胞凋亡率無明顯變化(P>0.05),見下頁圖6。
注:與Control組細胞相比,**P<0.01。
流式細胞術檢測沉默BI-1對子宮肌瘤細胞線粒體Ca2+濃度的影響,結果顯示與Control組細胞相比,si-BI-1組細胞的胞質及線粒體中的Ca2+濃度均顯著增加(P<0.05),其中以線粒體中的Ca2+濃度升高更為顯著;而si-NC組細胞的Ca2+濃度無明顯變化(P>0.05),見下頁圖7A,B。
注:與Control組細胞相比,*P<0.05。
Western blot檢測沉默BI-1對子宮肌瘤細胞中Cyt-C及凋亡相關蛋白Bcl-2、Bax及Cleaved caspase-3表達的影響,結果顯示與Control組相比,si-BI-1組中細胞的Bcl-2蛋白表達顯著降低(P<0.05),Bax、Cleaved caspase-3及Cyt-C蛋白表達明顯增加(P<0.05),Bcl-2/Bax比值明顯降低(P<0.05),si-NC組細胞的上述蛋白均無明顯變化(P>0.05)。見下頁圖8。
注:與Control組細胞相比,*P<0.05,** P<0.01。
盡管子宮肌瘤不是女性生殖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但其能引起多種與婦科及生殖相關的棘手問題,如異常子宮出血、慢性盆腔疼痛、復發(fā)性流產(chǎn),甚至不孕等[2,4]。長期以來,臨床上對子宮肌瘤的治療方法多為子宮切除術或肌瘤切除/剔除術,但手術治療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且肌瘤切術/剔除術后仍有不少患者會出現(xiàn)肌瘤的復發(fā)[5],因此積極探究子宮肌瘤的分子機制有望從源頭上阻遏疾病的發(fā)生及進展。
既往大量數(shù)據(jù)證實,控制細胞凋亡基因的異常表達在子宮肌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為重要的是Bcl-2基因家族。Bcl-2家族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以Bcl-2為代表的抗凋亡基因與一類以Bax為代表的促凋亡基因[6-8]。在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Bcl-2家族基因根據(jù)不同上游信號傳導的信息激活特定的下游基因,并誘導相應基因的表達與轉錄,從而調控細胞的凋亡與存活,從而維持細胞代謝的穩(wěn)定[14]。Bcl-2基因廣泛表達于多種細胞的線粒體、內質網(wǎng)以及細胞核膜等細胞器表面,通過調控細胞周期進展,并影響Ca2+內流等多種機制抑制細胞發(fā)生凋亡[15]。而促凋亡基因Bax能夠拮抗Bcl-2的抗凋亡作用,其主要通過結合線粒體膜上的糖蛋白,以形成Bax/Bax同源二聚體結構,進而導致線粒體膜損傷及膜電位的下降,最終導致細胞的凋亡[16]。BI-1是一種新發(fā)現(xiàn)的凋亡抑制基因,其蛋白產(chǎn)物能夠抑制由Bax、星形細胞素等引起的細胞凋亡[9]。既往對其的研究發(fā)現(xiàn),BI-1并非與Bax直接作用,而是與抗凋亡蛋白Bcl-2和Bcl-XL相互結合,通過改變其自身的表達,以調節(jié)BI-1/Bcl-XL/Bcl-2和Bax比值,調控細胞的凋亡[10]。同時BI-1還能有效抑制Bax/Bax同源二聚體的形成,從而阻止其誘導的線粒體對Cyt-C的釋放,抑制該途徑引起細胞凋亡的發(fā)生[17-18]。此外,有研究報道,BI-1/Bcl-2二聚體能夠與線粒體通透性轉換孔(MPTP)的主要組成成分進行結合,從而通過維持線粒體膜電位的穩(wěn)定,以保護線粒體結構及功能的完整,進而發(fā)揮抗凋亡作用[19]?;贐I-1的上述抗凋亡作用機制,既往大量研究證實在多種腫瘤組織中異常增加的BI-1能夠通過上述機制促進腫瘤細胞的增殖并抑制其發(fā)生凋亡[12-13]。
本研究首先通過檢測子宮肌瘤組織與瘤旁組織中BI-1的表達,證實BI-1在子宮肌瘤組織中同樣表現(xiàn)為異常高表達。利用siRNA干擾技術,沉默原代分離培養(yǎng)的子宮肌瘤細胞中BI-1基因,采用相關實驗檢測發(fā)現(xiàn)沉默肌瘤細胞中BI-1基因表達不影響細胞的增殖能力,但能夠促進細胞發(fā)生凋亡。鑒于Bcl-2、Bax及BI-1均能影響線粒體功能且主要通過線粒體途徑影響細胞凋亡,我們進一步通過實驗檢測沉默BI-1基因對子宮肌瘤細胞線粒體膜電位及細胞中Ca2+濃度的影響,結果顯示沉默BI-1基因能夠通過促進線粒體及胞質中的Ca2+濃度的增加,以誘導子宮肌瘤細胞線粒體膜電位的下降。而線粒體膜電位是離子在跨膜轉運時所產(chǎn)生的膜外正電位,而線粒體基質能夠產(chǎn)生大量負電荷,這導致線粒體內外膜兩側形成電位差。在細胞受到持續(xù)性有害刺激時,線粒體通透性增加,膜電位下降從而啟動線粒體途徑的細胞凋亡事件[17]。這與Lee等[20]研究發(fā)現(xiàn)的BI-1能夠通過影響Ca2+濃度,以調控線粒體功能的結果相似。最后我們通過Western blot實驗證實沉默BI-1基因能夠通過促進細胞中Cyt-C、Bax及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達的增加,而降低Bcl-2蛋白水平。Cyt-C一般存在于線粒體的內外膜間隙之間,生理條件下其不能穿過線粒體外膜到達細胞質,而線粒體膜電位的變化及結構損傷時,Cyt-C從線粒體內釋放到胞漿中,并作為重要的促凋亡因子,在三磷酸脫氧腺苷的協(xié)同作用下與凋亡蛋白酶活化因子-1相互結合,激活Caspase-3,啟動Caspases的級聯(lián)反應,最終導致細胞凋亡的發(fā)生。其中Caspases的活化是凋亡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而Caspase-3是細胞凋亡過程中的關鍵執(zhí)行者,它的活化是凋亡進入不可逆階段的標志[21]。
綜上,本研究發(fā)現(xiàn)BI-1在子宮肌瘤組織中的表達顯著增加,沉默子宮肌瘤細胞中BI-1基因可能通過改變Bcl-2/Bax比值,促進胞質及線粒體中Ca2+濃度的增加,進而引起線粒體膜電位的下降,最終誘導細胞發(fā)生凋亡。本研究首次探究并報道了BI-1在子宮肌瘤中的表達及相關作用,為進一步闡明子宮肌瘤發(fā)生發(fā)展的分子機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及實驗室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