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 麥
很難用一個詞去精準地形容海水的味道,因為它是復(fù)合的,在不同的時節(jié),海水又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味道,有的人會說它咸、腥,有人則覺得它鮮、甜。在中國的四大海域中,東海的海鮮生長環(huán)境最為獨特,因為那里有長江、錢塘江、甬江、淮河、閩江等入???,淡水與海水的交匯融合,形成天然的微生物聚集地和飼料倉,臺灣暖流、黃海冷水團等各路寒流、暖流交匯,魚蝦蟹類以此棲息、洄游。海鮮是來自大海的饋贈,也是普通人認識大海的方式,我列出了10 種海鮮,它是伴隨東海人家生活的餐桌美味,我試圖用這些水產(chǎn)和它所衍生出的烹飪文化去勾勒一下東海的味道。
如果你仔細品嘗海水的味道,那里有一絲甜味,大頭紅蝦的蝦肉也會滲出這種甜味。
第一次看見大頭紅蝦,是在寧波的海鮮面館里,我還以為這蝦是阿根廷紅蝦的幼仔,便給它隨意起了名字——“阿根廷小紅蝦”,面館的大叔搖手,說他們這兒隨面的配搭都是本地貨,沒有進口蝦子。不常吃蝦的人,很是難分辨出這蝦的區(qū)別的,無論是青蝦、白蝦還是斑節(jié)蝦,燙熟了都會變成鮮亮的紅色,舟山的漁民說,只有大頭紅蝦下鍋前后的顏色是紅的。
大頭紅蝦一般走不出舟山一帶。它的硬殼暴露了它潛伏在深海的地段,也因為這蝦子生在深海,沒了水壓,就無法存活,加之它的頭很大,可食用的部分賽不過其他品種,因此這蝦大多只在江浙一帶流通。一般的大頭紅蝦約一指長,身體微微蜷縮,頭占了幾乎一半的長度。我第一次剝這蝦的時候就驚訝于它的硬殼,那是同等長度蝦一倍的厚度,掰開蝦頭,就會看見黃色的蝦腦流出,吮上一口,濃郁的蝦香回味無窮。這蝦的蝦身呈現(xiàn)出晶瑩的白色,蝦肉上還覆蓋著血色的薄膜,一口吞下去有黏黏的口感,猶如一塊輕盈的凝脂,在口中慢慢融化。
在舟山,也有人管它叫胭脂蝦,是因為它鮮艷的紅色。因為捕撈這蝦的收獲數(shù)量極不穩(wěn)定,所以如果出海時收不來整筐,那么漁船上的水手就會用它來做員工餐。在漁船上我吃到了極為新鮮的大頭紅蝦,蝦殼很脆,肉很彈牙,幾乎不用蘸什么佐料,像一味零食。
在寧波的“三佰杯”里,我第一次吃到了抱鹽大頭紅蝦。服務(wù)生端出兩個容器,一個盤子里裝著白鹽覆蓋的蝦,另一個碗里盛滿清水,老板韓不韓說,這個蝦生是用鹽腌的,除了鹽沒有任何調(diào)味,吃之前要在清水里涮一下。我照著他說的做,蝦去殼后呈現(xiàn)出了更為白皙的肉,這與生食的北海道甜蝦、牡丹蝦有些相似,但是肉質(zhì)粗糙一些,一口咬下去,極咸、極甜相匯,在口中交織。
制成干貨,是大頭紅蝦的另一個宿命。村民會把蝦子放在燒紅的瓦缸上炙烤數(shù)日,炭火與海水交融,陸上的風(fēng)土與大洋風(fēng)味沖撞,形成一道色彩紅艷,酥脆咸鮮的美味蝦干。在奉化、寧海,每逢八九月份,就能看到古早的手藝,它能夠保留至今,是因為貪嘴的人?!棒么彐?zhèn)應(yīng)家棚村的古法烘蝦最為好吃,入口脆脆的,還有甜味。”老林從市場的貨攤上拿起兩枚蝦,一個遞給我,一個放進嘴里嚼了一會兒,繼續(xù)說道,“這是我們小時候的零嘴?!?/p>
在臺州,我還喝到了這種蝦干煮成的白湯,湯里面漂著一點青菜,干貨滾出來的湯,似乎在湯里還原了一點海水的味道,喝上一勺,十分香甜。我覺得這蝦應(yīng)該有個別稱——“東海甜蝦”。
吃蝦潺的時候可以體會到海的綿軟。
蝦潺不是蝦,是龍頭魚的一種,此外,它還有個別名叫九肚魚。這魚上了岸,進了餐廳,名字就換成了蝦潺,聽起來饒有趣味。
蝦潺如其名,魚身如流水一般潺潺綿軟,魚皮甚薄,如蟬翼剔透,如果不仔細看,還以為魚販好心剝掉了魚皮。我曾和一位北方廚師去逛廈門的水產(chǎn)海鮮市場,看到蝦潺時,他驚嘆當(dāng)?shù)佤~販的勤勞,引來了嘲笑。蝦潺和魚市場賣的大多數(shù)海魚不同,沒有硬骨,極易烹飪,因此受到煮夫們的厚愛,在東海沿岸,幾乎家家售賣蝦潺。
蝦潺長了一個不協(xié)調(diào)的腦袋,形似“龍頭”,舟山的漁民有次和我講起這魚的傳說:鰳魚因體弱被蝦蟹欺凌。龍王看不過去,下令百魚各自捐出魚骨一根,蝦潺只有一根魚骨,抽出來后便癱在龍宮前,龍王見了心生憐憫,將龍頭賜予他,說“別人見到了你,就如同見到了朕”。隨后,蝦潺也成了海中的“小霸王”,憑借一張巨口,吞噬小蟹、小蝦,甚至蝦姑。不知道這個故事流傳了多久,總之,鰳魚因為骨多令很多人望而生畏,而吃蝦潺的人則越來越多。
龍頭烤曾是蝦潺在浙江一帶的常見做法——鹽水腌制,再經(jīng)過海風(fēng)吹干晾曬的蝦潺,變成了一種類似魚片干的食物。遇見寧波老底子,便會聽到他們對蝦潺干的反復(fù)夸獎,“過酒烏賊鲞,下飯龍頭烤”。在物資相對匱乏的年月,會吃的人家會把自家腌制的蝦潺串起來,掛在廚房的通風(fēng)處,每隔幾天,就會摘下一兩條,吃粥、下飯,或是做成青菜的調(diào)劑。苦日子過去了,晾這魚就成了習(xí)慣,小孩們不愛吃它,老太太們就用它燉湯、蒸肉,那是最天然的味精。再后來,吃龍頭烤的更少了,壓飯榔頭沒人愛,仿佛只有憶苦思甜的時候,才有人提起它。
蝦潺的另一個別名是豆腐魚,這個名字也“出賣”了它的最佳做法。豆腐蝦潺是舟山一帶的常見吃法,熱鍋爆炒雪菜、蔥、姜、小紅椒,隨即加入老豆腐和蝦潺,生抽、老抽、料酒、白糖調(diào)個顏色和味道,無須翻炒,蓋上鍋蓋,等鍋開了,菜也熟了。這道菜從備料到完成不過十來分鐘,因此它也成為漁民出海時的主菜之一。不過漁民們烹飪時對放醬油格外的吝嗇,他們生怕醬油搶了海水的味,也是怕這魚被沾染了濃重的顏色。
吃蝦潺,完全用不到牙齒,只需吸吮,便能讓魚脫骨。南宋寶慶年間(1225 ~1227)所編的《四明志》中就有記載,魚身如膏髓,骨柔無鱗,想必幾百年前的人,已經(jīng)掌握了吃蝦潺的技法。貪戀軟嫩的浙江食客,偶爾也會將它椒鹽,在閩南的食客聚集的餐廳里,年輕的廚師更喜歡給它包上一層脆殼油炸,吃起來像炸鮮奶一樣,咬上一口,外皮焦酥,內(nèi)心柔滑、綿軟,魚汁四溢。
肥美的黃魚濃縮了海的滋味。
走進舟山沈家門的東河菜場,就會被各種魚類的名稱搞暈。如果有漁民做向?qū)?,則會輕松不少,靠著外形和顏色分清了一些??勺叩劫u黃魚的攤販前,還是會混淆“大小黃魚”和“梅童”。
黃魚和梅童是不同的屬。梅童魚的頭吻圓鈍,黃花魚的頭吻有些棱角;梅童魚的尾巴細長,黃花魚尾巴短??;黃魚體態(tài)大,一柞兩柞都是它,而梅童的體形較小,長到15厘米長,就是大魚了。聽了魚販的介紹,仍舊糊涂,看了價錢突然心里有了標(biāo)準——梅童的價格大概是小黃魚的三倍,野生大黃魚的價格是梅童魚的五倍。
黃魚在深海區(qū)域越冬,每年春季到近海洄游產(chǎn)卵,產(chǎn)卵后又在近海索餌洄游,老漁民們掌握了他們的遷徙路徑,往往看準時機、地點下網(wǎng),收獲頗豐。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馀》記錄道:“每歲孟夏來自海洋,綿亙數(shù)里,其聲如雷,若有神物驅(qū)押之者。”可如今這震撼的場面早已不復(fù)存在?!段骱斡[志馀》里的這魚名叫石首,說的就是黃魚頭里的腦石,黃魚依靠腦石定位,卻無法逃脫人類的漁網(wǎng)和欲望。
好景不長,如今說到黃魚,漁民們大多感慨萬千,出海了一輩子的顏師傅說到黃魚時只是擺擺手,接連嘆氣?!耙郧爸凵竭@片海里,隨便撒一網(wǎng)下去就能撈起幾筐大黃魚,有些人會用木棍敲擊船幫,水隨著船體震動,幾米內(nèi)的黃魚全漂上水面,趕上汛期的時候,黃昏或黎明,你低頭就能看見它們在成群地捕食,那時候船小,躺在艙里、聽見咕咕叫,黃魚浮上水面喘氣?!彼f,“現(xiàn)在船大了,網(wǎng)多了,魚少了,大黃魚更少了,野生的黃魚一年也搞不上幾條來?!?/p>
黃魚離了水就死,幾十年前的船上還沒有低溫存儲設(shè)備,這讓鮮魚很容易變質(zhì),舊時的漁民會在船上簡單加工黃魚,從腹部去除內(nèi)臟,然后包裹上海鹽暴曬,隨后掛在船上經(jīng)歷海風(fēng)的吹襲,不出三五日,就做成了黃魚鲞。徐珂在《清稗類鈔·動物·石首魚》提到,曝乾曰鲞魚,俗稱白鲞??扇缃竦陌做咧傅亩嗍窍∮械囊吧簏S魚。這種魚干幾乎絕跡,如若碰到兩斤重的,必會遇見出高價收購的買家。
在舊江南的習(xí)俗中,端午節(jié)是要吃“五黃”的,所謂五黃,就是黃鱔、蛋黃、黃酒、黃泥螺和黃魚,以驅(qū)毒避邪。曾幾何時,每年入梅,東海大黃魚充斥市場,小館子里,煎魚的油用了一遍又一遍,黃魚泡飯,是當(dāng)年對勞作的漁民最好的撫慰。隨著漁業(yè)的發(fā)展,餐桌上的黃魚越來越貴,后來就慢慢消失了。等黃魚再次大面積出現(xiàn)在市場上的時候,已是20 世紀90 年代,養(yǎng)殖的讓曾經(jīng)的味道再次回歸到昔日的餐桌上。魚販說,不知道是野生的品質(zhì)下降了,還是養(yǎng)殖技術(shù)提升了,反正他是越來越吃不出野生和養(yǎng)殖的差別了。如今野生大黃魚在餐廳實屬硬菜,在上?;蚴潜本┑母邫n餐廳,一條兩斤重的野生黃魚輕輕松松賣到數(shù)千元,但始終有人愿意花上大價錢去吃它,或許只為吃到一種昔日的味道。
和黃魚相比,梅童魚的鮮味是另一種味道,它的肉身更緊致,舟山人說它的滋味更濃,像是能吃出一種日照海水的味道。梅童魚金黃色的身體十分健美,“冷水梅童賽黃魚”,此話不假,冬天的梅童魚幾乎不進食,懂吃的人只去除它的腮部,內(nèi)臟完整下鍋煮湯,或是清蒸,盤中充斥著海的味道,一筷子夾起一條,讓人胃口大開。
在某些季節(jié),海水會因不同涌的交匯而變得層次分明,這是肥美的馬鮫魚最喜歡出沒的地方。
清光緒《揭陽縣續(xù)志》中“色白如銀,味甜無鱗,銀膚燕尾,品在鯧鳙之間”,說的就是馬鮫魚的肉質(zhì),好于花鰱,次于鯧魚。馬鮫魚就是北方人常說的鲅魚,體形狹長,頭及體背部藍黑色,側(cè)面有數(shù)列圓斑點,腹部則呈淡白色。在松門的水產(chǎn)批發(fā)市場里,隨處可見被凍成冰柱的馬鮫魚,我隨口說了句,“這魚看著可不值錢啊!”魚販笑了笑,說這魚大多要賣到我們北方去的。
清明前后,帶卵馬鮫魚洄游江河產(chǎn)卵。干漁行的人都知道,這個季節(jié)的馬鮫魚,肉質(zhì)滑嫩又肥美。這絕不是夸張,藍點馬鮫,肉多刺少,層次分明,有一種香糯的口感,被魚市的人稱為“極品鮫”。不過極品鮫會轉(zhuǎn)瞬即逝,如果錯過了清明,藍點馬鮫的數(shù)量就少了很多,如果不趕在這短暫的上市時間嘗鮮,就要再等上一年。
上好的馬鮫在清明前后會賣到一兩百元一斤,這就是寧波、奉化老饕口中的“川烏”,這個名字來源于鰆鯃,字中帶春,想必在春季食用最美。“眼亮、鰓靚、體亮”,魚販老林拿著一根冰凍的馬鮫魚說,冰凍的魚這幾點都不符合,“烤著吃吧”。我問了一句那要怎么做才好吃,老林回答,“放湯”。
煮這湯其實沒什么講究,只要魚鮮,雪菜夠咸就足矣。幾滴豬油下鍋,翻炒雪菜,隨后放入切好的馬鮫魚塊,再倒上一壺開水,蓋上蓋子,只要等到開鍋即可。兩根煙的工夫,鍋已開始冒氣,打開那鍋正在濃縮的湯,一股鮮氣撲鼻,等水霧從眼鏡上散去,便看到一鍋潔白的魚湯,搶先喝上一口,一股甜絲絲的味道充滿口腔,到湯汁的溫度變溫,起初的相對單調(diào)的甜味會變得豐富起來,魚肉也會從糯到堅呈現(xiàn)出風(fēng)味上的不同層次。
老林說,馬鮫魚在不同時間里的味道也有差別,因為它身體的適應(yīng)性很強,所以在不同的海域里,還會產(chǎn)生不同的味道,例如香山的更甜些,舟山的則會咸一點,其他的海域內(nèi)臟味突出,清明前后節(jié)洄游到象山港的大多是藍點馬鮫,我們喜歡它豐富的油脂,這個層次感,在其他馬鮫上是不常見的。
在中國人的餐桌上,馬鮫魚算得上是后起之秀,因為在20 世紀60 年代之前,它并非我國漁業(yè)的主要捕撈對象,當(dāng)黃魚、帶魚資源開始緊張時,馬鮫魚的年產(chǎn)量也隨即漲到了幾十萬噸,登上了餐廳后廚的主戰(zhàn)場。不過幾年前,馬鮫魚的數(shù)量也開始銳減,一網(wǎng)撈上來,馬鮫魚不過十來條,清明前后,再也網(wǎng)不到整群的馬鮫魚了。“真擔(dān)心以后連馬鮫魚都吃不到了?!崩狭终f,“有時候馬鮫魚實在太貴,有些人就會買些竹鮫、板鮫替代,讓鮫得以常游餐桌?!?/p>
馬鮫和鯧魚,好似一對天生宿敵,因為總有人拿它們作比對。明代王世懋的《閩部疏》有記錄,山食鷓鴣獐,海食馬鮫鯧,足見,吃馬鮫魚和鯧魚是當(dāng)時好食者的共識。閩南也有諺語:一鯃二紅鯋,三鯧四馬鮫,五鮸六加臘。這是閩南地區(qū)的漁民給出的古老排行。
在沒有藍點馬鮫的日子里,溫嶺松門鎮(zhèn)的漁民還能捕到中華馬鮫魚、康式馬鮫魚、朝鮮馬鮫魚,雖然這三種魚沒有藍點馬鮫那樣金貴,卻也是不錯的食材,馬鮫魚如若被凍成冰,就會送往北方,雖然沒有了剛上岸時的鮮嫩,但用它來做鲅魚餃子,也是道不錯的吃食??稍谡麄€東海,人們覺得吃餃子是件很陌生的事。
人們喜歡生吃血蛤大概就是因為那一口“血”,這“血”的含鹽量與海水大致相同。
雖然大多數(shù)的貝類供應(yīng)是依靠養(yǎng)殖的,但是賣魚的小販們堅稱,“血蛤永遠是野生的好,因為要生食,野生的沒有菌”。血蛤也叫毛蚶,形同小號的赤貝,在東南沿海地帶,生長在灘涂里。魚販說的血,其實也不是血蛤的血液,而是它赤紅色的分泌液體。
在整個東海地區(qū),吃血蛤是件硬核的事,因為每個人都說,“開水燙幾秒之后就可以吃了”,舟山人說他們吃血蛤只用一種方法——白焯,也叫燙、飛水。常見的場景是在大排檔里,一碗碗冒著熱氣,燙得半生不熟的蚶被店主端出,食客瘋狂地撥開蚶的殼,看見血一樣的分泌液,然后吸吮起來,再吃掉蚶肉。
從溫嶺向南,吃血蛤會淋上姜酒,這里說的姜酒不是紅棗姜酒,而是黃酒和姜汁、姜末調(diào)出的酒,微微燒熱后,澆在剛剛出鍋、鮮脆的小貝殼上,頓時傳來一陣濃重的灘涂氣味。從上海一直到東南亞,人們普遍覺得血蛤大補,補血、補氣、滋陰壯陽。這種認識還要歸結(jié)于李時珍,他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味甘性溫云云。
臺州路橋區(qū)曾有個習(xí)俗,女人坐月子一定要吃血蛤;玉環(huán)也是如此,除了蛤肉,酒也要一飲而盡。不過這個習(xí)俗隨著1988 年上海甲型肝炎的大爆發(fā)而終止了,畢竟是濾食性動物,血蛤的生長環(huán)境中含有大量的菌群,短暫的加熱是無法起到可生吃的作用的。那是一次極為兇險的疫情,官方稱在3 個月內(nèi)有29 萬人患病,醫(yī)院爆滿。不過就在那次疫情過去后沒幾年,“茹毛飲血”的傳統(tǒng)吃法再次回到了餐桌上,人們對這帶鹽的“血”味好似有些依賴,不過食客們長了些教訓(xùn),他們會佐些小酒,似乎那樣可以抑制疾病的發(fā)作一樣。漁民大多不愛吃血蛤,是因為蛤肉少,也是因為不敢在船上喝酒,喝酒就誤事,出海怕有風(fēng)險。
在浙江、福建的很多地區(qū),人們還會在清明節(jié)那天帶著煮好的血蛤上山祭祖,蛤殼寓意“錢幣”,拜拜之后,兒孫們吃上幾顆,把貝殼堆積在墓碑前,算是對先人的孝敬,如果遇上撥不開的,也不能說出來,要揣在兜里帶回家,用錘子敲開,表示萬事順利。在福建過年吃血蛤,是因為“蛤殼錢”的寓意,吃完的蛤殼子要扔到床下,祈求來年可以發(fā)財。
沙蒜吞食泥沙,充滿礦物質(zhì)的味道。
人會吃海葵,這要感謝為海葵起名“沙蒜”的人。沙蒜棲息在海涂之下,以吞食泥沙為生,它從淤泥中吸取營養(yǎng)物質(zhì),周身被黑灰色覆蓋,如果將其洗凈,便會看到如韭蒜薹一般的青黃色,由于它形似蒜頭,故浙江一帶的漁民給它取了沙蒜這個生動的名字。
沙蒜在古時叫“沙噀”。宋代提刑許及之是溫州永嘉縣人,他曾經(jīng)為沙噀寫下《德久送沙噀,信筆為謝》,詩曰:“沙噀噀沙巧藏身,伸縮自如故納新。穴居浮沫兒童識,探取累累如有神。詢之并海無所聞,吾鄉(xiāng)專美獨擅群。外脆中膏美無度,調(diào)之滑甘至芳辛?!弊阋姰?dāng)時的人已經(jīng)把沙蒜烹飪得非常美味了。
沙蒜是柔軟的,“癱”在沙中的,但是倘若遇到獵手,便會緊繃起來,像充了氣一樣。它的分布甚廣,蘇浙沿海一帶綿長的海岸線上都能見到。雞腸蒜和球沙蒜是常見的兩種。球形沙蒜更似大蒜,長居淺灘,每到夏末,前來趕海的人便能輕松采集一小筐;雞腸蒜形長似內(nèi)臟,定居在淺?;蚰嗤恳幻紫碌奈恢?,少有人能徒手挖到,每逢深秋,就能看到漁女背著竹筐用長鍬在沙灘上挖這蒜。
溫州龍灣區(qū)愛吃沙蒜,當(dāng)?shù)厝藭阉龀缮乘鈨?,這是甌菜中一個典型的菜品。溫嶺人喜歡用沙蒜做湯,品嘗起來像是喝一碗咸香的海水,不太清爽,甚至有點渾濁。我第一次喝沙蒜湯就是在溫嶺,那天還潮,氣溫降到2 攝氏度,街上的人寥寥無幾,闖入一家深夜?fàn)I業(yè)的館子,點上一碗沙蒜湯,喝下去突然有種回魂的感覺。店家用海河豚的湯來比較這沙蒜的鮮,無奈的是海河豚魚已被明令禁止食用。每次坐在餐廳里點這道菜,服務(wù)員都會笑瞇瞇地說道“勁補”“功效厲害”之類的話,有些地方甚至把它稱作“海中冬蟲夏草”,大概是迷信這蒜和羊腰子有相似的功效。
在浙江臺州,沙蒜被燒制得十分雅致,大概是因為沙蒜燒豆面入選了“臺州十大名菜”的原因,所以凡是接待貴客,餐桌上必少不了這味食材。臺州豆面不是用綠豆磨的,而是用番薯淀粉制成的粉條,廚師在制作時會先將沙蒜放入清水中煮開焯水后清洗,去除表面黏膜,隨即將五花肉切片,大蒜、姜切丁,芹菜切粒。豬油炒沙蒜這一步必不可少,海陸兩味的結(jié)合讓沙蒜充分吸收風(fēng)味物質(zhì),從而變得順滑,蓋上蓋子再燜煮半個小時,沙蒜溢出海味的汁水就會浸入湯中,待湯收了一半,放入泡開的豆面,就大功告成。懂吃的人,從不忙著動筷,他要讓這鍋豆面慢慢降溫。過程中,豆面會充分吸收沙蒜和豬油的味道,變得鮮香四溢。吃這道菜的時候,沙蒜口感脆中有嫩,豆面滑溜溜的。
在20 世紀90 年代以前,沙蒜算不上昂貴的食材,它像望潮、海蜇、鯧魚一樣,是人們餐桌上的家常菜。隨著吃海鮮的人越來越多,沙蒜也開始變得稀少起來,冬季的價格高達80 多元一斤,在餐廳點上一盤沙蒜,不過三四頭的樣子。漸漸地沙蒜就成為高端宴席上的一道菜。
海水的鮮味如同新鮮的帶魚。
在漁船上,伴著夜晚的探照燈,看到漁民剛剛打撈上來的帶魚,明晃晃的,活像是一把極其鋒利的刀子,這大概就是“大刀魚”這一名字的由來。如果是白天,上前仔細觀瞧,這魚會反射出極美的七彩光,像是帶著某種光環(huán)的海底使者,可惜好景不長,帶魚一旦離開海水,就會死亡,身體的顏色也會隨即變得暗淡,我篤定,那是鮮味的消逝。
南方人對帶魚的情感,類似北方人對于餃子的鐘愛,逢年過節(jié),餐桌上必不可少。浙江的雷達網(wǎng)帶魚,是舟山地區(qū)常見的帶魚“品種”,其實它指的并不是一種特定的帶魚。雷達網(wǎng)是一種類似帆式張網(wǎng)的捕撈方式,水手利用水流的沖擊力使網(wǎng)口水平擴張,在海流速較大的深水區(qū),網(wǎng)隨波翻轉(zhuǎn),迷惑成批兇猛的帶魚。一網(wǎng)收上來,各種帶魚也不在少數(shù),有經(jīng)驗的漁民會按品種給它們分類,放在碎冰上。
辨識帶魚,要有一些經(jīng)驗,大眼睛的帶魚眼神犀利,但不是本地品種,在漁民眼里,“小眼睛的帶魚肉最好吃”。眼睛小,身子短,體形單薄,這樣難看的帶魚,大多來自舟山。“海底的壓力強,上了岸魚就不適應(yīng)了,容易破肚皮,也說明它細皮嫩肉?!睗O民老林說,“你看這魚的鱗片還掉了些,魚身上有漁網(wǎng)的刮傷,這在你們北方可能叫賣相不好,但在我們這邊,是雷達網(wǎng)帶魚的標(biāo)志?!?/p>
80 年代,帶魚是北方人記憶中第一抹海鮮的味道。市場上被老式冷鏈反復(fù)凍爛的魚蝦散發(fā)著腥臭,唯有帶魚,如獲至寶,拿到家里紅燒或炸,兩種做法幾乎壟斷了北方的全部帶魚。有個浙江的漁民對此很是懊惱,他覺得那么新鮮的帶魚,十幾種香料倒進鍋里,還能吃出帶魚的味兒?我問他應(yīng)該怎么做,他的答案是清蒸。
廈門的帶魚叫白魚,當(dāng)?shù)厝丝谥械谋靖郯佐~,指的就是當(dāng)?shù)貛~,本港是正貨,現(xiàn)在也叫嗯貨。廈門人覺得本地的帶魚好吃,主要是因為它的肉松軟、肥嫩。溫水海域繁育的帶魚自然不需要過多的體能去對抗寒流,而充沛的微生物和小魚蝦也恰好滿足了閩南帶魚先天悠閑的性格。廈門的帶魚最適合干燒和油炸,有些吃慣了珍饈的老饕專門在市場上買些細小的鮮帶魚,瀝干,清油炸透,再掰成金黃色的小塊,當(dāng)點心吃。喝多了清嘴的巖茶,吃上一小塊酥脆的魚,海水混著油脂,散發(fā)出一種純凈的肉香味。
和黃魚一樣,如今的帶魚也轉(zhuǎn)入了高級的食材之列,在寧海食府或是雞毛兌糖這樣的館子中,剛剛上岸的帶魚會賣到300 ~500 元一斤,本地食客依然會毫不猶豫地下單。在過年前,10 厘米以上寬的帶魚也會在市場中賣到200 ~300 元一斤,不少浙江人過年只擔(dān)心一件事——吃不到好帶魚。
蟳香,有一種神秘的味道,它來自神秘的海底。
記得很早之前,我和廚師劉鵬在上青本港等菜時,專門站在水池邊觀看了一會兒那里的海鮮。我們都對一種全身烏黑的螃蟹產(chǎn)生了興趣,它的背像是長了一層苔蘚,摸起來有一種燈芯絨的質(zhì)感。服務(wù)員說,它叫善泳蟳,是善于游泳的螃蟹。我第一次聽到這蟹名字的時候有點驚奇,這難道不應(yīng)該是一種魚的名字嗎?
清代福建晉江人陳淑均編纂的《噶瑪蘭廳志》中寫道:“蟹,溪澗中有之,蟹生毛,名毛蟹……秋后甚肥美。臍有尖團之別,尖為公蟹,不及團臍母蟹之多黃而香也。海泥中又有小蟹,名大腳仙,螯一大一小,色赤、白相間。又有青蚶蟹,色青白,兩螯獨大。又有金錢蟹,身扁,色赤黑,醃食特佳?!?/p>
閩南人對蟹有足夠多的了解,是因為那里的螃蟹五花八門,不過直至今日還有許多未被命名的品種,但是這并不妨礙它們被下鍋。在閩南地區(qū),蟹類大致分成“蟹”(xiè)、“蟳”(xún)、“蠘”(jié),蠘都是海蟹,蟳以螯足強大為特點,蠘又稱“梭子蟹”(蟹殼如梭兩端尖),螯足比蠅小,較細長而尖。蟳是“蟲”和“尋”的組合,《說文解字》中有“度人之兩臂為尋”,可見“尋”的本意是人以兩臂張開或環(huán)抱來測量,動作像極了蟳舉著兩只大螯的樣子。
每年的秋天,吃厭了白蟹的江南居民大多盼望著大閘蟹的捕撈,換換口味。而在閩南、潮汕,人們卻更喜歡紅蟳。泉州石獅人最懂吃紅蟳,這種螃蟹個頭大,顏色鮮紅,肉質(zhì)清香,膏體金黃。因為紅蟳長期潛伏于海底,與潮流搏擊是它的日常,所以它生得了一副強健有力的體態(tài)。蟳是俗稱,其學(xué)名是“鋸緣青蟹”,常見的紅蟳、處女蟳、菜蟳均屬此類。它們在長大的過程中不斷脫殼,殼越硬,肉質(zhì)越肥實,腹甲上的“H”形凹陷越發(fā)明顯。
紅蟳一年要吃兩季:農(nóng)歷三月到七月,農(nóng)歷九月和十月。穴居的紅蟳到了夜間才從洞中爬出去覓食,專業(yè)的灘涂捕蟳人會在水港泥岸埋下彎竹簍,漲潮時,快要脫殼的紅蟳隨潮巡游,會把彎竹簍當(dāng)成洞穴鉆進去,再用泥把“洞口”堵住。退潮后,捕蟳人若發(fā)現(xiàn)竹簍被堵住了,便知道有收獲了。
閩南人吃紅鱘花樣百出,老酒喂了再燉煮,實屬民間吃法,蔥姜炒、香煎,都甚是美味。在泉州,不論是處女蟳、紅蟳或是菜蟳,都可以用來煎食,其做法很簡單,將一整只蟳對半切開,以蛋黃裹住封口,再以姜片將封口封住;用中火熱鍋中油,再將對半切開的蟳切口處向下放入鍋中,煎至切口處呈金黃色時,倒入少許料油加熱燜熟即可。凡吃過紅蟳米糕的,都會被這道菜所驚艷,這是福建傳統(tǒng)流水席宴客上的主菜。飽滿的母蟹,被斬成幾件,與炒好的糯米飯一起上鍋蒸制,吃的時候,如品嘗一道中國風(fēng)味的海鮮燉飯,其樂無窮。
說來說去,蟹的種類萬千,真要說美味的,還要數(shù)紅花蟹,廈門本地人管它叫銹斑蟳,這種螃蟹是梭子蟹的遠親,和蘭花蟹有相似的紋理。這種依賴暖水的螃蟹本是南海的居民,在臺灣海峽這一段生長的花蟹,因水溫的關(guān)系,肉質(zhì)纖細,如同干貝一般,蒸出的螃蟹,肉似魚白,口感極佳。吳杰的餐廳擅做這種螃蟹,他從小在廈門長大,當(dāng)我問到他這些螃蟹有什么共同之處時,他的回答很有趣,你挑螃蟹摸它的倒數(shù)第二條腿,這條腿最能暴露螃蟹的肉質(zhì)好不好,實不實,所有的螃蟹都這么挑。
海水的苦澀也是一種優(yōu)雅的味道。
毫不夸張地說,在整個東海的行程中,令我和攝影師印象最深刻也最留戀的味道,是兩條巴浪魚。某個晚上,我們坐在上青本港的餐廳里,老板端出一盤燒得很不起眼的魚,它和桌上的紅花蟹、石斑魚湯似乎沒有什么可比之處,魚的做法也無非是本地人常說的醬油水。
一筷子下去,魚肉從后背斷裂開,似乎并沒有呈現(xiàn)出特殊的質(zhì)感,直至放到口中,突然有了一絲驚艷,咀嚼不多時,魚肉散發(fā)出一種幽暗的香氣,類似植物的清香,其中有海摻雜著金屬和礦物質(zhì)的味道。這魚的味道和鯖魚有些相似之處,但是口感是極為細膩的,我和攝影師四目相交,忍不住要再夾上一筷子,復(fù)習(xí)一下那個味道。
巴浪魚長得像支梭鏢,不同種類的體形有寬窄圓扁之分,背脊藍青,周身的鱗片貼皮,只有尾鰭上有一點點魚鱗稍硬,用剪刀剪去即可下鍋。巴浪魚活躍在暖水海域,常在近海水域聚集跳跋,一陣陣躍起落下,以磷蝦等浮游甲殼類和其他小型魚類為食。明代胡世安在《異魚贊閏集》書里寫道:“五六月間多結(jié)陣而來,多者一網(wǎng)可售百金?!弊阋姲屠唆~當(dāng)時身價不菲。食巴浪魚和青花魚類似,有些人愿意保留一部分內(nèi)臟,為的是其中的鹽辛味道。
在東海和其他海域,巴浪本不是常見的魚種,五六十年前,閩南海邊的民間諺語還說:肉油煎巴浪,好吃不分翁。這種魚在從前之所以稀罕,因為它們多在外海,又不易受誘吞鉤。出生在20 世紀60 年代的廈門人大多記憶猶新,那是挑燈圍網(wǎng)的年代,大規(guī)模海上作業(yè),讓曾經(jīng)常見的黃魚、墨魚和剝皮魚,在幾年之中大規(guī)模減產(chǎn),由此,水中的生物種群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些極易漏網(wǎng)的小魚,在這片海域中得以大量繁衍,繁殖能力強的巴浪趁機獲得了空間和營養(yǎng),成長為“旺族”。于是,在那段時間里,巴浪魚充斥了整個水產(chǎn)行業(yè),一時間,全廈門、泉州、安溪人都開始吃起了巴浪魚。有個海洋科學(xué)專業(yè)的朋友和我說,那是大自然對人類的生活做出的自我調(diào)整,它一直在試圖適應(yīng)人類。
很多人對于70 年代的記憶是痛心,甚至有些悲傷的。在那段時間里,很多人都吃不上飯,如果誰家分到了魚票,必定要去魚市上換幾條巴浪魚,泉州的老漁民回憶,幸虧那時候出海能捕到巴浪,這魚救過太多人的命。此后的巴浪擔(dān)當(dāng)起東海、南海經(jīng)濟魚類的第一要角,巴浪也被老廈門人像情人一般對待。再往后,吃巴浪就成了一個習(xí)慣,巴浪魚松、魚干也成了生活富裕的象征,發(fā)往外地,不是為了救濟,而是憶苦思甜,可無論怎么吃,嘴刁的廈門人仍舊難以放棄巴浪魚的味道。
水溫改變了海的密度,折射出不同的顏色,魷魚的顏色,仿佛是隨著大海而變的。
短爪章魚在浙江叫望潮,大概是因為它總注視著海的方向;魷魚在福建叫管,是因為它桶形的身材。干煎大管這道菜極具美感,剛殺的大管烏賊往鋪著姜絲和熱油的鐵板上一放,隨即變得紅彤彤的,蓋上透明的蓋子,便可看到管身緩慢變形的樣子,不一會兒,蓋子上結(jié)滿了霧氣,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再掀起蓋子時,大管皮周身赤化,被刀切割的地方,露出潔白的肉,紅白兩色在煙霧的蒸騰下,形成促進食欲的反差色。這是我在廈門吃到過最好吃的管,它的做法并不復(fù)雜,味道極鮮。
管分大小,小管粗看和魷魚相同,仔細辨別會發(fā)現(xiàn)前者的眼睛有透明眼膜覆蓋,它的體形較小,透明的幾丁質(zhì)內(nèi)骨比較寬。小管槍烏賊,俗稱淺水魷魚或者小管,它們的大本營在南海和馬來群島,靠近閩南的和臺灣的,是它們的分支家族,像多數(shù)海洋生物那樣,小管白天沉底,晚上上升覓食。
夏夜是捕小管的最佳時機,海天黝黑,星星點點的漁火灼穿夜幕。近處的魚排伸出探照燈,引小管“上鉤”,若見水下有閃動則霎時下網(wǎng)。通常捕上來的有魚有蝦,大蝦眼發(fā)紅光噼啪亂跳,魚則猛打滾,相比之下,小管掙扎得略顯“斯文”,穿過透明的腔壁可以看到已成了消化物的小魚小蝦。小管子是透明的,像是一塊凝結(jié)的海水,像是一塊海中的奶酪,白灼后散發(fā)著一點點淡淡的奶香。
魚排攤主手速極快,幾分鐘的時間,透明的小管就變成紅斑點點、玉質(zhì)瑩亮的生燙海鮮。三寸長短的小管,肚子圓滾滾的,一口咬下,刷一聲脆斷,爽韌彈牙。咀嚼之下,鮮甜之中滲透著豐腴、致密。配上簡單如酸甜辣醬、蒜末醬油或是姜絲辣椒醬油這樣的佐料就能讓人大快朵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