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在山區(qū)河流如何釣得好?釣淺水鯽魚如何調標?
回答:這是釣流水中的鯽魚的問題。釣流水中的鯽魚有兩種調標方法,一種是調靈釣靈,釣組會在水流的作用下逐漸向下游移動,釣者捕捉的是鯽魚就餌的動態(tài)標相。需要注意的是,水體流速不同,浮標的配鉛量也不同,該配鉛量要把釣組的移動速度控制在一個理想的范圍之內。此外,我們還應對釣組的移動范圍做設定,即以釣組的落點為始點,為其設定一個終點,當釣組移動到終點時就換餌。這樣,釣組會始終在重復的軌跡上運動,利于誘魚和釣魚。
另一種調標方法是讓釣組穩(wěn)定在一個點上。這樣做同樣需要考慮水流的因素,如果水流很大,必定要用一個超級大的鉛墜才能使釣組穩(wěn)定,這必然導致釣組靈敏度大幅下降,不可取。若想讓釣組在流水中保持穩(wěn)定,釣組本身必定是墜大標小的狀態(tài),這里所謂的大和小的關系,一定是以能夠表達出魚咬鉤的信號為目的,要掌握得恰到好處才可以。
提問:野釣環(huán)境中,調完標、掛餌后,怎樣知道餌料是否到底?
回答:這是一個浮力問題。假如空鉤找底后調3目,上餌后釣大于等于3目,那么至少有一粒餌料肯定到底了。同理,帶餌調標,如果調的是2目,釣的是3目,水面上多出1目浮標,釣組的重量和浮標所受浮力之間的平衡就被打破了,這1目產生的浮力去哪了?被水底承受了,因此可以判斷魚餌到底了。這樣調釣的前提是,調時和釣時的餌球要一樣大,絕不能調的時候用大餌團,釣的時候用小餌團。
提問:臺釣長竿如何拋得準?
回答:首先,這支竿子不要太沉,重心也要足夠靠后,并且要有一定的硬度,“面條竿”操作起來就難了。這是對竿子的要求。
還有對釣者基本功的要求,你需要勤加練習才能完成得比較好。有的人可能臂力不足,比如女士,拋起來就很吃力,但是大多數(shù)男性釣者的手臂力量都可以完成7.2米竿子的精準拋投,再長的話則更需要臂力和技巧相結合,釣者需要多加練習。
提問:雙鉤帶餌調平水釣2目,是否下鉤躺底,上鉤輕觸底?
回答:不一定,這取決于浮標的浮力。假如一粒魚餌的重量能夠壓下1目浮標,那么釣2目時雙鉤都躺底。也就是說,兩個鉤餌的重量都作用在水底時,浮標才會露出2目。比如掛大餌釣鯉魚時,用的卻是鯽魚標,一粒魚餌的重量能壓下10目或者更多目,那么釣2目時下鉤才剛剛輕觸底。如果一粒魚餌的重量能壓下2.1目浮標,那么你釣2目就是下鉤躺底,上鉤輕觸底的狀態(tài)。
提問:怎樣調制鯽魚餌?
回答:這是關于使用面餌的問題。以釣鯽魚為例,在掌握不好餌料成分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更注重餌料的狀態(tài)。理想的餌料狀態(tài)要達到兩個要求,第一,要霧化,有誘魚效果,不能是死面疙瘩;第二,能夠在釣點內留存一段時間,這個時間不宜超過5分鐘、低于半分鐘,并且要隨時根據魚情來調整餌料的狀態(tài)。
有的人過分強調霧化效果,在家里開好魚餌,扔進魚缸中觀察餌料的霧化狀態(tài),感覺很理想了再去水庫如法炮制。我特別不贊同這種教條的做法,野釣水域中鬧鉤的小魚對魚餌的破壞程度在魚缸中是體現(xiàn)不出來的。這樣開餌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在實際應用中未必合適。所以我強調釣餌一定能夠在釣點內留存一段時間,這才是理想的狀態(tài)。有的時候小魚鬧得很兇,表面上看魚餌的狀態(tài)很不好,過于粘稠,很多人在心理上排斥這種狀態(tài)的魚餌,認為這就是死面疙瘩,其實也不盡然。雖然魚餌本身霧化效果不好,但是鬧鉤的小魚會給這個魚餌一個外力。在小魚啄食的過程中,這小團死面疙瘩會不停地產生碎屑并漂散,該過程就相當于霧化了,同樣能起到誘魚的作用。
提問:黑坑釣魚,沒有頓口和黑標,這是什么原因?
回答:魚進食的習慣動作一般由兩個因素造成,一是先天因素,比如野生鯉魚叼住魚餌后轉身游走,出現(xiàn)黑標,這是先天習慣使然。另一個是后天因素造成的,比如養(yǎng)殖鯉魚,因為在養(yǎng)殖的過程中,投喂的飼料都是經水面落下,所以進食的魚會持續(xù)向水面靠近、搜索,久而久之就會形成習慣,叼住魚餌就向水面移動。黑坑中的魚多是養(yǎng)殖魚,進食后也習慣向水面移動,所以出現(xiàn)送標。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作“吃抬頭食”,哪怕是以黑標聞名的鯉魚也有這個習慣,所以黑坑中黑標很少。
至于沒有頓口,原因有二,一是調釣的問題,釣組過于遲鈍,魚吃餌瞬間的動作表達不出來。二是這位釣友所釣的魚吃餌動作足夠大、足夠快,頓口的動作來不及表達就送標了。我建議調得再靈一些,如果依然沒有頓口,那就不是調釣的問題,大可不必繼續(xù)糾結了。
提問:釣鯽魚,小鉤細線真的比大鉤粗線好嗎?
回答:關于這個問題,早年我曾專門做過對比試驗——用同樣大小的魚鉤、相同的魚餌、相同的浮標、相同的調釣、長度相同的竿子,在同一個釣位并行施釣,每一小時互換一下兩支魚竿的位置。結果,小鉤細線完勝大鉤粗線。這還僅僅是線組相差1號的差距,如果粗線組再配上大1號的魚鉤,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小鉤細線真的比大鉤粗線好,不論釣鯽魚還是釣鯉魚,皆如此。
提問:釣輕口魚,浮標宜調高還是調低?有何經驗分享?
回答:調高和調低是相對的,現(xiàn)在釣魚界對于什么是高,什么是低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界定標準。而且,到底如何調釣,這要視魚情而定,不能因為魚口輕,我就武斷地告訴你應該調高還是調低,因為造成魚口輕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輕口魚是季節(jié)造成的,雖然口輕,卻是生口,比如春秋兩季,因水溫的關系,魚的活性降低,活動量小,進食的動作也很小,這也屬于輕口魚。我建議這種情況可先試試調高釣低,也就是釣得靈一些,因為浮標露出得越少,釣者越容易捕捉到輕微的信號。還有一種是被釣猾了的輕口魚,它們恐懼進食,所以進食時格外謹慎。針對這種魚,我建議釣得鈍一些,也就是調得低一點。因為大多數(shù)人遇到輕口魚時都在調靈釣靈,久而久之會使該水域的魚類對那些反應靈敏的,即子線垂懸于水底的釣組產生警惕,從而放棄進食。反其道而行之,釣組確實遲鈍了,有些信號表達不出來,但是能讓魚放下戒心從容進食,反倒能釣到魚了。通常這樣操作時,浮標出現(xiàn)的信號并不弱。
提問:用豬肝釣鲇魚效果不太好,還能用什么別的餌料?
回答:鲇魚是一種十分貪吃的家伙,它們基本上對任何葷餌都來者不拒。我多年來釣鲇魚的實踐結果是,豬肝的效果不錯,但這位提問的釣友用豬肝作釣餌卻收效不佳,這是值得探討的。
如果該水域中鲇魚的數(shù)量足夠多,那么用豬肝效果不好應該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該水域的鲇魚出現(xiàn)了偏口現(xiàn)象,雖然這種情況很少發(fā)生,但確實存在。它們偏口的餌料是什么?很難得知,不過我們可以在水庫或水庫周邊尋找到蛛絲馬跡。偏口可能性最大的是該水域中的某種數(shù)量龐大的水生物,可能是小魚小蝦,可能是河蚌肉,也可能是田螺肉。我甚至遇到過一個水庫,里面的鲇魚對所有葷餌都不感興趣,唯有水蛭令它們趨之若鶩,這是非常典型的偏口。
一些小水域里的鲇魚食性甚至和岸邊的一些屠宰場關系密切,比如水邊建有家禽類的屠宰場,雞血鴨血之類的廢棄物會被排放到水中,這里的鲇魚就形成了對家禽餌料的偏口。
第二種情況是垂釣的時間不對。鲇魚是夜行性的食肉魚類,它們更喜歡在晚間覓食,假如用豬肝在白天去垂釣,效果肯定不好。
還有一種情況,即選點不對。鲇魚喜歡在障礙物較多的地方棲息,假如在水下平坦的地方下鉤,收獲往往不理想。
釣具選用欠妥——該用海竿釣遠的時候卻用手竿釣近,該用手竿釣近的時候卻用海竿釣遠,也會造成收效不佳。
總之,用豬肝釣鲇魚應該有效果。在釣點遠近、釣點地形、時間上都沒問題的時候,最后考慮的才是餌料的問題。
提問:釣魚調標,帶鉤調平水釣2 目,浮標時高時低是什么原因?
回答:這種現(xiàn)象確實存在。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釣組往往是在釣2目的時候,浮標產生的向上的浮力和釣組的重量相差很小。其實在調釣的時候很多人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風線的重量。在正常垂釣的時候,假如風平浪靜,浮標到位后風線才剛剛開始下沉,在其緩慢下沉的過程中,風線的重量才逐漸作用到浮標上,于是浮標會緩慢地下沉,下沉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浮標產生的浮力和釣組的重量又平衡了,甚至大于釣組的重量,加上風線重量的牽引作用,釣組就會向后移位,于是浮標又有所升高。然后,風線繼續(xù)下沉,繼續(xù)作用在浮標上,于是浮標又開始下降……如此往復循環(huán),直到風線落底或者浮標露出得多,浮力足夠克服風線的重量為止。這是在靜水中的情形。假如有風浪和水流,該過程就會加快。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所作的粗淺解釋,該解釋并不全面,但有代表性,無非就是浮力和重量的問題,以及考慮不到的外力作用問題。
假如標尾的浮力夠大,釣2目的時候浮標的浮力比釣組的重量小很多,那么這種現(xiàn)象就不嚴重,但是帶來的結果是浮標的信號表達不好。還有,水深的時候風線短,這種現(xiàn)象也會變弱。
提問:主線和子線號數(shù)的大小跟釣魚有什么關系?
回答:這種關系不是固定的,每個人的運用方式也不盡相同,魚線號數(shù)的選擇要根據目標魚的拉力來決定。有的人依賴技術,認為自己的技術水平足夠高,可以用細小線組拉大魚,于是用線偏細,畢竟用細線時更容易出信號。有的人則是在考慮對象魚拉力的同時,給魚線加個保險量,畢竟誰也說不好下一條上鉤的魚有多大。據我觀察,那些習慣用細線的人,雖然遇到的吃口較多,但是切線次數(shù)也最多;那些喜歡用粗線的人,切線次數(shù)雖然少了,但魚口也少。至于怎樣確定魚線和目標魚的關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取舍吧!以我為例,我只有在春秋季節(jié)釣水庫才用“2.5+2”線組,這兩個季節(jié)的魚掙扎力較小——需要說明的是,我的目標不是鯽魚,而是鯉魚、草魚之類的大型魚,但是在夏季,我最常用的是“4+3”線組,或者更大。我的觀點是,寧可魚口少也絕不容忍切線。有的人則習慣用很細的魚線去釣同樣的目標魚,他們認為跑魚很正常,但絕不接受沒口。這就是觀念差異,不存在對與錯。
提問:釣魚剩下的魚餌該怎樣處理呢?
回答:三種處理方法。
第一種,直接扔了。
第二種,帶回家冷凍,以備下次再用。冷凍后的魚餌往往變得很稀,但也很黏,有人不喜歡這種狀態(tài),但我喜歡,這是一種充分醒好的狀態(tài),用起來很順手。
第三種,很多人不接受——帶回家常溫保存,幾天后再次使用,它的最大優(yōu)點是發(fā)酵。有人認為人不吃發(fā)酸變餿的東西,魚也不會去吃。還有人擔心發(fā)酵發(fā)酸的魚餌會招來鰱鳙,其實這些擔心都是多余的。
我們不能將人的飲食習慣生搬硬套到魚身上,魚和人不同,魚的消化系統(tǒng)決定了它們更喜歡發(fā)酵食物,這樣更有利于它們吸收營養(yǎng)。再比如,很多養(yǎng)狗的人出于衛(wèi)生方面的考慮,給狗吃熟骨頭,殊不知這會使狗消化不良,給狗吃已經變質的肉骨頭更有利于狗的消化。
我甚至故意讓魚餌發(fā)酵后才去使用,效果比新鮮魚餌要好很多。至于擔心發(fā)酵的酸餌會招來鰱鳙,這就有點杞人憂天的味道了。只要魚餌霧化效果好,就會招鰱鳙,跟魚餌是否發(fā)酸關系不大。
提問:野河釣鯉魚,調5釣2好,還是調平水釣2目好?
回答:如果這是個二選一的問題,我選擇調平水釣2目。如果這支浮標的精度不算高的話就更好了。
調5釣2趨于靈,調平水釣2目趨于鈍,無論浮標的精度如何,都會呈現(xiàn)這種趨勢,只是精度越低的浮標這種趨勢越明顯。鯉魚的嘴巴是朝下生長的,調釣得越靈,子線越垂直,鯉魚吃餌的時候子線會擋住上嘴唇,讓魚產生警覺從而放棄進食。趨于鈍的話,子線彎曲或者躺底,鯉魚吃起餌來才更加順暢,會提高中魚率。
提問:秋天如何釣鯽魚?
回答:秋天釣鯽魚基本上分三個階段:初秋、仲秋,以及深秋。
初秋釣鯽魚和夏末的區(qū)別不大。初秋的水溫尚未降到令鯽魚食欲不振的程度,所以既可用手竿,也可用拋竿,但是拋竿的效果和上魚頻率不如手竿,建議此時釣鯽魚仍以手竿為主。
到了仲秋,情況就不一樣了。仲秋水溫持續(xù)走低,出于本能,鯽魚的食欲開始振奮起來,一年當中的第二個也是最后一個鯽魚上鉤的高潮正在醞釀和成形中,它們對食物的要求不高,只要是能吃的東西,基本上都不會拒絕。這段時間的鯽魚最好上鉤,不論用手竿還是海竿,都容易上魚。相對來說,手竿效果比拋竿更好。
深秋,和初冬僅幾天之隔,這段時間氣象變化劇烈,鯽魚開始向深水處轉移,對魚餌的要求也更偏向葷餌。此時,手竿已是強弩之末,上魚率明顯下滑,而能拋投到遠處的拋竿則效果突出。這個短暫的過程是一年當中的第二個釣鯽魚高峰,雖然這個高峰比不過春天的那個高峰,但是上鉤的鯽魚個體也足夠大,數(shù)量也足夠多,只可惜這個過程很短。在此時期,面餌就不好用了,一定要用葷餌,常用的是蚯蚓和紅蟲,紅蟲更佳。
秋末冬初的風力往往偏大,絕不要因為天氣惡劣而放棄出釣。要知道,風越大,魚口就越好。有經驗的釣魚人6級風天釣魚是常態(tài),在這樣天氣里豐收也是常態(tài)。
提問:近幾天野釣,為何魚不吃餌料光吃蚯蚓?
回答:一年當中有兩個季節(jié)魚是超級喜歡葷餌而無視面餌的,一個是初春,另一個是深秋。對于這種現(xiàn)象,很多人這樣解釋:春天,蟄伏了一冬的鯽魚急需補充能量、恢復體力,以便接下來完成繁殖后代的任務;秋末冬初,鯽魚需要儲備大量能量以便越冬,于是偏愛葷餌。
我的觀點則不然。在我看來,鯽魚一年四季都喜歡葷餌,即便在夏天,葷餌的誘惑力也比面餌強。但是因為水溫很高的季節(jié)小魚對葷餌的攻擊太過猛烈,于是釣者紛紛放棄葷餌,改用面餌,久而久之就忽略了鯽魚嗜葷這一特性。我曾在夏天堅持用拋竿遠投法釣鯽魚,掛蚯蚓的上鉤率明顯高于掛面餌。。
實際上,是季節(jié)的改變導致魚愛吃蚯蚓,不愛吃其他餌料。鯉魚也是這樣,春末夏初的一段時間用蚯蚓就能釣獲大鯉魚,過了這幾天,蚯蚓就不靈光了。既然發(fā)現(xiàn)了魚類的這個特性,垂釣時就要學會投其所好。
上面的解答針對的是大多數(shù)可釣的魚種,假如垂釣對象魚為黃顙之類的肉食性魚類,那么使用蚯蚓就不分季節(jié)了。
提問:陰天,剛下過雨,適合釣魚嗎?
回答:以夏天為例,如果是僅能把馬路澆濕的小雨,這種小雨過后釣魚的意義不大,和平時差不多。
如果雨大一些,比如陣雨過后,盡管陰天也是可以出釣的。因為陣雨降雨時間短,又有一定的降水量,那么水中的氧含量一定會在短時間內提高,魚的活性也會隨之提高。但是,降雨帶來的氧分會被漸漸消耗,這個消耗過程僅有數(shù)個小時,因此雨后要抓緊時間。
降雨量若大,雨水中攜帶的氧分也多,相對來說保持的時間會稍長。但是,降雨量大時,水位也會上漲,魚的數(shù)量卻沒變,相當于魚的密度被降雨稀釋了。此時施釣,就要找魚比較喜歡集中的位置,例如淺灘。
此外,大雨可能導致水體渾濁,這也會對魚口造成負面影響,越渾濁,魚口越差,直至???。但是,水質變化也是需要一定時間的,所以釣者雨后宜馬上行動,不要耽誤,說不定就能趕在水體變渾、魚口變差前釣一撥好魚。
提問:小魚鬧窩時應該用拉餌還是用搓餌?
回答:小魚鬧窩已經換成了釣魚的常態(tài),在垂釣的時候,越是使用拉餌,小魚鬧得越嚴重。如果這是個二選一的題目,那么搓餌肯定比拉餌躲避小魚的能力要好。不過,搓餌應該是怎樣的狀態(tài),這就值得商榷了。
如果是同一盆既可搓又可拉的餌料,搓餌肯定比拉餌強。若把這個魚餌的狀態(tài)改變一下,增加其粘度和硬度,效果會更好。當然,增粘、增硬并不是無限制的。我們常用的商品餌里面大多含有拉絲粉,這種餌料開得越粘、越硬,拉絲粉產生的效果就越煩人。這種狀態(tài)的餌團入水后表面會很光滑,浮標有信號后提竿刺魚,不但不中魚,魚餌甚至都不掉。如果繼續(xù)泡在水里,即便有魚吃餌也刺不透魚嘴,因為拉絲粉產生的絲過于堅韌。這是拉絲餌料的最大弊端。
我的意見是,立刻改用不含拉絲粉的餌料,然后用白面作粘合劑,開出那種既軟又粘的餌料。這種餌料不同于含有拉絲粉的餌料。小魚在啄食含有拉絲粉的餌料時,因為拉絲的存在——它們仿佛一條條細小的線條,小魚雖吞不下魚餌,但不妨礙它們叼住一條條線頭來回撕扯,紛亂的標相就是這樣產生的。
用白面作粘合劑的釣餌鮮有絲狀物,加之其自身粘度較強,不會呈現(xiàn)出絮狀霧化的狀態(tài),所以換餌后浮標會立馬穩(wěn)定下來。
值得一說的是,這種狀態(tài)的魚餌不適合小魚較少的水域,因為它不霧化,誘魚效果會有所打折。
提問:水底淤泥太深,該怎樣釣魚?
回答:我的回答是,可以正常釣,但前提是,你有固定的目標魚種嗎?想要具體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將釣法和釣組相結合才行。
假如用海竿爆炸鉤釣草魚,則很容易砸進淤泥里,效果就不會好。但是,用同樣的釣組釣鯉魚的話,因鯉魚具有在淤泥中尋找食物的本事,所以問題不大。當然,如果這里的水很淺、鉛坨很大,則另當別論。因為沒有了水層的緩沖,大鉛墜靠慣性高速落水后,可能會帶著釣餌扎進淤泥很深處,這樣顯然不利于釣魚。但是,如果使手竿的話,這一切似乎都不構成問題了,因為手竿的鉛墜和浮標都是經過調校的,已經實現(xiàn)了一個平衡,所以不必擔心釣餌陷進淤泥的情況發(fā)生。事實上,我們經常在淤泥很深的平原水庫垂釣,用手竿的時候無需做額外調整,用海竿的話則要結合淤泥的因素或對象魚的因素適當加長子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