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彥
縱觀我的成長史,所有的期末“班主任評語”無一例外地都會有這么一句:“你是個文靜內向的女孩。”不知是因為我與同學相處時的好性格,還是上課時我那從不敢主動舉手發(fā)言的常態(tài),漸漸地,連我都給自己貼上了這么個標簽。
的確,我喜歡安靜,而且對“靜”的要求很高。尤其是學習的時候,任何一丁點兒風吹草動的聲音都能飄進我的耳朵,心中的湖水波瀾四起,擾得我心煩意亂。更別說那些學習時聽歌的鬼主意,天知道他們是怎么做到的。似乎大人們都認為,那是我從小便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但我卻不那么認為。隨著年級的上升,看著自己愈加吃力的文化課,我對“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甚至固執(zhí)地以為,成績總是止步不前就是因為不夠“靜”。做題、訂正、復習、考試,一次又一次,周而復始沒有盡頭也沒有起色;我想一定是還沒有把自己完全沉浸在最純粹的氛圍中。可是就算怎么隔音,我也沒有辦法做得更好,甚至在靜得發(fā)冷的題海中,越來越感到壓抑、迷茫。
終于,我在又一次小考中敗下陣來,分析錯題原因,無外乎計算錯誤、審題大意。失分都這么低級,我一定是進入了瓶頸期,可是怎么突破,毫無頭緒。我開始拒絕家長的關心、敷衍老師的談話,一放學便把自己關進書房,沒有人知道我是在奮筆疾書,還是無聊發(fā)呆,也許我只是想要那樣一個孤單的空間,可以旁若無人地呼吸。
幾天后的傍晚,媽媽出乎意料地出現(xiàn)在校門口,她笑盈盈地接過書包,并提議到小區(qū)里跑步。我一心想早點回家,但看著媽媽渴望的眼神,我還是不情愿地答應了。放下書包,脫下外套,我懶洋洋地邁著步子。初秋的傍晚蒙蒙地亮著,天邊的云彩被夕陽渲染了一片又一片,我和媽媽誰也不說話,只是朝著夕陽慢慢跑著,汗水慢慢濕透了脊背,我在自己勻速而有節(jié)奏的呼吸聲中放松下來,很快就有了一種放空的舒暢。
不知跑了多久,我們又繞回了起點,天已經暗了下來,我汗水直流卻絲毫不感到疲憊。媽媽總算開口了:“你看,現(xiàn)在好看多了,整天掛著個臉,笑一笑,我的女兒多好看。以后放學多跑跑步,休息有兩種,積極的、消極的,運動可以幫你甩掉壓力、不安和煩惱,那樣心就會靜下來?!焙孟袷钦娴?,那一晚,我學習得格外專注,睡得也格外安心。
從那以后,我仿佛明白了媽媽的用意。靜,不僅是環(huán)境的安靜無聲,更是自己內心的平靜與沉穩(wěn),是遇到困難時的處變不驚。想想自己最近的狀態(tài),的確太沉悶,心不在焉,效率也低。原來環(huán)境的安靜不過是工具,根本無法平復我躁動不安的內心。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真正的靜,是內心的堅定和專注,就像水流最靜的地方也是它最深的地方。何為靜、為何靜、如何靜,我想,若能理順這其中的涵義,在靜中求進,一定會達到最初的理想。
(指導教師? 王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