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紫輝
近年來,在互聯(lián)網(wǎng)大規(guī)模普及與“知識爆炸”的浪潮中,一批民間科普媒體和科普“大V”快速崛起,在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甚至整個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圈層中都擁有了巨大影響力。其迅速走紅的同時也伴隨著爭議,最近一段時間來,“科學松鼠會”“回形針”等一些科普媒體陷入風波,被輿論質疑一些內容為外部敵對勢力“洗地”,甚至編輯團隊直接受外部勢力操控。在國際輿論環(huán)境趨向復雜的情況下,中國民間科普正圍繞立場問題受到更嚴格的審視。
中國的民間科普界是否存在立場問題呢?
通俗地說,科普的本質是將一個復雜的事物加以解釋傳達給普通民眾,大到國家政策或者重大科技成果和發(fā)現(xiàn),小到某個公司的技術創(chuàng)新,都可能需要科普幫助傳播。這其中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科普人對科學、技術、政策、歷史的理解和消化;第二個層次是科普人用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理解傳播出去。科普有輻射屬性。由于科普的本質是對復雜科學問題或現(xiàn)象的通俗解釋,而一些頭部科普媒體作為知識傳播鏈條中心節(jié)點存在,擁有向外輻射的影響力,其所得出的結論不但會影響到訂閱讀者,也會影響到別的內容傳播者以及媒體,將結論進一步傳播出去。科普又有集中屬性。從事科普事業(yè)有一定的門檻,因此科普“大V”相對集中于高知群體?;谝陨蟽牲c,如果境外一些勢力試圖影響中國公眾對某些事情的態(tài)度,瞄準科普“大V”理論上是一個比較高效的路徑。
由于科普既有集中性又有輻射性,能夠把一個復雜事物掰開揉碎解釋給民眾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科普媒體和“大V”具備對社會議題進行設置、排序、引導和解釋的能力。有些議題如果在輿論場埋得很深,即便議題本身有重要意義,不經過發(fā)現(xiàn)和解釋,也不會成為社會性議題。面對一系列問題,以什么樣的標準來排序輕重緩急,對某個問題現(xiàn)象和本質如何進行解釋,哪些因素起了正面作用,哪些因素制造了負面風險??破赵谶@些議題的處置過程中實際起了中介和加工的作用,科普人的立場也會自覺不自覺地滲透進加工過程中。比如,一切人類活動都會對自然界產生影響,如果有科普產品片面突出所謂中國人吃肉蛋奶影響環(huán)境,卻弱化甚至避開發(fā)達國家生活消費對環(huán)境的更大影響和責任,不能不令人懷疑其立場。
從實然的角度,據(jù)筆者了解,科普媒體接受境外資助或操縱在中國科普界并非普遍現(xiàn)象,在2015年至2018年那一輪互聯(lián)網(wǎng)投資熱潮中,曾有相當數(shù)量的科普媒體接受各種來源的投資人投資,但大部分是小股東,一般干涉不了媒體的內容輸出。但從觀感的角度,如果科普媒體產品的調性、內容,結論的方向不符合大眾認知直覺或者情緒傾向,又出現(xiàn)了事實或者邏輯上的錯誤,在互聯(lián)網(wǎng)輿論場背景下,就容易被人抓住辮子質疑“屁股問題”。
從科普人自身角度。政治敏感度不夠,商業(yè)底線意識不強,是中國民間科普媒體普遍存在的問題,當某些國外NGO或者背景復雜的基金投來所謂公益投放時,不少科普人并沒有意識到其背后可能包含著與中國國家利益相違背的陰謀。同時,不可否認的是,一些科普人發(fā)表的言論,生產的內容中,的確有受到西方意識形態(tài)影響的特征或者痕跡,輿論是有理由質疑其立場的。
既然科普也是有立場的,那么作為中國科普人,要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出中國科普的價值與能量,就有責任以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在中國國內和國際上設置于我有利的議題,在議題排序中滲透進我們的價值觀。
在堅持立場同時,中國科普人應全面提升自身水平。應該看到,當前除國內各大平臺充斥著各種偽科學產品之外,在國際上,尤其是英文互聯(lián)網(wǎng)上,中國科普媒體和科普“大V”的影響力仍然偏弱,中國取得的重大科學技術進展依然需要借助西方媒體報道向全世界傳播。中國這樣一個對西方世界而言遙遠陌生而復雜的對象的解釋權,依然一定程度上掌握在西方媒體手中。
科普的作用不容小覷。當我們想到海洋生態(tài)保護問題時,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xiàn)起B(yǎng)BC拍攝的紀錄片《海洋》,通過這樣的作品,BBC積累起公信力,又依靠公信力掌握了話語權。中國的科普人也應該從中吸取經驗,給自己定一個大目標: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創(chuàng)作全球最好的科普作品,把中國科技問題的解釋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ㄗ髡呤侨珖嗦?lián)委員,科技類自媒體“酷玩實驗室”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