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你讀過任溶溶爺爺寫的《沒頭腦和不高興》嗎?故事里的沒頭腦總丟三落四;不高興老喜歡耍小性子,所以鬧了不少笑話。
有的同學寫起作文來,也總是這么“沒頭腦”,不信請看:
第一種表現:掛羊頭賣狗肉
習作《再見了,朋友》回憶自己與好朋友程程相識、相處的時光,可寫到自己和朋友一起偷摘別人院子里的棗兒時,作者思如泉涌,花了大半文字去寫自己內心的矛盾,回憶小時候自己撿到一支筆藏起來,媽媽教導自己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你看,這些內容和“再見了,朋友”原本想表達的朋友情深,是不是相去太遠?
第二種表現:“不高興”的放羊娃
寫命題作文應該是握著韁繩縱馬奔馳,但有的同學偏偏不管,硬要做個放羊娃,由著羊兒滿山亂跑。題目是《夸夸我的鄰居》,習作先介紹自己住的小區(qū),接著寫鄰居李大媽主動打掃小區(qū)公園衛(wèi)生,然后寫自己在小區(qū)摔了一跤掉了一顆牙,再寫小區(qū)組織的一場聯誼活動,最后抒情“我愛我的小區(qū),我愛小區(qū)里的鄰居們”。作者想到什么寫什么,讀到最后也不明白,鄰居到底有什么值得夸的。
第三種表現:“九頭怪”往哪跑
一個同學寫《剪枝的啟示》,先描述自己看爸爸修剪柑橘樹的枝干,從父子倆的對話中明白了“有舍才有得”;接著聯想到爸爸平常對自己的嚴格要求,感悟到“打是親罵是愛”;結尾吃著手里的橘子,感慨甜蜜的果實來之不易。作者從剪枝中獲得多個啟示,隨便圍繞其中一個意思去寫,都會是好文。但習作卻像“九頭怪”,作者想表達的太多,讀者反倒不知怎么理解。
一篇作文必須而且只能有一個“頭腦”,我們可以把這個“頭腦”叫做中心或主旨。文章所有的內容,都要緊緊圍繞中心來寫,就像我們全身各部分都由大腦統一指揮一樣。怎么煉成聰慧的大腦呢?我們不妨從作者和讀者兩個方面入手。
一、作者角度:我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
寫作文不是單純把字碼起來,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感、思考。不管是自由寫作還是命題寫作,都要想明白自己“為什么要寫”,之后再動筆。
看到題目《夸夸我的鄰居》,先思考鄰居有什么好品質、值得夸,自己寫這篇作文的用意,是為了贊美,還是表達感謝。再進一步思考,鄰居的好品質表現在什么事例、哪些細節(jié)中,然后進行材料的取舍剪裁。
如果是自由寫作,一定首先是外界的人、事、物觸動了你,讓你有所思、有所感,產生寫作的想法。這時你同樣要先整理自己的思想,厘清并專注于真正有價值的思想,舍棄模糊不清、不夠成熟的思緒,再重新審視激發(fā)你產生這種思想的源頭,尋找與你的思想匹配的素材。比如,你故地重游,觸景生情,感慨時光飛逝,成長就在彈指間,那么,你就要選這個地方能見證你成長的那些景物、曾經的成長經歷來寫,印證你想要表達的感慨。
二、讀者角度:我希望給讀者傳遞什么?
高山流水覓知音。一篇文章寫出來,不僅是自我表達,還為了與人交流。所以,寫作之前先想想,我的作文寫給誰看?我想傳遞給讀者什么?我希望他們看了作何改變?
《再見了,朋友》這個題目,最理想的讀者,就是你的這個朋友。離別之際,你想要用這篇文章喚醒你們共同的情感記憶,抒發(fā)你對朋友的依戀、不舍或者祝福。所以,你要挑選那些最能體現你們深情厚誼、最能激起對方共鳴的內容寫作,而不是自顧自地回憶母親如何教導自己。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fā)時,如果讓你面向全校同學發(fā)表演講,你也需要站在讀者的角度考慮:他們此刻更需要了解科學防疫知識,還是要正確看待疫情?你希望他們聽了演講后堅定抗疫信心,還是切實行動起來盡自己的一份力量?讀者中有哪些不好的問題苗頭需要扼制,又有哪些好的做法需要頌揚?想明白這些,你的演講就有了“頭腦”。
沒有中心的文章是一盤散沙、一團亂麻。對于一篇作文來說,“頭腦”絕對不可缺。相對于選材、布局、行文、修辭,“頭腦”應該是司令員,應該優(yōu)先考慮,才能確保全文出彩而不是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