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
(招商局金陵船舶(南京)有限公司,南京 210000)
小型乙烯運輸船在第一次正式載貨前需要進行氣體試驗,以確保再液化系統(tǒng)和貨泵等設備的正常運行,進而可檢驗貨罐和管路絕緣的可靠性。同時,對貨罐罐體進行預冷,防止因降溫過快對罐體產(chǎn)生過度應力。某小型乙烯運輸船掛中國旗,入級中國船級社(CCS)。該船為自航半冷半壓式液化氣運輸船,主要裝載乙烯,也可裝載乙烷、丙烷、丁烯和無水氨等多種貨品。貨物系統(tǒng)設計和建造滿足2016版IGC規(guī)則和CCS《散裝運輸液化氣體船舶構造與設備規(guī)范》(2018)規(guī)范。該船貨艙處所內設有2只IMO C型雙耳罐,總凈艙容約6 500 m3。甲板上設有1只IMO C型單圓筒罐,總凈艙容約70 m3。乙烯運輸船在首次裝貨前需要進行氣體試驗,其基本作業(yè)流程類似于大型氣體運輸船,其目的是對該船能否正常裝載貨所約定的貨品進行檢測、糾錯或改正,是船舶投入正式運營前實船調試再液化系統(tǒng)的最佳機會[1]。本文利用船舶上配有的甲板罐結合再液化系統(tǒng)進行實船調試,完成大貨罐置換冷艙作業(yè)過程,并對過程中的檢驗事項進行介紹。
表1為氣體試驗主要液貨設備。該船配備2套再液化系統(tǒng),每套系統(tǒng)間可互為備用。
表1 氣體試驗主要液貨設備
氣體試驗基本條件如下:
1)船舶試航結束,即除液貨系統(tǒng)外所有相關問題掃尾結束。
2)確定氣體試驗終端地點。
3)與終端明確氣體試驗用乙烯的供貨狀態(tài),一般為0.05~0.10 MPa的飽和乙烯液體。
4)消防系統(tǒng)試驗結束,包括全船水消防、甲板噴淋和甲板干粉系統(tǒng)等試驗結束。
5)氣體試驗參加方召開預備會議,明確各方職責,確定氣體試驗總指揮,制定氣體試驗大綱。
6)所有參加氣體試驗人員都應參加應急演練,包括應急撤退、泄漏處置等項目。
7)所有參加氣體試驗人員都應配有專門的防靜電工作服,使用無火花工具等。
液貨系統(tǒng)的準備條件如下:
1)貨物系統(tǒng)所有設備安裝結束。特別確認貨油泵的安裝情況,包括泵的校中,并確保泵運行的旋轉方向[2]
2)貨物系統(tǒng)所有報警點測試結束,貨物輔助系統(tǒng)試驗結束(如氮氣、氣體探測、冷卻水、滑油、控制空氣、ESD切斷和閥門遙控系統(tǒng)等)。
3)貨物壓縮機使用空氣作為介質,制冷壓縮機使用氮氣作為介質,進行模擬運行,狀態(tài)良好。制冷壓縮機動車結束后,制冷系統(tǒng)還需加注規(guī)定量的R1270制冷劑。
4)第三方機構出具貨罐清潔證書,貨罐封罐。
5)第三方機構出具貨罐上壓力、溫度、液位等傳感器的校準證書。
6)第三方機構出具貨罐的艙容證書,包括液位計和罐體低溫下收縮后對液位的修正。
7)所有液貨管路上的可拆接頭已全部安裝到位,氣體試驗過程中禁止拆裝。
9)貨罐上安全閥進出口的隔離閥應全部打開,確保安全閥處于隨時工作狀態(tài)。
貨罐表面雖然安裝有低溫絕緣,但受限于絕緣厚度,絕緣表面溫度仍將低于環(huán)境溫度。為避免在罐體絕緣表面產(chǎn)生凝水繼而滲入絕緣層,貨罐外的空隔艙需要先做密性試驗,保壓30 min,無壓降;隨后充裝來自船上氮氣發(fā)生器產(chǎn)生的干空氣(露點-15 ℃),至微正壓,一般為0.002 5~0.004 0 MPa。在機艙中還需配置1臺專門的空氣干燥器(露點-50 ℃),通過專門的補氣閥,給空隔離艙補氣。
由于本船液貨具有低溫特性,其蒸發(fā)溫度遠低于0 ℃,若不進行干燥,貨罐內氣體中存在水分,將很容易結冰,進而影響貨泵、閥件等的正常使用。貨罐內的干燥環(huán)境,一般要達到露點-50 ℃。
船舶氮氣發(fā)生器在氮氣質量分數(shù)99.9%模式下,露點約為-60 ℃,但產(chǎn)量只有~500 Nm3/h。為節(jié)約制氮能量,先將貨罐內的空氣(成分同大氣)置換成露點為-15 ℃的干空氣;船上的氮氣發(fā)生器將被切換到干空氣模式,產(chǎn)生約2 300 N·m3/h的干空氣,露點為-20 ℃,置換貨罐和甲板罐中的空氣,達到-20 ℃要求后,切換成質量分數(shù)99.9%的氮氣模式進行置換。惰化過程中,應每小時對各取樣點進行1次取樣檢測;貨罐惰化后含氧量應低于0.2%,露點低于-50 ℃,靜置一段時間后,貨罐內的檢測結果不應有變化。這樣可以有效地防止乙烯進入貨罐時與空氣混合引起爆炸[3]。
貨罐和甲板罐惰化完畢后,蓄壓到0.1 MPa。分別打開貨罐上的蒸氣管、液相管、掃線管和凝液管等液貨管路,同時打開管路上相應的閥門,利用貨罐內的氮氣干燥并惰化表1所列設備,注意排出的氮氣應通過管路上的泄放口、儀表管接口和集管區(qū)通岸接頭等處,排至開敞甲板;最終,管路和設備中的氮氣濃度應與貨罐中氮氣濃度一致。貨罐放氣惰化管路后,罐內壓力應維持微正壓,一般不超過0.02 MPa。
1)甲板罐置換的作用:用貨物蒸氣替換罐內的氮氣。
2)甲板罐置換的原因:氮氣屬于不可凝氣體,過多的氮氣會導致貨物壓縮機出現(xiàn)高溫報警乃至停機。
3)甲板罐置換的目標:貨罐上部的檢測點乙烯蒸氣質量分數(shù)高達97%,同時罐內蓄壓約為0.05 MPa。
4)甲板罐置換的方法:使用碼頭終端提供的液態(tài)乙烯,經(jīng)集管區(qū)進入乙烯蒸發(fā)器。由于乙烯蒸氣的密度小于氮氣,故乙烯蒸氣要從甲板罐底部進入罐內,形成往上的層壓;將貨罐內的氮氣直接排至大氣或排至大貨罐內臨時儲存。
本船貨罐和甲板罐均采用五鎳鋼制成,為防止過冷液體直接加入罐內,罐體產(chǎn)生過度熱應力;同時防止正式裝載時,液體因遇到常溫罐體而出現(xiàn)閃蒸,既而在罐內無法形成液面。罐體冷卻溫降不允許超過10 ℃/h。
碼頭提供的乙烯低溫液體通過甲板罐頂部的噴淋管進入罐體內,變?yōu)榈蜏貧怏w并降低罐內溫度。在此過程中,一般應確保甲板罐內壓力為0.05~0.36 MPa (安全閥設定值的20%)。超出的乙烯蒸氣需排至大貨罐內臨時儲存。
冷艙過程中,應確保乙烯的加注速率盡可能低,直到甲板罐內溫度傳感器顯示接近-85 ℃,才能開始裝載。
裝載時,一開始的速率應盡可能慢,直到液位計上顯示出數(shù)值,才能開始全速裝載。
過程中應確保甲板罐內壓力介于0.05 MPa和0.36 MPa之間(安全閥設定值的20%),超出的乙烯蒸氣需要排至大貨罐內臨時儲存。
罐內盡可能裝載足夠多的乙烯液體,臨近裝載結束時,罐內壓力不低于0.5 MPa。
貨罐置換的作用、目的、目標與甲板罐相同,但方法不同。
液態(tài)乙烯被甲板罐內的壓力壓出,經(jīng)乙烯蒸發(fā)器后產(chǎn)生乙烯蒸氣,從大貨罐的底部進入,罐內的氮氣或氮氣乙烯的混合物經(jīng)貨罐頂部的蒸氣管,接至透氣桅排出。
在此過程中,應每小時對各取樣點進行1次取樣檢測,直到乙烯蒸氣質量分數(shù)達到97%。置換結束后,罐內壓力保持在約0.1 MPa。
本船中的2個貨罐采用順序置換,即先置換2號貨罐,再置換1號貨罐。
冷艙的目的與目標和甲板罐相同。然而,由于罐內有貨泵,一般罐體允許的降溫速度小于貨泵本體允許的降溫速率。基于此,允許貨罐的降溫速率為7 ℃/h,降溫過程中,應每隔1 h手動盤泵一次,泵的聯(lián)軸節(jié)此時暫不安裝。
貨罐若需冷艙,則必須運行再液化系統(tǒng),貨物壓縮機從貨罐中吸入貨物蒸氣,冷凝后再回到貨罐頂部的噴淋管,再次氣化吸熱。設備運行步驟如下:
1)啟動制冷壓縮機;
2)冷卻乙烯冷凝器;
3)啟動貨物壓縮機第1級;
4)調節(jié)制冷劑經(jīng)濟器溫控閥;
5)啟動貨物壓縮機第2級;
6)凝液進入貨物經(jīng)濟器。
冷艙過程中,應注意觀察艙壓的數(shù)值,若降至0.01 MPa左右,則應由甲板罐將液體驅動至貨罐內頂部噴淋管,從而產(chǎn)生乙烯蒸氣來補充貨罐內的壓力損失。
冷艙時,可2個貨罐同步進行;根據(jù)冷艙效果,啟動1套或2套再液化系統(tǒng)。
冷艙結束以后,才允許安裝貨泵的聯(lián)軸節(jié)。
冷艙結束后,必須至少間隔3 h才能進行裝載,主要需確保深井式貨泵泵體溫度盡可能均勻,防止泵體損壞。
開始裝貨時,速率應盡可能慢,直到液位計數(shù)值發(fā)生變化;同時注意觀察艙內壓力,若壓力快速升高,則應至少開啟1套再液化系統(tǒng)。
為試驗貨泵,先裝載約200 t乙烯,利用每艙的貨泵進行駁運試驗和貨泵效用試驗;待貨泵試驗完成后,開始全面裝載。
注意:貨罐的裝載試驗也可以在船舶首次正式裝貨前進行。
甲板罐裝載后,應檢查相關管路絕緣及支架的效果,同時需檢查罐體絕緣以及滑動鞍座的位移量。
貨罐冷艙達到-85 ℃后,應檢查相關管路絕緣及支架的效果,對貨罐絕緣表面以及貨罐滑動鞍座端進行檢查。
待貨罐正式裝貨后,罐體溫度進一步降低,此時需要對貨罐絕緣表面進行再次檢查。
氣體試驗結果表明:
1)本船甲板罐容積足夠對大貨罐進行置換和冷艙作業(yè),為今后氣體船的氣體試驗提供參考。
2)通過檢查再液化系統(tǒng)和貨泵等的功能,驗證乙烯運輸船液貨設備的功能。
3)貨罐和管路絕緣的設計和施工效果良好,極大地降低了船舶投入運營后,因為絕緣損壞而導致貨物損失乃至船體損壞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