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總醫(yī)院 濮陽457001)
腦膠質瘤為惡性程度較高的神經外胚層腫瘤,起源于神經間質細胞,以易復發(fā)、呈浸潤性生長為特征[1]。目前臨床治療腦膠質瘤以手術為主,在盡量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時需最大程度保留神經功能,術后殘留風險較高。因此,術前對腦膠質瘤級別進行診斷至關重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為臨床診斷腦膠質瘤的重要影像學檢查方法,具有軟組織高分辨率,并可通過彌散加權成像觀察到病灶組織水分子運動,評估腫瘤生物學特征[2]。鑒于此,本研究就不同級別腦膠質瘤患者MRI征象特征進行分析?,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腦膠質瘤患者臨床資料。納入標準:經手術病理確診為Ⅰ~Ⅲ級腦膠質瘤;病理資料、影像學資料完整。排除標準:合并腦血管意外、腦轉移瘤等疾病者;裝有心臟起搏器、人工心臟瓣膜者;妊娠早期女性及碘過敏者。80例患者中男42例,女38例;年齡28~50歲,平均年齡(39.43±2.89)歲;臨床癥狀:顱內高壓51例,間斷性抽搐7例,單純性頭痛10例,活動障礙7例,意識喪失5例。
1.2 研究方法
1.2.1 腦膠質瘤分級 參照《中國腦膠質瘤分子診療指南》[3],并結合手術病理檢查結果對腦膠質瘤進行分級。Ⅰ級:以毛細胞星形細胞瘤為主,為良性病變;Ⅱ級:以星形細胞瘤、星形細胞瘤少突膠質瘤為主;Ⅲ級:以間質星形細胞瘤。Ⅰ級為良性腦膠質瘤,Ⅱ級、Ⅲ級為惡性腦膠質瘤。
1.2.2 檢查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1個月內接受頭顱MRI檢查,使用3.0T MRI機(西門子,Magnetom Trio)進行常規(guī)掃描,參數:T1WI序列中TE 23 ms,TR 1 870 ms;T2WI序列中TE 117 ms,TR 3 960 ms。常規(guī)掃描后經肘靜脈注射釓噴酸葡胺注射液(國藥準字H10950272)0.2 mmol/kg進行增強掃描;增強后行擴散加權成像,采用SE-EPI序列(TE 69 ms,TR 4 600 ms),b值分別為0 s·mm-2、1 000 s·mm-2,層間距2.5 mm,層厚5.0 mm。
1.3 觀察指標 由2位經驗豐富的影像科醫(yī)生進行閱片,觀察病灶是否出現病灶周圍水腫、囊變、壞死及環(huán)狀或不均勻強化情況,測定腫瘤直徑及表觀擴散系數(ADC)值,測量3次取平均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以(±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繪制腫瘤直徑、ADC值診斷腦膠質瘤級別的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得出曲線下面積AUC,檢驗腫瘤直徑、ADC值對腦膠質瘤級別的診斷價值,AUC<0.5無價值,0.5~0.7價值較低,0.7~0.9價值中等,>0.9價值高。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病理結果 經手術病理結果顯示,80例腦膠質瘤患者中Ⅰ級19例(23.75%),Ⅱ級36例(45.00%),Ⅲ級25例(31.25%)。
2.2 MRI征象特征、ADC值比較 不同級別組患者病灶周圍水腫、囊變、腫瘤直徑、環(huán)狀或不均勻強化、壞死及ADC值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級、Ⅲ級組患者病灶周圍水腫、環(huán)狀或不均勻強化、壞死占比及腫瘤直徑高于Ⅰ級組,病灶囊變占比、ADC值低于Ⅰ級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Ⅱ級、Ⅲ級組間上述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 意義(P>0.05)。見表1。
表1 MRI征象特征比較(±s)
表1 MRI征象特征比較(±s)
注:與Ⅰ級組比較,*P<0.05。
組別 n 病灶周圍水腫[例(%)] 有 無囊變[例(%)] 有 無腫瘤直徑(cm)環(huán)狀或不均勻強化[例(%)] 有 無壞死[例(%)] 有 無ADC值(s·mm-2)Ⅰ級Ⅱ級Ⅲ級χ2 P 19 36 25 3(15.79) 16(84.21)19(52.78)* 17(47.22)*18(72.00)* 7(28.00)* 14.075 0.001 11(57.89) 8(42.11)10(27.78)* 26(72.22)*2(8.00)* 23(92.00)* 13.150 0.001 2.73±0.28 3.35±0.43* 3.42±0.51* 16.813 <0.001 0(0.00) 19(100.00)12(33.33)* 24(66.67)*8(32.00)* 17(68.00)* 11.422 0.003 2(10.53) 17(89.47)16(44.44)* 20(55.56)*12(48.00)* 13(52.00)* 7.815 0.020 1.33±0.18 1.02±0.11*0.98±0.09*50.229<0.001
2.3 病灶周圍水腫、囊變、腫瘤直徑、環(huán)狀或不均勻強化、壞死、ADC值對不同級別腦膠質瘤的診斷價值分析 將病灶周圍水腫、囊變、腫瘤直徑、環(huán)狀或不均勻強化、壞死、ADC值作為檢驗變量,將腦膠質瘤分級作為狀態(tài)變量(1=Ⅱ級、Ⅲ級,0=Ⅰ級),經繪制ROC曲線(見圖1),病灶周圍水腫、囊變、腫瘤直徑、ADC值診斷Ⅱ級、Ⅲ級腦膠質瘤的AUC>0.7,均具有較高價值。見表2。
表2 MRI影像特征對不同級別腦膠質瘤的診斷價值分析
圖1 腫瘤直徑、ADC值診斷不同級別腦膠質瘤的ROC曲線
腦膠質瘤在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中較為常見,按照腫瘤病理學可分為低級別與高級別,而不同級別腦膠質瘤手術方法的選擇及預后存在顯著差異。低級別腦膠質瘤為良性腫瘤,預后較好,而高級別腫瘤不僅需要手術切除,術后仍需加以放化療輔助治療,預后差[4]。因此,在術前對腦膠質瘤級別進行鑒別,對患者治療方案制定及預后評估均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手術病理結果顯示,80例腦膠質瘤患者中Ⅰ級19例,Ⅱ級36例,Ⅲ級25例;Ⅱ級、Ⅲ級組患者病灶周圍水腫、環(huán)狀或不均勻強化、壞死占比及腫瘤直徑高于Ⅰ級組,病灶囊變占比、ADC值低于Ⅰ級組;Ⅱ級、Ⅲ級組間上述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不同級別腦膠質瘤患者MRI具有不同的影像學特征。MRI可通過多序列、多參數對病灶組織進行成像,尤其對軟組織具有高度分辨率、敏感性,能夠對腦組織進行清晰的顯影,并可觀察到腦膠質瘤病灶形態(tài)、大小,以及病灶與周圍組織的關系[5]。低級別腦膠質瘤通常呈局限性生長,病灶直接相對較小,且邊界清晰,囊性變較多而壞死較少,通過手術治療的效果較好;高級別腦膠質瘤主要呈彌散性生長,病灶侵犯范圍較大,甚至可對多個腦葉造成浸潤,多存在大片壞死區(qū)與出血區(qū),病灶周圍水腫明顯[6]。因此,MRI檢查可觀察到不同級別腦膠質瘤的影像特征,并加以鑒別。彌散加權成像是通過高梯度場MR,觀察到病灶組織內的水分子運動,而從病理學角度觀察到膠質瘤細胞核分類象、分化程度等;通過測定病灶組織ADC值,能夠更為客觀地對腫瘤組織、細胞分布情況進行描述,如腫瘤細胞密集部位,受到細胞膜、微血管血流等影響,水分子擴散受到限制,ADC值則偏低[7~8]。最后繪制ROC曲線,病灶周圍水腫、囊變、腫瘤直徑、ADC值診斷Ⅱ級、Ⅲ級腦膠質瘤的AUC>0.7,當腫瘤直徑達3.082 cm,ADC值達1.155 s·mm-2時,診斷價值最高。但MRI檢查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掃描時間過長,部分患者無法耐受,且易受到肢體移動的影響而產生偽影;同時裝有心臟起搏器、鋼板、止血夾等金屬異物是MRI檢查的絕對禁忌,此類患者禁用MRI檢查。
綜上所述,不同級別腦膠質瘤患者MRI具有不同的影像學特征,并可根據腫瘤直徑、ADC值對腦膠質瘤級別進行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