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_徐 斌
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新聞攝影大賽之一——荷賽,去年的題材自然也無法繞開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在今年4月15日公布的第64屆荷賽獲獎作品中,有一張新冠逝者的照片讓人過目不忘(見附圖)。
《新冠疫情的的人力成本》(第64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一般新聞類二等獎作品)2020年4月18日,印尼一家醫(yī)院里,一具冠狀病毒感染者的尸體被黃色的感染性廢塑料包裹,躺在等待裝尸袋的地方。JoshuaIrwandi(印度尼西亞)攝
眾所周知,從新聞攝影的倫理角度,一般是不允許公開展示和傳播尸體畫面的,因為它會“影響人們早餐的胃口”(國際傳媒界對新聞攝影倫理劃定的界線),甚至?xí)l(fā)人們對生命終結(jié)的恐懼。但所有的禁忌都是用來被破壞的,有時對這種視覺禁忌的突破,往往能產(chǎn)生異乎尋常的效果甚至攝人心魄的力量。但這種突破又必須遵循至少兩個原則:一是節(jié)制,二是必要。節(jié)制,就是在超過界線時要小心翼翼地游走在邊緣,切不可深入死亡至暗區(qū),嗜血般地陶醉于玩味血腥、恐怖或惡心;必要,就是這種對禁忌的突破,出發(fā)點是用展示死亡來驅(qū)離死亡,就如魯迅先生說的“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我們從這張照片的畫面和文字,都可以看出作者在“節(jié)制”和“必要”方面的用心良苦。
平心而論,這張照片展示死亡的筆法靜默和克制,但卻是充滿張力的,仿佛是喪禮上得體的肅穆。從造型來看,整具尸體被包裹得嚴(yán)嚴(yán)實實,不露出一點皮膚、五官等身體面目,它看起來就像一枚毒蜘蛛的獵物,也像一具遠(yuǎn)古的木乃伊,只是包裹它的人知道它永遠(yuǎn)無法復(fù)活了;從環(huán)境來看,雖然床周所有的治療儀器都已拔去移走,但床邊的儀表控制按鈕還亮著燈,墻上的電視機遙控紅燈也亮著,它們告訴你主人剛剛離去不久;從構(gòu)圖來看,攝影師從正面居中平視的角度進(jìn)行拍攝,讓畫面看起來非常平穩(wěn)平靜;從色彩來看,整個病房內(nèi)慘白色的燈光、鐵灰色的病床,而窗外是暮色四合時的藍(lán)色,藍(lán)色加白色、灰色的組合,讓這個空間看起來孤燈清影、更顯凄涼。
這張圖片無非就是運用了以上這些簡單而有限的修辭手法:獨特的造型、清冷的光線、安靜的氣息……向我們展示一具我們所有人都有可能在這場浩劫中變成它這個樣子的尸體,于無聲之中營造出了一種靜默卻令人窒息的氣氛,讓我們增強對新冠肺炎的恐懼和遠(yuǎn)離。這位“裝扮”奇特的逝者在警告我們:新冠惡魔還在全世界到處吃人,大家不要成為它的獵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