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繞
東海孝婦傳說講的是漢代東海孝婦竇娥的故事,在連云港地區(qū)口口相傳。
漢代連云港市稱東???,孝婦故事最早見于文字記載的為《漢書·于定國傳》:“東海有孝婦,少寡,亡子……太守竟論殺孝婦,郡中枯旱三年。”晉代干寶《搜神記》中有東海孝婦臨刑場景的詳細記載:“青將死,車載十丈竹竿,以懸五幡,立誓于眾曰:‘青若有罪,愿殺,血當順下;青若枉死,血當逆流”。
讓東海孝婦感動蒼生、震撼九州的是元代大戲劇家關(guān)漢卿根據(jù)民間傳說為素材而創(chuàng)作的不朽名劇《感天動地竇娥冤》,使這位原本默默無聞的鄉(xiāng)間少婦,成為一個美麗孝賢的藝術(shù)形象。不僅國內(nèi)有近百個劇種移植演出,還被編入中學語文課本,劇本被國外16種文字翻譯,使竇娥的故事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全人類的文化精神財富。
東海孝婦傳說所彰顯的孝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崇尚慈孝思想的傳統(tǒng)道德,反映了在封建社會壓抑下的民意訴求。東海孝婦的故事在歷代傳述中,竇娥也逐漸成為人們崇拜和祭祀的一位神靈。北宋年間當?shù)鼐徒ㄓ小皾h東海孝婦祠”,人稱“娘娘廟”,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都要舉行隆重的祭典活動,此俗沿習至今。
明清兩代州官及鹽務官員,對東海孝婦祠多有題勒,各種地方志中均有詳細記載。至清道光十九年(1839),時任兩江總督的陶澍私人捐款重修孝婦祠:“重建正殿三間,東廂三間,西廂三間……環(huán)冢筑垣三百余尺,至道光二十年八月落成。”這次重修的規(guī)模一直保持到上世紀60年代。1997年,經(jīng)連云港市宗教局和云臺區(qū)人民政府批準,對漢東海孝婦祠進行規(guī)模較大的重建。
漢東海孝婦竇娥的故事,感天動地。竇娥傳說,世代相承,傳承著孝道的美德,也滋潤著港城人民的心田。2006年8月,“連云港市孝文化研究會暨第一屆年會”召開,并在漢東海孝婦祠前舉行隆重掛牌儀式。人們一代代繼承著孝文化的傳統(tǒng)道德,研究和探討孝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建設“慈孝普潤,和諧一方”的美好家園。
(連云港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供稿)
(責編 ?郭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