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巖
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是中國古代的明君之一,劉秀在河南南陽境內(nèi)舉兵一統(tǒng)天下,創(chuàng)立東漢王朝。在中國歷代帝王中,光武帝劉秀是唯一一個同時擁有“中興之君”與“定鼎帝王”兩項頭銜的帝王。毛澤東一生肯定的帝王將相屈指可數(shù),但他唯獨對劉秀推崇備至,曾評價劉秀是“歷史上最會用人、最會打仗、最有學問、學歷最高、最早土改的皇帝。人常說‘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劉秀是個例外,十年不鳴,一鳴驚人。他在家讀書,安分守己,一旦造反,倒海翻江,轟轟烈烈,白手起家,創(chuàng)建了一個新的王朝”。
文化巨匠南懷瑾也曾說:“在中國兩千年左右的歷史上,比較值得稱道,能夠做到齊家治國的榜樣,大概算來,只有……光武帝劉秀一人?!眲⑿阍诘弁踬Y源中是一個“稀缺性帝王”。
那么,被毛澤東、南懷瑾推崇的光武帝劉秀從“莊稼漢”到九五之尊,走過了怎樣的人生道路?
公元前6年,劉秀出生在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蘭考)。他是西漢皇室后裔,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出自漢景帝一脈。劉秀的先世,從王降為列侯,到他父親這一輩,只是濟陽縣令這樣的小官員了。公元3年,劉秀的父親去世,他一家人回到故鄉(xiāng)南陽,成了普通的平民。劉秀28歲之前,一直在南陽郡老家種地,“性勤于稼穡”,是個干農(nóng)活的“好把式”。史書記載,劉秀性格內(nèi)斂謹慎,甚至有些沉悶。他的哥哥劉性情豪爽,并常自比漢高祖劉邦,廣交豪杰。兄弟二人相得益彰,待機而起。
王莽當政不久,天下的亂象已現(xiàn),劉和南陽的諸多子弟都欲趁亂起兵,而劉秀卻持謹慎的態(tài)度以觀時局。據(jù)《太平御覽》卷九十引《東觀漢記》載:“上深念良久,天變已成,遂市兵弩?!笨梢妱⑿闫鸨墙?jīng)過了深思熟慮和謹慎決斷的,他見天下確已大亂,方才決定起兵!性格上的不同也決定了日后劉、劉秀兩兄弟截然不同的結局。公元22年十一月,“光武遂將賓客還舂陵”,會同大哥劉打著“復高祖之業(yè),定萬世之秋”的旗號,于舂陵正式起兵反莽。
公元23年,綠林軍擁立西漢宗室劉玄為帝,建元“更始”,復用漢朝國號,這大大震動了新莽王朝。王莽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尋發(fā)兵42萬,力圖一舉撲滅新生的更始政權。當時,駐守昆陽(今河南葉縣)的起義軍不過數(shù)千人,連同周邊幾座城池的駐軍,一共不超過2萬人。大軍圍城,形勢岌岌可危。
同年五月,王邑、王尋率軍西出洛陽,南下潁川(今河南禹縣),與嚴尤、陳茂兩部會合,迫使劉秀的部隊從陽關(今河南禹縣西北)撤回昆陽。昆陽漢軍僅9000人,眾人恐不敵,欲棄城退守荊州故地。劉秀以“合兵尚能取勝、分散勢難保全”為由,說服諸將固守昆陽。此時王莽軍已逼近城北,劉秀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diào)集援兵1.7萬人赴援昆陽。
當夜,劉秀自率步騎兵1000多人為前鋒,并一馬當先斬殺新莽軍隊數(shù)十人,使更始軍士氣大振。后來,劉秀使用“信息戰(zhàn)”和“攻堅戰(zhàn)”,斬殺了新莽主帥王尋及主力部隊近萬人,此后,劉秀數(shù)次死里逃生。不久他收編了河北的銅馬等農(nóng)民武裝30多萬人,這才終于擁有了自己的武裝力量。不久,他在河北鄗城 (今河北柏鄉(xiāng)縣)稱帝,被稱為“銅馬帝”,與更始政權分庭抗禮。
又經(jīng)過十多年的征戰(zhàn),劉秀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與劉邦截然相反,劉秀稱帝后,并沒有誅殺一個功臣,當年跟著他打天下的“云臺二十八將”,除少數(shù)人意外病死,其余全部富貴善終。 公元25年,劉秀稱帝,重建漢政權,將都城東遷到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平定天下后,頒布實施了一系列利國利民、富國強兵的政策和措施,使國家走上了“中興”之路。
毛澤東對劉秀在歷史上的戰(zhàn)例尤為重視。他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及《論持久戰(zhàn)》中兩次提到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新漢昆陽之戰(zhàn)。在《論持久戰(zhàn)》這部軍事著作中,毛澤東指出,主觀指導的正確與否,影響到優(yōu)勢劣勢和主動被動的變化,觀于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歷史事實而益信,中外歷史上這類事情是多得很的。中國如新漢昆陽之戰(zhàn)都是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yōu)勢而獲勝。
也許因為劉秀帝業(yè)興起于南陽,因此,毛澤東在關注劉秀的同時,對南陽的了解也深諳于胸。
1958年,毛澤東在接見河南省委書記時談到對其一生影響最大的四個地方,其一就是河南南陽。西漢時期,南陽已是“商遍天下”“富冠海內(nèi)”的天下名郡。東漢時,因光武帝劉秀帝業(yè)起于南陽,故南陽又有“帝鄉(xiāng)”“南都”之美譽。
據(jù)有關資料記載,毛澤東留下了許多記載南陽名人的筆記,1939年在送別華北聯(lián)合大學師生開赴晉東南前線時,毛澤東專門提到南陽名人姜子牙的“三件法寶”,并表示也要送“三件法寶”給抗日師生。毛澤東臨終前還曾一字不漏地背過南北朝大文學家庾信寫的《枯樹賦》,庾信就是南陽人。
對南陽一些文化名句典故,毛澤東也極為熟悉。1939年他在《和中央社、掃蕩報、新民報三記者的談話》中說:“現(xiàn)在很多人的文章常常有一句話,說是:無使親痛仇快。這話出于東漢時劉秀的一位將軍朱浮寫給漁陽太守彭寵的一封信。”毛澤東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句子亦源自南陽人、南朝史學家范曄的“夫涓流雖寡,漫成江河;爝火雖微,卒成燎原”一說。毛澤東在1958年元旦社論 《乘風破浪》發(fā)表后對《人民日報》總編吳冷西談到:“你們的元旦社論寫得好,題目用乘風破浪也很醒目,南陽人,宋齊時的文學家宗愨,年少時,其叔父宗炳問其所志,宗愨答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宋朝一個歷史學家,將宗愨那一語話提煉為乘風破浪一語……”
1948年11月4日,毛澤東獲知國民黨南陽守敵王凌云率部棄城逃走,中原解放軍占領南陽的消息后,欣喜不已,揮筆寫就《中原我軍占領南陽》這一留芳千古的不朽佳作。該篇佳作不分段落,一氣呵成,文筆優(yōu)美,而且歷史掌故運用與當時形勢結合得恰到好處。當時毛澤東曾給胡喬木一封親筆信,要求新聞界以后寫作以此文為范例:“請注意寫些綜合報道,其辦法是借著一個適當?shù)念}目如像占領南陽之類去寫?!?/p>
該文談到南陽時說:南陽為古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于此城發(fā)生爭奪戰(zhàn)。后漢光武帝劉秀,曾于此地起兵,發(fā)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zhàn)爭,創(chuàng)立了后漢王朝。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此文反映了毛澤東對歷史,尤其是對南陽歷史的了如指掌。
毛澤東的詩詞歌賦也與南陽文化頗有聯(lián)系。 “孩兒立志出鄉(xiāng)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边@是毛澤東外出求學時留給父親的詩句,反映毛澤東在青少年時代立下救國救民的決心。詩中的“桑梓”來源于南陽人張衡《南都賦》“永世克孝,懷桑梓焉。真人南巡,睹舊里焉”。
1934年7月27日清晨,時在中央蘇區(qū)第五次反“圍剿”中的毛澤東健步登上會昌山,即興寫下《清平樂·會昌》一詞,末尾是“戰(zhàn)士指看南粵,更加郁郁蔥蔥”。他專門向警衛(wèi)解釋了“郁郁蔥蔥”一詞的來歷:《后漢書·光武紀》中有“望氣者至南陽,曰:氣佳哉,郁郁蔥蔥”!
總之,通過以上事實,可知深諳中國歷史文化的毛澤東不只是出于愛好而讀史,而是把對歷史的研究做到了極致,抓住一個問題就緊追不舍,非要探根究底了解透徹才算罷休,直至成為這個課題的專家,并在實際工作中將有關的典故信手拈來作為論據(jù),真正做到以古鑒今,為所有領導干部做出了榜樣。
(責任編輯: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