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紅 夏 炎
隨著互聯(lián)網和移動技術的發(fā)展,短視頻自媒體逐漸興起,在自媒體時代的推動下,每個人都可以做新聞的傳播者,新聞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但隨著時間的檢驗,自媒體行業(yè)進入平穩(wěn)發(fā)展期,從蜂擁而入變成了大浪淘沙,受眾開始回歸對優(yōu)質內容的天性追求。這時,一只知識淵博、呆萌俏皮的“小柴犬”出現(xiàn)在了大眾面前,從“如何撿一枚價值連城的隕石”到“為什么考古學家不挖秦始皇陵”,它用一個個趣味短視頻抓住了受眾的心,它就是“柴知道”——一只在知識的海洋里悠哉狗刨的“小柴犬”,而它的背后,是一支朝氣蓬勃的90后團隊。
初春的北京,萬物復蘇,本刊與“柴知道”的創(chuàng)始人汪振興一起揭開了“柴知道”這只“小柴犬”的成長之路。
2016年,汪振興從武漢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畢業(yè),入職一家知名門戶網站做編輯,然而螺絲釘般的工作狀態(tài)讓他非常不習慣,于是,在工作一年后,他毅然決定辭職,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開啟了自媒體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
“出來做公司的話,壓力確實也比較大。但如果那個時候猶豫了,可能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隨著年齡的增長,試錯成本更高。企業(yè)倒閉了大不了就回家。”回憶創(chuàng)業(yè)初期,汪振興笑著說。
2019年汪振興在抖音“Dou知創(chuàng)作者大會”上發(fā)表演講
就這樣,幾個稚氣未脫的年輕人,帶著自己的理想,開啟了創(chuàng)業(yè)之路。創(chuàng)業(yè)初期總是伴隨著一腔熱血與懵懂迷茫的交織,什么樣的內容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不是曇花一現(xiàn)?這是幾個小伙伴經常思索和討論的話題。不隨波逐流,不盲目追求熱點,是他們的底線。內容有趣但要科學嚴謹,經得起時間的推敲,是他們的共識。
汪振興坦言:“我們的優(yōu)勢在于,團隊里的每個人有不同的興趣方向,我們也相對來說年輕一點,對話題的關注度也會廣一點,比如說我們做過‘為什么你打游戲的時候畫面那么卡?’這樣的一個內容,底層是一個計算的知識,但是浮現(xiàn)在表面的問題就是一個跟年輕人興趣相關的話題,這個可能是我們選題范圍來源廣的一個原因。在選題上,我們不熱衷于追逐熱點話題,我們喜歡挖掘熱點背后的一些關聯(lián)性的知識。例如我們曾經做過一期關于‘化學閹割’的選題,網絡上還沒有人嚴肅地從科學的角度用事實和數(shù)據(jù)去探討過這個問題,那么我們覺得去做這樣的一個東西,它是有稀缺性的。我會用這樣的一些原則去判斷一個選題是否值得做。其實絕大部分熱點事件都是速朽的,這個時間點看它是有意義的,但過一段時間就不一定了。比如說我們做了一期關于‘意外懷孕怎么辦’,今天可以看,我相信10年之后的男性女性,還是可以看,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內容是速朽的,我們希望能夠在中文互聯(lián)網上留下一些大家可以看的、經久不衰的東西?!?/p>
就這樣,在“柴知道”的平臺上既有趣味科普“為什么考古學家不挖秦始皇陵?”,有與生活相關的“精釀、原漿和普通啤酒有什么區(qū)別?”,也有著金融方面的“為什么消費貸款比你想象的更貴?”,這樣沒有領域限制,卻與大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一期期精品內容。
雖然自媒體號是需要追求流量求生存的,但這群有理想有信念的年輕人,也有著他們自己的堅持:“如果一個選題隨便百度一下就能找到答案,那么這個選題我們就不做了,因為這不是我們的價值所在,不符合我們的調性。我們的選題本身可能是生活化的、輕松的,但是它的內容一定要是深入的、稀缺的,這才能讓用戶感受到價值。例如‘化學閹割’那一期內容,在生物學上跟醫(yī)學上它的原理是什么?我們得去找已經有實施化學閹割的國家,他們的性犯罪率的再犯罪率有沒有下降,找到這樣的數(shù)據(jù),那么它就是一個醫(yī)學跟社會學結合的問題。如果在網上找的話,你是會發(fā)現(xiàn)沒有別人做過這樣的東西。它也是一個多學科領域交會在一起的問題,那么這樣的問題它就會有比較強的復雜度,我們認為它的豐富性就可以撐得起一期選題。比如像‘意外懷孕怎么辦’這期,其實這個內容有很多人做過,但是根據(jù)我們的判斷沒有人會把它做得相對來說比較全或者比較準確,大家會用一種遮遮掩掩或者說不太系統(tǒng)的方式去講這個事情,但是我們希望能夠在五分半鐘的時間內,把它從總體上全講清楚,我們認為這也是一種稀缺性。另外在資料搜集上,我們所有的資料必須有明確權威的來源,一是為了保證內容準確,二是這些東西里有你在其他地方很難看到的稀缺知識點?!?/p>
這個年輕的團隊在工作中一直保持著嚴謹、科學的態(tài)度,但嚴謹?shù)墓ぷ鞅澈螅麄円灿兄?0后孩子氣的一面,比如他們通過抓鬮的游戲形式,輕輕松松地決定了“在知識的海洋里狗刨”這個片頭……
2021年年初,“柴知道”單就新浪微博的關注人數(shù)就達到了近500萬,在抖音擁有130多萬粉絲,在bilibili平臺擁有60多萬粉絲,全網粉絲量已經接近千萬。成功的喜悅背后卻絲毫沒有懈怠,洗去了疲憊,洗去了稚嫩,洗去了浮躁,沉淀下來的是豐富的經驗。對于未來的發(fā)展,汪振興坦言:“我們目前來說是做中短視頻,這肯定是我們的一個方向,但是從本質上來說,我并不把我們自己定義為一家視頻公司,我覺得我們是一家知識內容公司,視頻是目前的時代內容行業(yè)的一個趨勢,所以我們選擇的內容就視頻這個載體來做,其實我還是會去考慮其他形式的內容。我希望我們這個地方以后能成為一個小的中樞,能夠形成一個社群,建立更廣泛的聯(lián)系來產出內容,來建立知識型氛圍的生態(tài)。這是我們更長期的愿景,因為它最后能給社會提供的價值是更高的。如果真的能做成的話,即便它只是一個比較小的網絡,或者是一個比較小的界面,我們靠這件事做了一些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情,我認為是更有意義的。”
創(chuàng)業(yè)就像爬山,無限風光在頂峰。我們相信“柴知道”這只“小柴犬”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的人生旅程才剛剛開始,等待它的是更大的舞臺……
2019年“柴知道”獲得新浪微博“十大影響力科普大V”稱號
2018年“柴知道”團隊團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