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揚
近日,“公益服務證書明碼標價”的話題引起公眾熱議。一些高校學生存在從二手交易平臺等渠道購買“志愿服務證書”的行為,證明內容包括“馬拉松比賽”“旅游展覽會”等志愿服務項目。公益服務證書偽造市場的火熱,從本質上來講,無非是利益驅動。大學生為在綜測評定、留學申請、簡歷篩選等環(huán)節(jié)增加競爭優(yōu)勢,不惜以造假的方式對自身加以粉飾。
大學生購買偽造證書,不僅是對崇高志愿服務精神的褻瀆,也存在著諸多風險隱患?!凹僮C書”造不出“真能力”,一顆致力于志愿服務的公益心、奉獻他人的社會責任心,才是無須出示的個人能力最佳證明。
大學生購買偽造證書的行為,是服務精神與誠信精神缺失的體現(xiàn)。志愿服務以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為核心精神,其服務活動是對奉獻精神的培育,對思想價值的升華,并以美好的精神滋養(yǎng)為回報。公益機構提供的證書,是對其優(yōu)秀工作的肯定與鼓勵。證書的造假與售賣,是對公益服務公信力的減損,亦將傷害真正致力于奉獻的志愿者的情感。目前,雖然在二手交易平臺上已無法檢索到有關大學生購買偽造證書的交易信息,但仍無法排除“微信群”“朋友推薦”等交易形式的出現(xiàn)。
大學生本應當是志愿服務隊伍中最蓬勃、最活躍的生力軍,要真正杜絕購買偽造證書現(xiàn)象,需要大學生從思想根源上端正對待志愿活動的態(tài)度,樹立尊重志愿服務的意識,并積極主動投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此外,大學生必須牢固樹立個人誠信意識,充分認識到證書造假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如若大學生使用造假證書被證實,首先面臨的是評選資格、面試和留學申請機會的喪失。因為該行為涉及簡歷造假問題,可能為個人職業(yè)發(fā)展前景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以及個人社會信譽等其他影響。
“公益服務證書造假”是各利益鏈條相互連接的結果,要斬斷這些鏈條,還需要多方發(fā)力。首先,公益服務機構應當增強運營的規(guī)范性,嚴守道德底線,杜絕以售賣證書牟利的行為;其次,各交易平臺亦當加強審核的規(guī)范性,設立上架商品的準入門檻,對于不合規(guī)產(chǎn)品與信息及時清理,而非在媒體曝光后草草下架了事;再次,學校應當成為志愿服務教育的主要戰(zhàn)線,加強誠實守信、奉獻參與等人文精神的熏陶,以此類生動實際的例子作為警示;最后,相關責任部門要加強對公益服務機構以及交易平臺的監(jiān)管力度,勒令整改不規(guī)范行為。此外,對于可能涉及犯罪的偽造公章、證書的犯罪團伙,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并出臺更加細化嚴格的公章、證書管理規(guī)定,增加證書買賣的違法成本,營造風清氣正的公益服務環(huán)境。
誠信既是學校、用人單位的道德紅線,亦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道德基礎。購買偽造證書,看似是個人信用缺失行為,也是不端的做事態(tài)度,以這種不正當手段謀取利益的行為,必將會導致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