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姵,鄭 勇,陳衛(wèi)剛
(1.石河子大學醫(yī)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石河子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消化內科,新疆 石河子 832000)
胃息肉(gastric polyps)是上皮細胞過度再生凸向胃腔的隆起型病變,目前胃息肉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胃息肉的主要病理類型包括炎性胃息肉、增生性胃息肉、胃底腺息肉和腺瘤性胃息肉,不同病理類型的胃息肉均有發(fā)生癌變的可能性,其中腺瘤性胃息肉癌變的風險最高。不良生活方式、不規(guī)范服用藥物、中國式就餐習慣導致消化疾病的發(fā)生率不斷提高,其中胃息肉樣病變的檢出率有所提高[1]。本研究旨在分析新疆石河子地區(qū)胃息肉患者的相關危險因素,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我院240 例胃息肉患者的人口學資料、生活與行為方式、伴隨疾病及不規(guī)范用藥以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息肉家族史等多種因素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為胃息肉的預防及胃早癌的診治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 年1 月1 日~2020 年1 月1 日就診于石河子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完善胃鏡檢查并經胃鏡活檢或手術組織診斷為胃息肉的240 例患者作為胃息肉組,另選取同期胃鏡檢查未被診斷為胃息肉的240 名體檢者作為非胃息肉組。240 名胃息肉患者胃息肉數量為269 枚,根據病理特征分為增生性息肉組、炎性息肉組、腺瘤性息肉組、胃底腺息肉組;根據數量分為單發(fā)組、多發(fā)組;根據分布部位分為胃底組、非胃底組。
1.2 納入標準 胃息肉組:行電子胃鏡檢查并經組織病理學明確診斷為胃息肉;胃部未發(fā)現其他病變。非胃息肉組:行胃鏡檢查明確診斷無胃息肉且未發(fā)現其他病變者。
1.3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急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消化道惡性腫瘤、既往胃部有手術者;②有嚴重心肺功能不全者;③因智力問題不能準確回答調查問卷者;④不愿意參與本研究者;⑤臨床病例資料不全者。
1.4 診斷標準 ①胃息肉的診斷:胃息肉患者經活體的病理組織檢查(手術或胃鏡標本)明確診斷;②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病理結果為Hp(-、+、++、+++)或14C>100;③胃息肉家族史:患者一級親屬中有經過臨床病理診斷被確定為胃息肉者。
1.5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通過自行設計統(tǒng)一的調查問卷,獲得調查對象的知情同意后,收集患者的病例資料,記錄調查對象的基本資料,問卷內容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是否伴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質子泵抑制劑(PPI)的使用情況、伴隨疾病及胃息肉家族疾病史、生活與行為方式(有無吸煙、有無飲酒、辛辣食物的食用、飲水溫度、水果蔬菜食用情況、是否吃剩菜、是否飲茶、是否喝咖啡、是否喜食高鹽食物、是否飲食規(guī)律、有無體育鍛煉、焦慮程度)。
1.6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EpiData 軟件對患者的相關資料信息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資料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計量資料以()表示,滿足正態(tài)分布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用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上述因素與胃息肉發(fā)病關系。
2.1 一般人口學資料 兩組患者年齡19~80 歲,胃息肉組平均年齡(52.29±11.48)歲,中位年齡為52.00歲;非胃息肉組平均年齡(50.84±11.56)歲,中位年齡為51.00 歲,兩組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婚姻狀況、文化程度、職業(yè)分布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胃息肉相關危險因素的分析 胃息肉組性別、BMI、吸煙、飲酒、飲水溫度、吃水果的量、吃蔬菜的量、體育鍛煉及焦慮程度、PPI 藥物使用、Hp 感染、胃息肉家族史、高脂蛋白血癥、膽囊炎與非胃息肉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胃息肉相關危險因素的分析[n(%)]
表1(續(xù))
2.3 胃息肉相關的多因素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項目納入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性別、BMI、吸煙、飲水溫度、焦慮程度、PPI 使用情況、Hp 感染結果、高脂蛋白血癥、胃息肉家族史、吃水果的量、吃蔬菜的量、體育鍛煉是胃息肉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2。
表2 胃息肉危險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2.4 胃息肉病理類型及特征的相關因素的分析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胃息肉病理特征及分布部位與性別、BMI、吸煙、飲水溫度、吃水果的量、吃蔬菜的量、體育鍛煉、焦慮程度、高脂蛋白血癥、PPI 使用情況、HP 感染結果、胃息肉家族史無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胃息肉數量與性別、BMI、吸煙、飲水溫度、焦慮程度、高脂蛋白血癥、PPI 使用情況、Hp感染、胃息肉家族史、吃水果的量、吃蔬菜的量、體育鍛煉無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PPI 使用有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表3 胃息肉病理特征相關因素分析[n(%)]
表4 胃息肉數量及分布部位相關因素分析[n(%)]
胃息肉是由上皮細胞過度再生凸向胃腔的隆起型病變,大多數患者無明顯臨床表現,通常行胃鏡檢查時發(fā)現并摘除治療。目前胃息肉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有相關文獻顯示胃息肉可能與炎癥刺激、長期使用PPI、Hp 感染、膽汁反流、基因遺傳等相關因素有關。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顯示女性、BMI≥24 kg/m2、長期吸煙、飲溫熱水及燙水、重度焦慮、長期使用PPI、Hp 感染陽性、高脂蛋白血癥、有胃息肉家族史可能增加胃息肉發(fā)生的風險,體育鍛煉和進食水果、進食蔬菜可能降低胃息肉發(fā)生的風險。
大量研究結果顯示性別及體質量指數會影響胃息肉的患病率。胡文聰等[2]認為,女性胃息肉的檢出率是男性的1.88 倍,何金龍等[3]發(fā)現隨著體質量指數的增加胃息肉的發(fā)生風險也會隨之升高。本研究顯示,女性發(fā)生胃息肉的風險是男性的2.080 倍,BMI≥24 kg/m2的患者發(fā)生胃息肉的風險是BMI<24 kg/m2的1.135 倍。由此可見,保持體質量指數標準狀態(tài)可以降低胃息肉發(fā)生率。
相關研究顯示[4]服用PPI 的時限與胃底腺息肉的發(fā)生呈正相關。與此同時,楊雪等[5]的研究發(fā)現,長期口服PPI 與胃底腺息肉及增生性息肉的發(fā)生存在一定的關系。Anjiki H 等[6]的研究發(fā)現PPI 的長期使用可導致壁細胞的增生、肥大、腫脹,誘導胃泌素的高分泌,促進胃底腺息肉的形成。但是Vieth M 等[7]對服用4 周以上PPI 的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長期口服PPI 并不是胃息肉發(fā)病的危險因素。同時,García-Alonso FJ 等[8]的研究表明PPI 的攝入與胃息肉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本研究結果顯示,長期口服PPI 患者是未使用或偶有服用PPI 患者發(fā)生胃息肉的2.382 倍。綜上所述,PPI 與胃息肉的發(fā)生是否有明確相關性,目前國內外研究仍無法達一致,仍需要更大樣本數據進行分析。
有關胃息肉與Hp 感染的相關研究中,有研究認為增生性胃息肉是由幽門螺桿菌引起的炎癥所導致的[9]。Elhanafi S 等[10]的研究發(fā)現H.pylori 感染的患者中增生性胃息肉的發(fā)生率較對照組高,而胃底腺息肉的發(fā)生率與之相反。Watanabe N 等[11]的研究發(fā)現H.pylori 感染可能是增生性胃息肉的危險因素和胃底腺息肉的保護因素。本研究顯示,Hp 感染陽性者是Hp 感染陰性者發(fā)生胃息肉的1.814 倍,且Hp感染陽性者中增生性息肉所占比例高于胃底腺息肉,但本研究中胃息肉病理類型與Hp 感染之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這可能與樣本量、地區(qū)分布等因素有關,導致統(tǒng)計結果缺少代表性,仍需進一步大樣本研究。目前臨床上Hp 感染不僅是胃息肉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同時也是很多消化道系統(tǒng)疾病的危險因素,一旦發(fā)現Hp 感染陽性并有消化道癥狀者,建議及時根除治療并隔期復查。
本研究發(fā)現胃息肉的發(fā)生可能與飲食習慣、生活方式及伴隨疾病存在相關性。長期吸煙者胃息肉的發(fā)生風險增高了2.845 倍,長期由于精神壓力高度緊張而患有焦慮者發(fā)生胃息肉的風險增高了2.148 倍。劉朋等[12]的研究發(fā)現吸煙是發(fā)生胃息肉的危險因素,且增生性息肉隨占比例最高。不良的心理狀況可以抑制副交感神經,抑制乙酰膽堿的表達,激活交感神經并促進腎上腺髓質的釋放,從而促進胃息肉的形成[13]。朱玉等[14]研究發(fā)現胃息肉組的血清甘油三酯TG、TC 均高于對照組,HDL-C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血脂越高,息肉發(fā)生惡性腫瘤的可能性越大。有研究顯示[15],喜飲熱水是慢性胃炎患者胃腸功能耐受程度降低、發(fā)生胃黏膜糜爛的危險因素。目前國內外研究學者就飲熱水是否是胃息肉發(fā)生的危險因素尚未報道,故需要更多的研究加以認證。
綜上所述,女性、BMI≥24 kg/m2、長期吸煙、飲溫熱水及燙水、重度焦慮、長期使用PPI 制劑、Hp 感染陽性、高脂蛋白血癥、有胃息肉家族史是胃息肉患病風險因素,體育鍛煉和進食水果、進食蔬菜是胃息肉的保護因素,建議存在上述危險因素的患者隔期復查胃鏡檢查并及時處理,以降低胃息肉演變成胃癌的風險,并建議大家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降低胃息肉的發(fā)生率。由于本研究就石河子地區(qū)展開的問卷調查型的回顧性研究,存在著回憶偏倚及樣本的局限性,仍需較大樣本量加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