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強
我出生于1952年,目睹了新生的共和國在戰(zhàn)爭廢墟上建設家園的場景;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和上山下鄉(xiāng);見證了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巨大改變。吃苦、磨難、歷練,伴隨了我的一生,但我慶幸自己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
1970年5月,作為老三屆初二生,18周歲的我奔赴祖國的東北邊疆,進入沈陽軍區(qū)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戰(zhàn)備值班營三連。一手持槍一手握鋤,肩負起了“屯墾戍邊”的重任。這是個半軍事化的連隊,紀律極嚴,起床、集合、出操、出工、開會、學習、吃飯、就寢等等一律聽軍號;有事喊“報告”,外出要“請假”;全班集體用餐,餐前站隊背語錄、唱革命歌曲。平時,戰(zhàn)備值班站崗放哨,投彈打靶拼刺刀。同時承擔著重大工程的建設施工任務,也隨時接受上級下達的急難險重的臨時突擊性任務。一聲命令打起背包就出發(fā),住帳篷睡地鋪,冰雪嚴寒進深山伐木,狂風暴雨中搞運輸。挖水渠、修水庫,蓋廠房、建學校,播種、除草、施農藥,采石、制磚、打鐵、做木匠,鉆爐膛掏灰,無所不干。凌晨兩點多起床干活習以為常。
知青們以稚嫩的身軀擔負起了屯墾戍邊的重任,用自己的青春催綠了北大荒的萬頃良田,不遺余力毫無保留地將城市的文化、文明理念融入北大荒。即便在艱苦環(huán)境中,連隊也始終將政治學習思想教育貫穿其中;工作再忙、再累,每天晚上的“天天讀”堅持不斷;經常性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活動讓人始終處于謙虛向上的狀態(tài);年中年末的總結評比更是激勵先進,催人奮進。知青們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成長,也由此磨練了心智,培養(yǎng)了吃苦耐勞、百折不撓的精神和集體主義的信念。北大荒的經歷讓我受益匪淺。
1973年,經自愿報名、群眾推薦、政治審查、文化考試,我成為“工農兵學員”,離開北大荒進入學校深造。因為學的是地質,我又與大山打起了交道。野外工作流動性較強,生活單調枯燥。但是,地質隊黨團組織健全,思想政治工作完備:讀報、收聽電臺廣播緊跟形勢,用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對穩(wěn)定人心、提高素質,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艱苦環(huán)境,培養(yǎng)出了地質隊員堅韌不拔的性格;錘聲陣陣,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地下寶藏。沒有什么比得上地質隊員風餐露宿歷經千辛萬苦尋找到礦藏的喜悅。
1985年,我被調入省冶金工業(yè)主管部門。2000年6月,在省級機關機構改革中,浙江省冶金局成為全省第一家撤并的政府機構,我因此提前退休。多年革命錘煉出的大局意識和積極向上精神,讓我始終保持樂觀心態(tài)。
2014年5月,我加入了杭州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參與《拂曉園地》刊物的編輯工作。無論在什么崗位,我始終積極投入、樂此不疲,因為我深知美好生活來之不易,偉大成就要靠雙手創(chuàng)造。
在共和國的陽光下,從一個懵懂的少年逐漸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深刻理解了什么叫忠誠執(zhí)著,什么叫愛崗敬業(yè),什么叫無私奉獻,什么叫淡泊名利。我堅信,只要腳踏實地求真務實,在任何平凡的崗位上都能創(chuàng)造出不平凡的業(yè)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