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托·隆巴爾多
毫無疑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劃時代的歷史性事件。然而,如果沒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則不可能有新中國的成立。新中國與半封建半殖民地歷史徹底決裂,中國人民成為自身命運的真正主人,要歸功于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在距離其誕生地萬里之遙的中國發(fā)展成為富有生命力的行動指南而非僵化的教條,原因恰恰在于中國共產黨根據本國歷史和政治經濟環(huán)境將其進行發(fā)展和應用。中國共產黨不是“適應”馬克思主義,而是“實踐”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及在其帶領下的今日中國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并不是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具有所謂的偏狹性,恰恰相反是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有效性。這種普遍性,在前蘇東地區(qū)的社會主義國家也有生動體現。
意大利共產黨人總結出了這樣的歷史教訓:對共產黨人而言,沒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僅僅有龐大且根深蒂固的組織是不夠的。要知道,原意大利共產黨(1921—1991)直至解散前夕,其組織力量和政治影響力都是非常強大的。然而,馬克思主義政黨能夠生存和發(fā)展的最根本因素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能否從意識形態(tài)上無條件地、發(fā)自內心地堅持和信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恰恰是原意共后期所不重視的。對馬列主義的步步拋棄,是原意共最終解散的根本原因。
毫無疑問,觀察今天的中國,需要認識到1949年以來它所經歷的深刻轉型——從一個落后的半殖民地農業(yè)國向工業(yè)化的、擁有先進技術的大國轉變,這是在不可遏制的進步力量的推動下完成的。在未來的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中,這些深刻的轉變及其必然性都會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研究的主題。
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和轉型的進程中作出了大量犧牲,也存在失衡。中國共產黨對此的看法是睿智的,態(tài)度也是清晰明確的——只有在歷史的滌蕩中通過進一步發(fā)展才能實現總體的平衡。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提出的脫貧攻堅、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讓人們看到了更加美好的社會主義愿景。
中國共產黨從蘇聯(lián)解體這一歷史事件中汲取了深刻教訓。中國與蘇聯(lián)的歷史存在很大差異。在遭遇列強殖民統(tǒng)治近一個世紀后,中國人民的民族獨立意識進一步凸顯,并且堅不可摧。我們相信,這個偉大的國家絕不會接受任何對其獨立性的質疑。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另一個巨大優(yōu)勢是,人民尊重黨的歷史,黨在人民中享有極大的聲望且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見證了極少數壟斷資本和資本主義的市場邏輯是如何反人民的。在生產社會化的今天,市場不僅扮演著優(yōu)化資源配置的調節(jié)者的中立角色,而且還塑造著生產關系,這與古老而原始的貿易關系大不相同。在中國,我們看到中國共產黨有效地引導了經濟,這與在意大利發(fā)生的情況恰恰相反。有重要跡象表明,中國加強了對市場的引導和管理,我們對此感到高興。但是,我們也不愿意掩蓋這樣一個事實,即我們對中國共產黨所推動的改革,曾經內心也存在過某種憂慮。作為馬克思主義者,我們堅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因此擔心生產基礎中市場份額過度擴展是否會改變上層建筑。不過,目前,我們對中國共產黨對市場的把握充滿信心。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保證了中國市場經濟實踐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
歐美等國的軍事聯(lián)盟對許多處于美國及其盟國霸權和戰(zhàn)爭目標之下的國家,包括俄羅斯以及中國所表現出的侵略性,并不是暫時的現象。這種侵略性,是由壟斷資本主義的本質所決定的,其目的在于能夠最終實現對這些國家的掌控。對此,世界上的共產黨人高舉和平和維護國際法的旗幟,正確地向全世界勞動者闡明了戰(zhàn)爭的危害以及意圖控制全世界的帝國主義侵略性的危險。
過去一年中,中國和古巴向意大利派遣的紅十字醫(yī)療隊和提供的醫(yī)療物資支持,在意大利民眾中引發(fā)了對社會主義的共鳴和關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共鳴已經延伸到許多受疫情影響的醫(yī)療工作者身上,因為他們得到了社會主義國家出于團結互助對意大利提供的慷慨援助。但是,我們國家的情報部門和媒體扭曲了這種援助的性質。
中國目前是一個制造業(yè)經濟占GDP比重高于金融經濟的國家,因此在其對外投資中采取了一種做法,即維護其制造業(yè)的占比和價值。這與通常來自金融利益占主導地位的西方的國際壟斷企業(yè)的投資情況完全相反。金融主導,往往將導向純粹出于投機目的的投資,從而破壞整個生產部門。
事實上,在意大利,每天都有本來可以繼續(xù)生產的工廠遭遇關停的情況出現。為了推進資本壟斷和集中而拆除工廠,嚴重損害了工人的利益。毫無疑問,在以市場為基礎的關系中,如何平衡對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援助是最敏感和最困難的問題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雙贏”的做法,這與西方壟斷資本主義以掠奪為基礎的做法截然不同。
當然,我們不能以西方人的眼光機械地看待“中國道路”。我們必須更仔細地研究中國的世俗歷史,研究中國數千年文化的演變進程,進而研究中國共產黨和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翻譯”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的能力。
我認為,加強黨際聯(lián)系,加強對彼此的了解是必要的。研究和了解中國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推動意大利的共產黨與中國共產黨進入黨際聯(lián)系新階段的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局統(tǒng)籌。譯者李凱旋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摘自4月2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