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張亞敏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從國家林業(yè)和草原局獲悉,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積極開展野生動植物保護及棲息地保護修復,有效保護了90%的植被類型和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85%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群,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顯著。
我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已記錄陸生脊椎動物2900 多種,占全球種類總數(shù)的10%以上;有高等植物3.6 萬余種,居全球第三。近年來,我國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積極實施野生動植物保護,開展珍稀瀕危物種和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拯救行動。經過60 多年的努力,我國許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穩(wěn)中有升,生存狀況不斷改善。大熊貓從上世紀70、80年代的1114 只增加到1864 只;極度瀕危的海南長臂猿,從低谷時的7—9 只增長到了33 只,第五個家庭群正在形成;朱鹮從發(fā)現(xiàn)時的7 只,恢復到5000 余只;藏羚羊從幾萬只恢復到目前的30 多萬只;白頭葉猴從80年代的300 余只恢復到1300 多只;白鶴由210只增加到4500余只。同時,我國野生植物保護也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擴繁和遷地保護,目前已向野外回歸了206 種瀕危植物,其中112 種為中國特有種。我國還建立了約200 處植物園,系統(tǒng)地收集保存了蘭科植物、蘇鐵、木蘭等瀕危植物種質資源。普陀鵝耳櫪、華蓋木、峨眉含笑等一些極小種群野生植物,初步擺脫了滅絕風險。為全面準確摸清資源底數(shù),我國還開展了第二次野生動物和植物資源調查,以及蘭科植物專項調查等工作。
與此同時,我國加快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已建成國家公園試點區(qū)、自然保護區(qū)、風景名勝區(qū)、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海洋公園、地質公園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地1.18 萬處,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8%,海域面積的4.1%。其中,我國世界遺產總數(shù)、自然遺產和雙遺產數(shù)量均居世界第一。積極開展自然保護地整合優(yōu)化工作,全面理順體制機制,明確邊界區(qū)劃,不斷提升保護管理成效。同時,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濕地保護修復工程等,全面保護修復生態(tài)系統(tǒng),改善擴大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使種群得到休養(yǎng)生息。特別是加快實施濕地網(wǎng)絡建設,濕地保護率超過50%,64 處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有效保護了生物多樣性。
此外,我國不斷加強執(zhí)法監(jiān)管,建立打擊野生動植物非法貿易部際聯(lián)席會議制度,開展了“綠劍”“網(wǎng)劍”“清風”“昆侖”“國門”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涉野生動植物違法犯罪行為。強化對野外采集、人工繁育、科學研究、展演展示、經營利用、運輸寄遞和進出口野生動植物活動的監(jiān)督檢查,組織志愿者開展“護飛行動”,有力保護野生動植物資源。
武夷山國家公園 黃海攝
伯樂樹 馬良攝
海南長臂猿 肖詩白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