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洪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氣銷售河北分公司, 河北 唐山 063000
作為清潔、低碳的一種新型化石能源,天然氣對全球各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以及能源供應問題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全球天然氣相關貿易活動呈現(xiàn)日益活躍的趨勢,同時伴隨著許多風險,繼而使國際天然氣市場更具復雜性以及不確定性。中國是一個進口天然氣以及消費天然氣數(shù)量極大的國家,隨著世界環(huán)境的變化,為了符合當前推行的“綠色、低碳”發(fā)展理念,使低碳經濟得以實現(xiàn),中國進口天然氣的數(shù)量也將隨著需求的增加而增加?,F(xiàn)階段中國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天然氣供應安全性的有效保障。所以,在這樣的發(fā)展背景下,中國應當積極分析國際天然氣的貿易變化以及價格變化,進一步掌握天然氣的發(fā)展趨勢以及市場變化規(guī)律,繼而為天然氣的發(fā)展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
隨著全球氣候越來越復雜多變,世界能源的供應局勢也日益緊張,為了將CO2的排放量有效降低,使自身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大力開發(fā)高效利用天然氣,已是世界上很多國家的一個重要措施。近年來,北美興起的頁巖氣革命,已使全球能源市場逐漸邁入天然氣的黃金時代[1]。由于國際原油價格不斷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球經濟發(fā)展對能源的需求[2]?,F(xiàn)階段中,全球能源的主要來源依然為化石能源,但由于消耗大量的煤炭和石油,導致全球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大大增加,這種形勢下,許多國家將能源發(fā)展的希望寄托在核電以及可再生能源上[3],但由于日本的核電事故,導致各個國家的核電發(fā)展速度逐漸趨于緩慢,部分國家甚至終止了核電的發(fā)展。而對于可再生能源而言,許多國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以及資金等等,所以可再生能源的發(fā)展也獲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與化石能源相較而言,可再生能源的成本較高,因此在全球能源消費中,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依然不高。生產可再生能源是基于技術發(fā)展進行的,但是相關的技術發(fā)展仍然具有較大的探索和提升空間。為了有效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緩解環(huán)境污染,同時有效保障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具有清潔低碳優(yōu)勢的天然氣逐漸受到全球各國的喜愛[4],因此,天然氣也被當作是打開低碳未來的鑰匙。與煤炭以及石油相較而言,天然氣不僅能夠使交通行業(yè)、居民生活以及工業(yè)生產中所需的能源得到有效保障,并且降低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因此,天然氣在全球各地區(qū)能源消費中所占的比例呈現(xiàn)逐漸上升趨勢。全球各地區(qū)天然氣消費結構及趨勢模擬見圖1。
圖1 全球各地區(qū)天然氣消費結構及趨勢模擬圖Fig.1 Simulation chart of global natural gas consumptionstructure and trend
因為天然氣需求以及資源儲量的分布具有不均衡特征,所以造成全球天然氣貿易活動呈現(xiàn)日漸頻繁的趨勢,繼而大大加快了全球天然氣貿易數(shù)量的增長速度。根據相關研究報道可知[5],相較于石油貿易的自由性以及靈活性,天然氣的形態(tài)以及現(xiàn)階段中天然氣市場格局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天然氣貿易的流動性。天然氣貿易形式主要有LNG天然氣貿易和管道運輸天然氣貿易兩種。這兩種天然氣貿易形式的相關特點不同,使用管道運輸?shù)姆绞絹磉M行天然氣貿易,會在一定程度上局限貿易的主體以及貿易進行的范圍。隨著LNG貿易形式的到來,使天然氣貿易的流動性以及靈活性均得到了有效增強。自2012年來,LNG貿易逐漸在全球普及應用,LNG的主要出口地區(qū)為中東以及北美[6],亞洲LNG的主要進口國家為中國和日本。相鄰國家之間主要的天然氣貿易形式為管道運輸,主要的貿易進行區(qū)域是俄羅斯向歐洲的出口區(qū)域以及北美的內部區(qū)域[7]。2012年以來,全球天然氣貿易量占全球天然氣消費量的比例為34%左右,2000年至2016年期間,世界天然氣貿易的增長速度平均值可達6.3%,且仍然呈現(xiàn)飛速增長的趨勢[8]。
1990—2016年全球進出口LNG貿易量及相關貿易國數(shù)量的變化情況見圖2。由圖2可以看出,LNG貿易量以及規(guī)模的增長速度在不斷加快,全球參與LNG貿易的國家數(shù)量也逐漸呈現(xiàn)上升趨勢。這是由于全球石油消耗量越來越多,導致全球石油資源儲量越來越少,而且也造成國際原油價格逐漸攀升[9]。這種形勢下,各能源需求國家的能源供應壓力越來越大,促使能源需求國家積極探索能源的多元化發(fā)展戰(zhàn)略,使石油需求的緊張局勢隨著天然氣的應用得到緩解,所以,目前參與天然氣貿易的國家越來越多,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
圖2 1990—2016年全球LNG貿易量及相關貿易國數(shù)量柱狀圖Fig.2 Global LNG trading volume and number ofrelated trading countries
為了在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同時使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中國也開始提升能源消費結構中天然氣的占比。中國正處于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階段,因此,對能源的需求量也會隨之逐漸提升。另外,近年來,許多地區(qū)出現(xiàn)了較嚴重的霧霾天氣,因此,解決環(huán)境污染問題勢在必行[10]?,F(xiàn)階段,中國政府為了使空氣的質量問題得到有效改善,加強了對環(huán)境的治理以及保護,許多省份積極響應政府的“氣代煤”號召,大力推進煤改氣的改革進程,從而使天然氣需求獲得了一定程度地提升。目前,中國的能源消費比例中,天然氣占比還不算太高[11]。
圖3 2013—202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天然氣進口量及LNG進口量柱狀圖Fig.3 China’s total natural gas consumption,imports andLNG imports from 2013 to 2020
2013—2020年中國天然氣消費總量、天然氣進口量以及LNG進口量見圖3。由圖3可以看出,中國天然氣消費總量呈現(xiàn)日益升高的趨勢,全聯(lián)創(chuàng)數(shù)據顯示,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3 259.3×108m3,較2015年增加1 329×108m3(約69%)。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也同樣呈現(xiàn)逐漸升高的趨勢,近3年來在45%上下高位徘徊,根據相關研究人員的預測,中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將會在2025年達到50%。除此之外,與其他天然氣出口國相較而言,中國的天然氣儲量不高,進口依存度會長期高位運行。
天然氣投入使用初期,中國自身的天然氣產量基本能滿足國內需求,但近年來隨著全球開始推行低碳經濟,以及能源需求結構的調整,天然氣已不能滿足國內需求。因此,自2010年起,中國與土庫曼斯坦達成天然氣貿易合作,隨著中亞管道修建逐漸完工[12],通過使用管道運輸方式來進口天然氣的通道逐漸形成,現(xiàn)中緬管線、中俄管線已開通輸氣運行,管道氣進口來源國已達5個。2006年,中國與澳大利亞簽訂了LNG的長期合作合同[13],當年中國首個LNG接收站建成,開始進口LNG。后期陸續(xù)在大連、福建以及上海等相關地區(qū)建立LNG接收站,“十三五”期間中國天然氣進口量從世界第四躍居為世界第一,LNG進口量占總進口量的比例由2015年的42%升至2019年的62.4%?!笆濉逼陂g建成LNG接收站13座,截止2019年共建成接收站22座,總接轉能力達到9 045×104t/a,LNG貿易使中國天然氣進口多元化程度得到了極大提高。
為了使中國低碳經濟發(fā)展得以實現(xiàn),中國將能源消費中天然氣占比大幅度提升,但由于中國天然氣需求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逐漸增加,國內的天然氣產量已經無法滿足需求[14],天然氣進口速度也隨之加快。LNG具有靈活性較強的優(yōu)勢,因此天然氣進口總量中所占比重也較大,但是進口LNG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如:海上運輸風險、進口成本以及進口來源國的政治穩(wěn)定等等[15]?;诖?提出下列相應的進口策略。
應急方案除了要結合LNG進口會發(fā)生中途中斷的可能性之外,還要結合將進口價格的風險降至最低的理念[16]。因此,應當使LNG進口安全與應急管理有機融合,綜合考慮進口LNG來源國突發(fā)性極端事件和政治風險,以及LNG海運時發(fā)生運輸風險的可能性[17],針對這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應急管理方案。
對于進口LNG的安全性而言,海運風險將會帶來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可以使用情景分析法對各種情況下的海運風險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來制定具有針對性的LNG進口方案[18],使LNG進口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作為進口天然氣、消費天然氣的大國,中國的天然氣進口安全性與能源供應安全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19],使用相關的進口LNG信息數(shù)據來開展實證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驗證方案的有效性以及實用性??梢詫⑶榫胺譃閮蓚€主要情景:第一個是結合突發(fā)性極端事件的LNG進口模擬情景;第二個是不結合突發(fā)性極端事件的LNG進口模擬情景[20]。通過實踐來驗證應急管理方案在各種情境之下的有效性以及實用性。
作為具有清潔低碳優(yōu)勢的能源,天然氣對于現(xiàn)階段全球氣候的變化以及保障各個國家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戰(zhàn)略意義。隨著全球天然氣貿易的活躍程度越來越高,全球天然氣貿易格局也愈加錯綜復雜,面對這樣的形勢,中國應當準確把握全球天然氣貿易的變化規(guī)律以及天然氣的價格變化規(guī)律,使天然氣進口的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繼而鞏固中國的能源供應安全,最終實現(xiàn)低碳經濟的大力發(fā)展。